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二)(2 / 3)

對於古昔的人物和事跡,我們往往有一種懷念的心情,這種心情和懷念一個相好的朋友並不相同;對於生死無常,我們往往有一種惆悵的心情,這種心情卻說不上悲傷或是哀愁;當麵對著高山或是大川的時候,我們總會起一種壯偉之感;當想到了時間的悠久和空間的廣大的時候,我們總會起一種杳渺之思。這些都是情操而不是情緒。把這些做為基本調子,古今來產生了不少的好文章。

修辭法四

引用〔一〕

作者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把前人的成語、故事擺列在前麵或後麵,這是我們所常見到的一種修辭方法。例如:

韓文公雲“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凡事皆然,不僅讀書;而讀書更要勤苦。

哥德少時因失戀而想自殺,幸而他的文機動了,埋頭兩禮拜著成一部《維特之煩惱》。書成了他的氣也泄了,自殺的念頭也打消了。你發愁時並不一定要著書,你就讀幾篇哀歌,聽一幕悲劇,借酒澆愁,也可以大暢胸懷。

殿中故有珍寶甚夥,然早經發掘,靡有遺矣。杜甫詩雲“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椀出人間”,誦之能弗為之索然!

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此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

上麵諸例中用·號標出的都是另用成語或故事以幫助作者自己所說的,對於成語則加引號。這種成語或故事的引用,可使文章趣味豐富,並增加讀者的信用。從來文章家利用這方式的很多。我們平常在文章中碰到的“孔子曰……”“西儒有言曰……”“從前某人……”等類,就是這方式的應用。

引用的修辭法,目的在借前人的成語或故事裝飾自己的文章,換句話說,就是把前人已經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重演一次。“從前某聖人如此說,所以如此,”“從前某賢人曾如此,所以我們也要如此,”這方式如果漫然濫用,結果隻是隨人腳跟說話,自己不曾發表什麼意見。這就和寫作的本意違背了。引用法使用的時候,有好幾個條件:第一,要認清賓主,將自己的意見為主,前人的成語、故事為賓;勿使賓主顛倒,喧賓奪主。第二,引用前人的成語、故事,目的不在誇炫博學,隻在幫助自己的所說,使讀者更容易理會,更容易信受;所以所用的成語、故事須選易解的、周知的,切勿用艱深的、晦僻的。第三,有必要時才使用,這就是說在用了可以增加效力的情境中才使用。

引用法有兩種。像前麵所舉的樣子表明成語為某人所說、故事為某人所行的叫明引;還有一種不表明出處、來曆的叫隱引。這兩者的關係,好比譬喻裏的明喻和隱喻。隱引法是把前人的成語或故事當作自己的話來寫入文章裏,並不特加說明。例如:

四十歲以上的人一說到求學,即刻會引起他那囊螢映雪,窗下十年的讀書生活,所以他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以外無求學,要求學唯有讀書。

朋友,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

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這裏麵囊螢是車胤的故事,映雪是孫康的故事,“書中自有黃金屋”兩句是宋真宗《勸學篇》裏的話,“閑愁最苦”是辛棄疾的《摸魚兒》詞句,“一夫受田百畝”取《孟子·萬章》中“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而稍加改易(從來在習慣上引用成語可以略加改易),可是作者都不說明,當作自己的話用著。可以說是比明引進一步的方式。

隱引法也須遵守上麵所講的諸條件。因為不加說明的緣故,選擇上對於易解周知這一項標準,尤宜注意。

習問十三

1.文選二十六表現哪一種情操?這一首詞所表現的為什麼不是喜、怒、哀、樂等等情緒?

2.試從讀過的文章或詩篇裏選出幾篇來,說明它們表現的是哪一種情操。

3.引用法在談話上亦常用到,試就明引、隱引兩法各造一例。

4.試從讀過的文章中找出幾個引用前人故事的例來,不論明引、隱引都可以。

5.下麵一段文章是用隱引法的,試改成明引法的樣式。

我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孔子語,亦見《孟子·滕文公》,孟子語),守先待後(《孟子·滕文公》,原文為“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孟子·盡心》,孟子語),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

第十四課

文話十四

記敘與描寫

記敘文是作者就了現成的事物報告給讀者知道,除了報告以外,不用再說什麼。這在前麵屢次說到了。但同樣是報告,卻有詳略的不同,生動和呆板的差異。告訴人家說“我遇見了張三,他穿著一身新衣服”,這不能說不是報告,然而簡略、呆板極了。在這樣告訴人家已經足夠了的時候,當然不必多費唇舌,再加說什麼。可是有些時候,這樣告訴人家還嫌不夠;遇見張三的時候,彼此的神態怎樣,張三穿著新衣服,他的儀表怎樣,他的一身新衣服,色彩、製作等等又怎樣,必須把這些都告訴人家,才覺得愜意。把這些告訴人家,比較上自然詳密得多;而且很生動,可使對手的聽者或是讀者想見種種的光景,好像當時就站在旁邊一樣。

詳密的、生動的報告固然也是記敘,隻因要與簡略的、呆板的報告有一點分別起見,所以特稱為描寫。描寫隻是記敘的精深一步的工夫。描寫的對象也是事物,離開了事物就無所謂描寫,這是不待細說的。

