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二)(2 / 3)

前進,同誌們!

三、述語中形容詞提前這常見於感歎的句子。例如:

好啊,這裏的風景!

多悶呀,今天的天氣!

四、述語中副詞短語提前述語中的副詞短語,原是當作副詞限製述語(動詞或形容詞)的,也常有提前的用法。副詞短語由前介詞、名詞合成,提前的時候往往略去前介詞,隻留名詞。這種名詞往往是表示時地的。例如:

〔在〕屋子裏坐著許多人。(地)

〔在〕前麵走著一排兵。(地)

〔於〕昨天我去買東西。(時)

〔於〕明天我們再會。(時)

以上所舉各例,都是句的成分的排列樣式。同一件事,可以因了心情的不同,造成各種樣式的句。那主語在前的句式隻是其中之一罷了。

習問十三

1.文選二十五、二十六,在哪一點上是有新意味的?

2.試把從前讀過的記敘文,一一說明所以值得寫作的理由。

3.下列各句,如果除去了“把”字“將”字,成分的排列將有怎樣的變動?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他隻把果子埋在地底。

於是將房間中帷帳拉下作為引火物。

從小窗中爬進,將大門洞開。

4.試把“把”字或“將”字用入下列各句去。

他們議決帶鐵器、小罐火油及火柴等去。

先割斷電話;次搜索文件。

5.試把下列各句中的“之”字除去,改成別一種的句式。

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得混合設立之。

中學之教育科目及課程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6.下列各文句中,如有提前的成分,試指出。

那天下午,北京的大學專門各校學生二三千人整隊向天安門出發。

武七之事,山東官吏及地方人士所撰奏章、文牘及傳記言之已詳。

船頭坐三人。

舟尾橫臥一楫。

第十四課

文話十四

材料的判別和取舍

記敘文的題材是作者認為有新的意味的事物。關於那事物的一切事項,當然都是文章的材料了。一件事物的事項,可以多至無限。所以,材料不愁沒有,問題隻在怎樣判別,怎樣取舍。

作者對於某事物自以為發見了某種新的意味了,要寫成文章告訴大家,這所謂新的意味,大概可歸納為三種性質:一是某種新的知識,二是某種新的情味,三是某種新的教訓。一篇文章之中有時可兼有兩種以上的性質。總而言之,記敘文所給與讀者的,無非是知識、情味、教訓三種東西。如果把記述文和敘述文分開來說,那末記述文所給與讀者的普通隻有知識、情味兩種,不能給與教訓。敘述文卻三種都有。

材料的判別和取舍,完全要看文章本身的意味如何。文章本身的意味就是決定材料的標準。同是寫“月”,天文學書裏所取的材料和詩歌裏所取的材料不同。天文學書裏的“月”是知識的,它怎樣生成,經過什麼變化,直徑若幹,形狀怎樣,光度怎樣,怎樣繞著地球運轉,運轉的速度若幹等等是適當的材料。詩歌裏的“月”是情味的,或者說它“如弓”,“如蛾眉”,或者把它當做人,“把酒問月”,說它在那裏“窺人”,或者把它的“圓缺”來作離合悲歡的譬喻,所取的完全是和天文學書裏不同的材料。同是寫嶽飛,《宋史》和《精忠傳》以及《少年叢書》,材料的性質及輕重也各各不同。《宋史》裏寫嶽飛以曆史的知識為主,教訓、情味次之;《精忠傳》裏寫嶽飛以情味為主,教訓、知識次之;《少年叢書》裏寫嶽飛以教訓為主,知識、情味次之。意味不同,材料的判別取舍也就不一樣。知識上重要的材料,在教訓或情味上也許並不重要,或竟是無用的東西;教訓或情味上重要的材料,在知識上也許是不正確的或非科學的東西。

依了文章的意味,從題材所包含的事項裏選取一群適宜的材料,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得把意味再來分析,同是知識,方麵有許多種,同是情味或教訓,性質也並不單純。要辨別得清清楚楚,然後從選好的一群材料裏,精選出適切的材料來運用。材料本身有大有小,但寫入文章裏去,大的並非就是重要的,小的並非就是不重要的。僅隻荊棘中的“銅駝”可以表出國家的滅亡,僅隻鏡中的“白發”可以表出衰老的光景。任何微小的事項,隻要運用得適合,就會成為很重要的材料。

文法十一敘述句和說明句

依句的性質分類,有直說句、疑問句、命令句、感歎句四種,其中以直說句為最多見。直說句又有敘述的和說明的兩種區別。就事物說它“怎樣”的是敘述句,說它“是什麼”(或“不是什麼”)的是說明句。這是前麵已經說過了的。

敘述句所說述的是事物的現成情形。我們見了貓在捕鼠,就說“貓捕鼠”。見了桃花的紅色,就說“桃紅”。事物的情形“怎樣”就說“怎樣”。這是敘述句。

說明句所說述的並非事物的現成情形,乃是我們對於事物的判別和解釋。例如說“貓是會捕鼠的”,“桃花是紅的”。不管眼前有沒有“貓”或“桃花”,我們隨時都可以這樣說。這是說明句。

