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二)(3 / 3)

文法十二

單句的分解〔一〕

我們在閱讀時,對於文句要想了解它的意義,在寫作時,要想使所造的文句明白無誤,都須從句的分解上用功夫。一句句子由主語、述語兩種成分構成,主語和述語又可帶附加成分。所謂句的分解,就是把一句句子分出主語、述語和附加成分來。

句子寫入文章裏去,因了前後文及其他種種的關係,情形很是複雜,有的成分的位置變了樣,有的省略了某一部分,有的失去了獨立的性質。哪個是主語,哪個是述語,哪些是附加部分,往往不容易立刻分別出來。所以句的分解在文法研究上是很困難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現在先從單句的分解入手。一切複雜的句的分解,都以單句的分解為基礎。分解的方法是:先認出主語和述語,把握住句子的最簡單的骨幹,然後把附加部分一一隸屬於各部。例一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這裏麵“楊德祖”是主語,“知”是述語的他動詞,

例二 素不看報的我,這時候也定一份《時事新報》。

這裏麵“我”是主語,“定”是述語的他動詞,“《時事新報》”是“定”的被動詞,句的骨幹隻是“我定《時事新報》”。其餘都是附加部分。分解結果如下:

例三 這是多麼驚慌、緊張而憂患的一種經曆!

這裏麵“這”是主語,“是”是述語的同動詞,“經曆”是補足語,句的骨幹隻是“這是經曆”。其餘都是附加部分。分解結果如下:

例四 花生的氣味很美。

這裏麵“氣味”是主語,“美”是述語的形容詞,句的骨幹隻是“氣味美”。其餘都是附加部分。分解結果如下:

習問十六

1.文選三十一、三十二裏麵,哪一部分是倒錯的敘述?

2.從前讀過的文章中,有倒錯敘述的例子嗎?如有,試舉出來。

3.試把文選三十二改成一篇依時間順序敘述的文章。

4.試分解下列各句。

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麵!

我今晚受了這孩子的啟示了。

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

歐北氣候本來森鬱。

我們住的這避暑別墅本來就不是預備過冬之用。

新砍的山柴必必剝剝的響。

癡絕的無數的送別者,在最遠的江岸僅僅牽著這終於斷絕的紙條兒。

第十七課

文話十七

過去的現在化

記述文是看了事物的光景寫記的,所寫的是作者對於事物的觀察和經驗,是一時的。現在的敘述文所寫的是事物在某期間的經過和變化,這經過和變化大抵是既往的事情,是連續的,過去的。

文章和說話,依照普通的習慣,都須表明時間,過去的用過去的說法,現在的用現在的說法。例如“十二點鍾早已敲過了”是過去的說法,“十二點鍾正敲著”是現在的說法。敘述文裏所說的事都是過去的,照理每句話都該用過去的說法才對。可是實際不是這樣,作者所敘述的明明是幾年前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事,而所用的卻是現在的說法,作者和所敘述的事件,仿佛在同一時代似的。例如《水滸》裏敘述武鬆打虎說:“……武鬆走了一程,酒方發作,焦熱起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林來;見一塊光撻撻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卻待要睡;隻見發起一陣狂風,那一陣風過了,隻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武鬆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作者施耐庵和武鬆並不在同一時代,可是他敘述武鬆的行動,宛如親眼看見一樣,用的大概是現在的說法。對於過去的事用現在的筆法來寫,不但小說如此,史傳也如此,這叫做過去的現在化。

敘述文所以要把過去現在化,不但為了想省去每句的“已”“曾”“了”等過去字眼,避免重複,實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我們寫作文章,原是假想有讀者,以讀者為對象的。敘述文的目的無非要把事物的經過和變化傳述給讀者知道。人差不多有一種天性,對於過去的決定了的事件,不大感到興味,對於親眼看見的事件,常會注意它的進展,以濃厚的興味去看它的結果如何。把過去現在化,可以使讀者忘卻所敘述的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以前的事件,而當作現在的事件來追求它的結果,這增加興味不少。人又有一種自負的心理,凡事喜歡自己占有地位,不願一味受他人指示。作者如果將自己熟知的過去事件,這樣那樣如此如彼地向讀者絮說,使讀者隻居聽受的地位,並無自己參與的機會,就有損讀者的自負心了。舊小說裏作者把明明曉得的結果故意不說出來,每回用“未知以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結束,是熟悉讀者心理的。過去的事件用現在的筆法敘述,讀者讀去的時候,就好像和作者同在看一件事的進展,事件的結果的發見,好像不隻是由於作者的提示,讀者自己也曾有發見的勞力在內。這樣,讀者的興味就能增進了。

任何文章,都預想有讀者,一切所謂文章的法則,目的無非是便利讀者,過去的現在化隻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文法十三單句的分解〔二〕

在前麵,已把單句的分解法用例說明過了。那些例句都是比較完整的。但是我們在文章裏所碰到的文句未必都這麼完整,有缺略了一部分的,也有穿著變裝的衣裳的,一時很不容易把各成分辨認出來。這種文句,在分解的時候,有幾點應該注意。

一、主語的省略主語省略的條件,前麵已說過了(參照文法七),遇到主語被省略的文句,分解時須先補足主語。例如:

武鬆走了一程,(武鬆)酒力發作,(武鬆)焦熱起來,(武鬆)一隻手提著哨棒,(武鬆)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

武鬆……道,“主人家,(你)怎的不來篩酒?”

