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津巴布韋藏金地——古埃及文明的又一輝煌(2 / 2)

不過由這些壯觀的大圓錐塔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建造壘砌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圓錐塔的建設者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建築學、幾何學、力學等方麵的高深知識。

【後人的各種猜測】

在19世紀末,歐洲人紛紛漂洋過海,相繼來到大津巴布韋。對於他們來說,大津巴布韋應該是存在於神話中的黃金國度。他們認為石頭城很像歐洲史書上記載的古代以色列一猶太國王所羅門的某些聖殿,很可能就是在《聖經·舊約》中提到的所羅門王的金礦所在地。而衛城就是模仿所羅門王在摩利亞山上修建的耶和華殿建造的。那座橢圓形的大圍牆則是為了模仿古埃塞俄比亞女王示巴訪問所羅門王時在耶路撒冷住過的行宮而建造的。

這種主觀臆測,一度激起了歐洲人到石頭城尋找黃金的狂熱。不少歐洲人來到石頭城後,雇用當地人在遺址上四處亂挖,掘地三尺,把珍貴的文物劫掠一空。

在後來的歲月裏,人們在大津巴布韋的周圍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產工具、鋒利的作戰武器和精美的裝飾品等,還有一些是來自遙遠中國的陶瓷碎片、阿拉伯地區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以及印度佛教念珠等。由這些出土文物至少可以看出,消失於遙遠年代的石頭城曾經與古代的華夏及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有過文化和貿易往來。

對於這一座座大小不一的石頭建築是用來做什麼的,人們一直沒有弄明白。直到現在所有的觀點也隻是猜測。有些人認為這裏可能是一個業已消失的古老王國的皇城,也有人認為它隻是一個大的宗教場所。

與其他文明遺址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石頭建築上都沒有任何文字,也沒有雕刻的圖案或壁畫,在這方麵與美洲的瑪雅城或東南亞的吳哥窟迥然有異。而流傳下來的世界文獻中對其又沒有任何記載,真可以說是無跡可尋。

1830年當地曾發生過著名的祖魯戰爭,人們由此推測,居住在大津巴布韋的原居民都被全部趕走了。令人不解的是,現在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隻不過是馬紹納族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他們大多數仍舊居住在非洲低矮、簡陋的傳統窩棚裏,其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與這些大堆的石塊毫無關係。

20世紀初,關於上述問題,歐美國家的考古學家展開激烈的爭論。英國考古學家麥基旨認為,大津巴布韋的建築風格絲毫也沒有古代東方或西方歐洲任何時期的痕跡,因此它隻能是出自非洲原居民之手。另一位英國考古學家霍爾卻認為,自古以來非洲原居民就沒有修建石頭建築的傳統,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相同的例子,因此,大津巴布韋絕不可能是非洲原居民所建。兩派學說都有支持者,但都苦於缺乏證據,誰也無法說服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