敘述句說述事物“怎樣”,有動態和靜態的兩種,表動態的述語用動詞,如“貓捕鼠”的“捕”,表靜態的述語用形容詞,如“桃紅”的“紅”。表動態時,動作大抵由主語發出;表靜態時,形容詞必表示主語的光景。例如:

水落石出(“落”“出”的動作由主語“水”“石”發出)

山高月小(“高”“小”表示主語“山”“月”的光景)

說明句的述語大概用同動詞,如“是”“為”等。這同動詞並非主語所發出的動作,乃是說話的人要判別解釋主語所表示的事物時所不得不用的關係詞。同動詞下麵所帶的補足語是名詞、名詞短語、形容詞、形容詞短語(語體中以“的”作結的)或句。例如:

梧桐一樹,是草木中一部編年史也。

這就是他的好處。

船上生活是如何的清新而活潑。

他是有用的。

我的功課中有一件,便是整理這部遊記。

有許多敘述句因了成分提前,變更排列的樣式,可以轉成說明句;反之,有許多說明句亦可轉成敘述句。例如:

人來。(敘述句)

來的是人。(說明句)

你吃花生。(敘述句)

吃花生的是你。(說明句)

花生是你吃的。(說明句)

你吃的是花生。(說明句)

革命軍於十月十日在武昌起義。(敘述句)

十月十日是革命軍在武昌起義的日子。(說明句)

武昌是十月十日革命軍起義的地方。(說明句)

十月十日在武昌起義的是革命軍。(說明句)

革命軍在武昌起義是十月十日。(說明句)

說明句述語中的同動詞“是”或“為”時被略去,文言中的“為”字被略去的更多見,有時於句末用“也”字。例如:

此〔為〕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此〔為〕予嬰年著作。

項脊軒〔為〕舊南閣子也。

嫗〔為〕先大母婢也。

習問十四

1.文選二十七、二十八所想給與讀者的是知識,是情味,還是教訓?

2.文選二十六裏麵哪些材料用得最有力?

3.試把文選二十七裏麵的各材料摘出來,依了時間先後,排成一個細目。

4.把下列各文句分成敘述句和說明句兩類。

我們同住的三五個人,就把白魯威當作一個深山道院。

巴黎是絕跡不去的。

客人是一個不見的。

鎮日坐在一間開方丈把的屋子裏頭。

各人埋頭埋腦做各自的功課。

這便是我們這一冬的單調生活趣味。

5.試把下列文句改成說明句。

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

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

6.試把下列文句改成敘述句。

我們靠著取暖的兩種寶貝,就是那半幹不濕的木柴和那煤氣廠裏蒸取過煤氣的煤渣。

此予嬰年著作。

第十五課

文話十五

敘述的快慢

敘述文所寫的是事物的變化和經過。一件事物先怎樣,後來怎樣,結果怎樣,這裏麵有著一種流動。事物的變化和經過,是事物本身在時間上的流動,把這流動寫記出來,就是敘述文。所以流動是敘述文的特性。

事物本身的流動有快有慢,原來不是等速度進行的。寫入文章裏麵,因為要使事件的特色顯出,就得把不必要的材料刪去,在流動上更分出人為的快慢來。文章裏敘述一件事物,往往各部分詳略不同,隻把力量用在最重要的一段經過上,其餘的各段,有的隻是一筆表過,但求保存著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就算,有的竟全然略掉。假如用三千字來寫一個人的傳記,盡可以費去二千字以上的篇幅寫他一生中的某一天,其餘長長的幾十年,隻用幾百字來點綴。用五千字來寫一篇旅行記,假定所經過的地方有五處,也不必每處平均花一千字,對於重要的地方應該不惜篇幅,詳細敘述,不重要的地方,不妨竭力減省字數。同樣敘述事物的一段經過,詳細地寫,流動就慢了,簡略地寫,流動就快了。

快的敘述,便於報告事件進行的梗概;慢的敘述,便於表現事件進行時的狀況。例如寫一個人的病死,說“某人因用功過度,久患肺病,醫藥無效,於×日午後死在××病院裏”。這是快的敘述。如果把其中的一段——假定是臨死的一段來詳寫,病人苦痛的光景,家人絕望的神情,醫生和看護婦的忙碌,以及那時候特有的病室裏的空氣,諸如此類,一一寫述無遺,這就是慢的敘述。我們從前者隻得到事件的梗概,知道某人死的原因、時間和地點;從後者可以知道死時的實際狀況。前者是抽象的,概念的;後者是具體的,特性的。

快的敘述和慢的敘述各有用處,不能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一篇敘述文裏頭,什麼地方該快,什麼地方該慢,這要看文章本身的意味如何而定。總而言之,占中心的重要的部分該慢,不重要的部分該快。快慢就是詳略,把不重要的部分略寫,重要的部分詳寫,都是為了想顯出特色的緣故。