二、主語的虛缺有些文句根本就沒有主語。如述語的動詞是“有”字的時候,主語虛缺著的文句很不少。例如:

近山有漢光武廟否?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

這裏“近山”和“明”占據著句子的頂位,容易被認作主語,其實隻是副詞短語“在近山”“在明朝”的省略,隻是一種用地方、時間來限製動詞“有”的附加成分,並非主語。這些文句的主語是什麼,那是說不出的。隻能說沒有主語了。(注意,述語動詞是“有”字的時候,並非一概沒有主語。如在“人有理性”“我有我的事務”之類的文句中,“人”“我”都是主語。)

三、成分的倒錯主語在前,述語在後,是最普通的句式。但有些文句,成分的排列並不守這格律,我們在分解的時候,要先將成分的位置變更,改成最普通的句式才好。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我老漢每日兩餐小菜飯是不少你的。

第一例是以形容詞“甚”為述語的感歎句,主語是“汝之不惠”。應先改成“汝之不惠甚矣”,然後再行分解。第二例如果改為普通的句式,是“我老漢不少你每日兩餐小菜飯”,那是敘述句,現在把“每日兩餐小菜飯”提前,就成說明句了。在說明句裏麵,述語的動詞是“是”字,主語因了看法不同,可以是“每日兩餐小菜飯”,也可以是“我老漢”。如下:

(甲)每日兩餐小菜飯是我老漢不少你的“東西”。

(乙)我老漢是不少你每日兩餐小菜飯的“人”。

把(甲)式的“我老漢”提前到句首,把(乙)式的“每日兩餐小菜飯”提前到“我老漢”之下,都就成了本來的句式。所以依(甲)式,主語是“每日兩餐小菜飯”,依(乙)式,主語是“我老漢”。分解時須認定一種。

句的分解,在文法學習上是重要的工作,值得隨時隨地留意。句的成分、位置有種種的變裝,第一步該著眼於述語,尤其是動詞,除了以形容詞為述語的句子,述語都是用動詞來做的。在敘述句,述語動詞所表示的就是主語所發出的動作;在說明句,述語動詞(普通都用同動詞)是說明主語的關係詞。述語動詞一經發見,主語不難認識,其他的部分也容易分別看出了。

習問十七

1.任何敘述文,在會話部分,差不多全是現代化的。為什麼?

2.敘述文中會話以外的部分,有的用過去說法,有的用現在說法。試就讀過的文章中,各舉出幾處作例。

3.敘述文中的時間,往往並不連續,作者用現在法寫述的時候,在時間更變的地方,用哪一類的話來表明?

4.分解句子的時候,何以應先著眼於述語的動詞?

5.試分解下列各句。

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

湖裏有十來枝荷花。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

武鬆把隻腳望大蟲麵門上眼睛裏隻顧亂踢。

那大蟲眼裏、口裏、鼻子裏、耳朵裏都進出鮮血來。

第十八課

文話十八

觀點的一致與移動

事物有許多部分或方麵,一件東西,可以從各部分各方麵來記述。例如記述某處風景,所要寫的有山、水、樹、田野、村落等等,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有先後的推移;同是寫山,有形勢、地位、岡、麓等等,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也有先後的推移。一件事情,可以從各方麵來敘述。例如敘述甲乙二人打架,說“甲向乙討債,乙說沒有錢,還不出,甲罵乙不守信義,乙也還罵,於是兩個人就打攏來了。”這段敘述裏,第一句就甲方麵說,第二句就乙方麵說,第三句再就甲方麵說,第四句再就乙方麵說,這也是一種推移。所謂推移,換句話說,就是作者觀點的移動。作者的眼睛或心意,好比照相機的鏡頭,是可以任意轉動,更換方麵的。

作者的觀點,在可能範圍內,須叫它一致。如果移動得太利害,那末,在複雜的記述或敘述裏麵,就會頭緒紛亂,弄不清楚。我們記敘某地方的風景,如果一句說山,一句說樹,一句說水,下麵又是一句山,一句樹,一句水,結果山、樹、水的事項非常零亂,讀去就弄不清頭緒了。應該把關於山、樹、水的事項各並在一起記述,使觀點的移動減少。敘述一件事情,如果那事情像甲乙二人打架的樣子,是很簡單的,那末東說一句西說一句也許不要緊,但是比較複雜的事件就不能這樣了。應該選定一方麵為主,將觀點放在這方麵,隨時把其餘的方麵穿插進去。

