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這個年輕的皇帝憑借著青年人所特有的銳氣,鮮明地表明著自己對國家軍政的態度。還是在光緒年幼時,中法戰爭爆發,在翁同和的支持下,他堅決同意張樹聲和張之洞等人的抗戰主張。在他成年後,中國出兵幫助朝鮮鎮壓人民起義,結果被明治維新後日益強大的日本偷襲,中日戰爭迫在眉睫。但這並不關慈禧的事,慈禧關心的是她的60大壽,甚至把軍餉挪用到大壽典禮的籌備款中。而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則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決表示對日抗戰,並一再催促李鴻章加緊備戰。

戰爭終於爆發了,李鴻章在戰事緊迫和光緒帝的一再催促下,終於開始抗戰。光緒帝為了積極籌措軍餉,力勸慈禧停止營建頤和園,慈禧沒有辦法,隻好答應簡化慶典的準備活動,同意光緒的要求。

戰爭在李鴻章的消極抗戰下,呈一邊倒的形勢,很快日軍就侵占了撫順,將整個撫順城殺得隻剩下38人,又在威海衛海戰中,全殲北洋水師。消息傳來,嚇得慈禧及一班投降派大臣趕緊請求議和,光緒雖力爭,但還是在慈禧的逼迫下,無奈地在條約上簽了字,這就是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和《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民族危機更加嚴重,一批具有民族責任感的文人官吏活躍起來,或行富強之道,或上自強之書。光緒帝雖在條約上簽字,可每一筆每一劃都像一把把刀子在割著他的心。國家的衰落,強國的蠻橫,使光緒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他在尋找一條可以富國強民的道路。已經轉變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翁同和又適時地指導了光緒,他建議光緒向西方學習,並向光緒推薦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領導人康有為等人及其主張。光緒在了解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後,在翁同和、康有為等人的勸導下,決定向日本學習,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公元1898年,光緒衝破了重重阻力,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

在這個詔書中,光緒帝尖銳地鞭撻了那些墨守成規、阻撓變革的守舊勢力,沉痛地指出了中外懸殊、國勢衰敗的嚴酷形勢,明確指出了革新的合理性,並下令朝野內外都要努力,發憤圖強。

《明定國是詔》的宣布,猶如一聲驚雷,引起了朝野上下不同的反響。一部分開明官吏和民族資產階級分子拍手稱快,紛紛行動起來,為變法的實施而努力。但當時的中國社會,無論是朝中王公大臣,還是地方上的百姓,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自然反對派就占了大多數。

並且要在中國進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根本行不通的。很快,頑固派就開始反擊了。

當《明定國是》的詔書頒發才四天,慈禧太後就於6月15日將翁同和從光緒身邊趕出北京,去除了光緒的左膀右臂,接著又規定,凡授二品以上的新任官員,都要到太後麵前謝恩,這就控製了光緒帝的人事任免權,防止維新派獲得高級官職。6月23日,慈禧太後又逼迫光緒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統率北洋三軍,慈禧太後又用光緒帝的名義,宣布10月19日往天津檢閱榮祿軍隊,準備到時發動政變,逼迫光緒帝退位。

同時,慈禧太後還派出大批親信太監,暗中監視光緒帝,把守各處宮門,盤查出入人員。維新派已在慈禧太後布置的天羅地網之中。

維新派既沒有掌握軍政實權,也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他們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從來都是十分錯誤的。

他們把當時各地進行鬥爭的人民群眾視作“盜匪”,命令官貝查拿、鎮壓。在這危急的時刻,他們當然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他們反複商量,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托庇於袁世凱的軍事力量。

就在這緊要關頭,善於見風使舵的袁世凱又將變法推向了死胡同。在戊戌變法高漲時,北洋軍中的重要將領袁世凱,曾投機參加強學會,一度表示過讚成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