修辭法四

積極修辭的原則〔二〕

積極修辭的原則,前麵曾提出過三種:一、調和,二、具體,三、增義。凡事有正麵有反麵,上麵這三種可以說是正麵的原則,現在再來說反麵的原則。

四、奇警這是跟調和相反的。調和的原則所指示的是叫我們尊重對手的心理,寫作和談話須顧慮到整齊、相應、和諧、自然,不使對手起不調和的感想。歡喜調和雖為一般人的常情,但平凡無奇的說法,有時也會令人厭倦。奇警就是排除這厭倦的方法。調和的說法是常情的,合理的,奇警的說法雖出乎常情之外,卻並非不合理。例如對於毀謗,說“人有毀謗應該聲辨”是調和的說法,說“止謗莫如緘默”就是奇警的說法。奇警的說法初看去似乎不合理,如果加以說明,也覺得很有理由,並不矛盾。我們平日談話上、寫作上,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吃虧就是便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類就是。此外如文章中句調的突變,段落的分得不尋常,也是奇警的一種樣式。

五、朦朧這是具體的反麵。具體的原則叫我們把抽象的事情說得有色有色,使人明白易解。可是有些時候,過於說明白了是反使人不愉快的,須說得朦朧些才好。例如:聰明的醫生對患肺病的人不說“你患的是肺結核”,隻說“你的肺不甚健康”。交際社會上把“撒糞”改說“出恭”,稱“便所”為“盥洗室”之類都是。

六、減義這是增義的反麵。增義的原則叫我們在所說的話以外再附加些別的材料上去,使所說的意義更豐富。減義是故意把應說的話不完全說盡,或竟不說,讓對手用自己的想象去補足。在有些情境中,減義的說法比增義更見得意義豐富。例如一件事情弄糟了,如果說起原因理由來,應有許多話可說,可是我們在這時候卻簡單地說:“事情弄到如此地步,還說什麼!”這不說比說意義更豐富。此外如對一個愚人說“你真聰明”,罵無用的人為“寶貝”之類,都是應用這原則的說法。

以上六種原則,三種是正的,三種是反的。所有一切積極修辭的方式,都可用這六種原則來說明。

習問十五

1.就文選二十九、三十裏舉出下列各種部分來。

一、敘述一日間的事件的

二、敘述長期間連續的事件的

2.文選二十九、三十裏遇到事件不相銜接的地方,作者用什麼話來彌補?試一一指出來。

3.試就從前讀過的敘述文,每篇尋出一個寫得最詳細的部分來。

4.下列各文句的說法,合乎積極修辭原則的哪一種(或哪幾種)?

中華民國的擾攘不出二途,即文人爭國會、武人搶地盤是。……這是因為國會議員與督軍們都沒有踢過球的緣故。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台者,趾相錯也。

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

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去遮攔。

湖麵兒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樣。

舟中寂然,今夜沒有海潮音,靜極心緒忽起:“倘若此時母親也在這裏……”我極清晰的憶起北京來;小朋友,恕我不能往下再寫了。

海好像我的母親,湖是我的朋友。

第十六課

文話十六

敘述的倒錯

敘述文所寫的是事物在某時間中的經過和變化。時間有自然的先後順序,例如一九三四年之後是一九三五年,過了五月,才到六月,無法叫它錯亂。事物的經過和變化也依著時間的順序。所以依照了時間的先後敘述事物,是最自然最普通的方式。

可是,我們在談話或寫作裏敘述一件事的時候,時間倒錯的事情是常有的。例如說:“同學××君死了,三天前我到醫院裏去看他,他還能躺在床上看書呢。他一向很用功,不喜歡運動。去年冬天,因為感冒引起了長期的咳嗽,今年春天就吐起血來。據說,他在十二歲那一年曾有過吐血的毛病的,這次是複發。在家裏養了幾個月仍舊不見複原,不得已進醫院去,結果還是無效。”這一段敘述裏麵,就有好幾處先後倒錯的地方,但是我們看了也並不覺得不合理,可見敘述文裏把時間倒錯是可能的。從來文言體當敘述倒錯的時候,常用“初”“先是”等辭來表示,在近代小說裏,倒錯的例子更多。

敘述可以倒錯,但倒錯的說法究竟是變格,遇必要時才可以用,胡亂的倒錯,那是徒亂秩序,毫無效果的。我們敘述一件事,為要使事件的特色顯出,必須淘汰無關緊要的閑話。倒錯的敘述,無非是淘汰閑文,顯出特色的一種方法。一件事情的經過和變化本來有時間的順序,但是時間這東西是一直連續下來的,而事件的原因也許起在很早的時候,我們寫作和談話時隻把其中最重要的一段來敘述,在這一段以前的事項,如果有必要,也非追敘不可。這就用得著倒錯的說法了。還有,事件的進行往往有著好幾個方麵的。兒子在學校寄宿舍裏的燈下寫家信的時候,母親正在家裏替兒子縫寒衣。要把這情形敘述清楚,就得兩麵分寫。如果說“母親接到兒子的信的時候,早已把寒衣縫好寄出了。她一個月前自己上城去買了材料來,足足花了三個半夜的工夫才縫成,尺寸還是兒子暑假回來的時候依了校服量定的”。這也是倒錯的說法。複雜的事件,關涉的方麵很多,往往須分頭敘述;因為要減少閑文,不妨把一方麵作主,其餘的方麵作賓,運用著適當的倒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