記述文是寫述光景的,光景都在作者眼前,要使頭緒清楚,隻有把同類的事項歸並了來寫,使每段的觀點得以統一。敘述文是述經過和變化的,性質比較複雜,同樣一件事往往可以用幾個觀點來寫。例如上麵的甲乙二人打架的事件,把觀點放在甲的方麵或者乙的方麵都可以敘述的。

“甲向乙討債,聽見乙說‘沒有錢,還不出’,就罵他‘不守信義’,因為乙也還罵,結果和乙打攏來了。”(觀點放在甲的方麵)

“乙對向他討債的甲說‘沒有錢,還不出’,被甲罵說‘不守信義’,就也還罵,結果和甲打攏來了。”(觀點放在乙的方麵)

在複雜的敘述文裏,一定要把觀點放在一方麵,強求一致,對於事件的表現也許不方便。例如一個人的心理上的變化經過,在別方麵是無法表現的。觀點原可以移動,但不要無意義地移動。

修辭法五

情境

我們已知道修辭學上的幾種原則了。修辭的目的,消極地是求文章不壞,積極地是求文章更好。文章的好和壞,有什麼標準呢?關於這問題,說法不一,最明白扼要的是“六什麼說”。所謂“六什麼”就是:

一、什麼人(作者自己)對

二、什麼人(讀者)在

三、什麼地方(地)

四、什麼時候(時)用

五、什麼方法(修辭)說

六、什麼(題材)

任何文章,都可用這六項條件來做評判的標準,合乎這六項條件的就是好的文章,否則就是壞的文章。這六項條件原是就文章全體各方麵說的,修辭上所要注意的,就是第五項的“用什麼方法說”。所謂修辭,無非想使說法合乎其他各項條件而已。

說話處處要顧慮到作者自己、讀者、地、時、題材,這許多條件可以用“情境”兩個字來包括。一切修辭上的原則或方式都要運用得和情境適合。例如:寫書信時須認清作者自己和讀者的關係。給現在的本國人看的文章不必用古代語或外國語。寫算學上的文章的時候,十、百、千、萬等的數字不能隨意亂用,但在普通文章中,卻不妨說“千山萬水”“百年大計”“九死一生”等類不正確的話。因了作者自己的感情或別的條件,同是風吹的聲音,有時該說“蕭蕭”,有時該說“飄飄”。同是一天的光陰,有時會說“度日如年”,有時會說“白日苦短”。一句話應該怎麼說,都要看情境如何而後決定。

情境兩字,包含很廣,不但作者、讀者、時、地、題材是情境,就是文章本身的全篇體裁以及上下文的關係等等,對於文章的一部分或一句也是情境。如果所寫的是詩歌,那就各部分都須遵守詩歌的格式;所寫的是對話,那就各部分都須用對話的說法;所寫的是一條一條的章程,那就各部分都須一條一條地寫去。至於每一句文句該怎樣構造,也須看上下文的關係而後決定。例如說“省立中學校長由教育廳任命之,國立大學校長由教育部任命之”,如果改說做“教育廳任命省立中學校長,國立大學校長由教育部任命之”,這在文法上原無毛病可指,意義也沒有改變,可是讀去聽去就覺得不統一。這是從統一方麵說的。反之,文句的構造,有時還要有變化。例如《愚公移山》裏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裏麵有些句子格式相同,有些又不相同,這就是變化了。嚴密地說起來,即使用一個字,也須顧到上下文的關係,“了”字“的”字,有時重疊用在句子裏麵可使文章好,有時又應該避去重複。

修辭的方式很多,一切方式都以適合情境為條件。修辭的目的不在故意把言語、文章雕飾得美麗奇巧,隻在使言語和文章適合情境。

習問十八

1.試就文選三十三武鬆打虎一段(武鬆見大蟲撲來……方才丟了棒)指出觀點的變動來。

一、觀點在武鬆方麵的

二、觀點在大蟲方麵的

2.試依下列條件改造文句。

小雨點著了急,伸直了喉嚨叫道:“風伯伯,快點放了我呀!”風伯伯一些也不睬,隻管吹著他,向地下卷去。

一、把觀點全放在小雨點方麵

二、把觀點全放在風伯伯方麵

次日,荊元自己抱了琴,來到園內。於老者已焚了一爐好香,在那裏等候。彼此見了,又談了幾句話。

一、把觀點全放在荊元方麵

二、把觀點全放在於老者方麵

3.文選三十五裏記著四種東西,試就其中任何一種按了記述部分的原文說出作者觀點移動的情形來。

4.試就下列各文句指出統一和變化的部分來。

前麵說起照片,現在再來記述一張照片。賀昌群先生遊罷華山,寄給我一張十二寸的放大片。

湖邊上山,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的可愛。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子滾來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