曾用年號:光緒
諡號:
廟號:德宗
安葬地: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隻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公元1874年的一個冬夜,暮色中的紫禁城戒備森嚴,隻見朝廷重臣們魚貫而入。一路上,幾個大臣偷偷議論道:“今天老佛爺召見我們,不知是何急事啊?”
另一個大臣說:“這些日子,皇上的病勢是越來越重,會不會……”大臣們不由點了點頭。不一會,這幾個大臣就到了養心殿。不一會,太監李蓮英出來喚諸位大臣進去,於是進了養心殿,向慈禧太後和慈安太後請安後都立在一旁,慈禧太後頓了頓說:“我請眾愛卿來,是為了商議皇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皇上這幾日,病勢漸漸沉重,而皇上沒有留下子嗣,為了免得到時候局促,我想請眾愛卿來推舉一下,眾親王中載字輩的嗣子們,有誰能堪重任啊?”諸王大臣跪下磕頭道:“皇上春秋鼎盛,即有不豫,自能漸漸康泰,皇嗣一節,似可緩議。”慈禧後道:“我也不妨實告,皇帝今日已晏駕了。”
此語一出,王公大臣們哭也不好,不哭也不好,麵麵相覷。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同治帝要是死了,讓誰繼承還不是慈禧一句話。自己即使不滿,也萬萬不敢趟這混水,於是一言不發。慈禧看大家也不說話,於是站了起來,走了幾步說:“我看醇王奕子載可以繼立,應即決定,不可耽延時候。”於是大臣們唯唯諾諾,紛紛點頭稱是,就這樣,清朝入關後的第九個皇帝載登基即位,是為清德宗,又稱光緒帝。
慈禧立光緒為帝,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按照清朝家法,同治帝死後,應該在溥字輩中選擇一人為嗣。但如果這樣做的話,慈禧就升任太皇太後,也就無法繼續控製清王朝的大權,這對權欲熏心的慈禧來說,無疑是一件難以接受的大事,因此,她必須在與同治同為載字輩的皇族中尋找一個子弟來即位。慈禧在5歲的同治帝即位後垂簾聽政,嚐到了立幼主的甜頭,她當然不可能立一個年齡較大的皇族子弟為帝,因此便把目光投向了年僅3歲的載。立載為帝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載既是自己的侄子,又是自己的外甥,關係密切,利於控製。就這樣,小光緒離開了親生父母,進入宮中,被迫認慈禧為唯一的母親。
慈禧為了控製光緒,采取了恩威並用的手段。她一方麵對光緒關懷備至,又嚴令宮中太監要經常告訴光緒,他不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才是他唯一的母親;另一方麵,慈禧還給光緒製定了一些不可違背的規矩,光緒每天早晨都必須去慈禧的住處問安。隨著光緒年齡的增大,慈禧對他也越來越苛刻,甚至是有些不近情理。就這樣,年少的光緒沒有絲毫的人身自由,整日生活在慈禧的淫威下,給光緒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此後,光緒非常害怕見到慈禧,見了麵也是戰戰兢兢。
光緒沒有人身自由,隻有把全部心思投入到讀書中去,也許隻有那個時候,光緒才能忘卻慈禧的陰影。光緒有一個好帝師,這就是翁同和。當過同治帝師傅的翁同和對這個小皇帝非常愛護,他希望能把光緒培養成一個治國安邦的明君。光緒得到這個好老師的諄諄教誨,逐漸充實自己的知識,也逐漸有了參政的意識。這對慈禧來講無疑是晴天霹靂,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傀儡,怎麼能反戈一擊呢?於是慈禧想方設法阻止光緒親政,直到公元1889年光緒大婚以後,慈禧才假惺惺地宣布歸政。
光緒結婚時,按規矩要立皇後和妃子,慈禧已經為光緒“欽定”了皇後和兩個妃子。皇後是慈禧的侄女,都統桂祥的女兒,妃子是禮部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光緒帝連選自己皇後和妃子的權力都沒有,又怎麼能掌握國家大權呢?
就這樣,婚後的光緒“親政”了,但他隻是坐在龍椅上看著那些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裏的慈禧寵臣們爭論不休,然後回到寢宮休息。而所有軍國大事,都要送到慈禧那裏請示,光緒仍是個招牌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