我們不妨把圖畫做為比喻。通常的記敘文好像用器畫。看了用器畫,可以知道事物的輪廓和解剖,但並不能引起對於那事物的實感。描寫文章好像自在畫。自在畫也注意到事物的輪廓和解剖,但不僅如此,還得加上烘托或者設色等的手法;而且,用筆的疏密也經過作者的斟酌,在有些部分隻用簡單的幾筆,而在另外的一些部分又不憚繁複地渲染。看了自在畫,不單知道輪廓和解剖而已,還能見到那事物的意趣和神采,這就因為引起了實感的緣故。

描寫一語本來是從繪畫上來的。寫作的人把文字作為彩色,使用著繪畫的手法,記敘他所選定的事物,使它逼真,使它傳神。這就是寫作上的描寫。

描寫的最粗淺的方式是使用形容詞語和副詞語。如“小汗粒”而加上“微細到分辨不清的油一般的”的形容詞短語,就把小汗粒的形和性描寫出來了;說“赤露的胳膊向下垂著”而加上“軟軟地”的副詞,就把身體困倦的情狀描寫出來了。此外方式很多,且待以後再說。

現在要說的是即使是最粗淺的方式也靠作者的經驗。作者如果不曾觀察過小汗粒,不曾體會過汗和油的相似,不曾感覺過有骨有肉的胳膊有時竟會“軟軟地”,又哪裏來這形容詞短語和副詞呢?沒有經驗寫不來文章;僅有微少的經驗隻能作簡略、呆板的記敘;必須有廣博的經驗才能作詳密、生動的描寫。修辭法五引用〔二〕

引用法的效用在借了前人的成語、故事作自己的意見的裝飾,使讀者更相信自己所說的意見合理有據。要說“愛惜光陰”的話,把大禹寸陰的故事或者西方諺語“時者金也”一類的成語拉入文章中去;說明來曆的叫明引,不說明來曆的叫隱引,不論明引或者隱引,所引的故事、成語大概是和作者的意見同性質的東西。這時候,前人的故事、成語就成了作者意見的幫襯。

可是引用法中,有目的不在幫襯作者自己的意見,而在借以增加滑稽詼諧的趣味的。這時候,所引用的以成語為多,引用方式都屬於隱引一類。

這種引用法比那以幫襯作者意見為目的的引用法,態度比較不嚴重,可以說是含有遊戲的成分的。對於前人的成語,往往望文生義,故意把原來的意義更變,供自己利用。例如:

這些牛真有些“不知漢魏”,有一回居然擋住了火車。

我們想著現在剛是故國秋高氣爽的時候,已經一寒至此,將來還有三四個月的嚴冬,不知如何過活。

鎮日坐在一間方丈把的屋子裏頭,傍著一個不生不滅的火爐。

芸問曰,“今日之遊樂乎?”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

大笑而散。“不知漢魏”出於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意是說桃花源中人不問世事,現在用來形容牛的悠閑了。“一寒至此”見《史記·範雎傳》,“寒”作貧寒解,現在直解作寒冷了。“不生不滅”見佛教經典(如《心經》中就有),原是常恒不變的意思,現在解作“不旺盛也不熄滅”了。“今日之遊樂乎”是蘇軾《赤壁賦》裏的成語,現在依樣引用。至於“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原是《左傳》裏晉文公的話(僖公三十年),“夫”讀作“扶”,是一個指示代名詞,“夫人”是“這個人”的意思,全句解釋起來就是說“沒有這個人的力量不能到現在的地步”,現在卻把“夫”當作“夫婦”的“夫”讀,“夫人”二字是對於芸的尊稱了。

這類的引用法並無幫襯作者意見的功效,隻能使文章或談話增加詼諧趣味。用的得當,原也有相當的效果,可是在不知道成語來曆的讀者或聽者,是反而有障礙的,因為他不會感到這一種趣味。這是一個大大的難點。這類引用法在我國從前曾大被采用,運用成語算是文章家的本領,那整篇詩文都用成語湊合成功的所謂“集句”,可以說是這類引用法的極致。

這類引用法免不掉遊戲、滑稽的情味,在需要遊戲、滑稽的情味的情境中不妨使用,需要正經、莊重的文章裏應該舍棄才是。

習問十四

1.試從讀過的文章裏摘出若幹節來,說明哪幾節僅是尋常的記敘,哪幾節卻是精妙的描寫。

2.下麵抄列的例子,為什麼算是精妙的描寫?

有古鬆根生於東,身仆於西,頭向於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與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長,大十圍,高無二尺也。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每一個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樣困苦簡單,也要慷慨地分些些東西給我,雖然明明知道我不能夠給他一點報答。有些朋友,甚至他們的名字我以前還不知道,他們卻也關心到我的健康,處處打聽我的病況,直到他們看了我的被日光曬黑了的臉的手膀,他們才放心微笑了。

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吧,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隻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

3.就大體說,引用法和哪些積極修辭的原則有關係?

4.下列各語句是上海一帶現在流行著的說話,是什麼修辭法?

他苦得不亦樂乎。

這事妙不可醬油。

真教人莫名其土地堂。

5.現在文章已用語體,古書並不人人都讀,文章中引用前人的成語、故事,效果將怎樣?

第十五課

文話十五

印象

描寫事物,目的在逼真與傳神,所以最要緊的是捉住印象。什麼叫做印象呢?這本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解釋也不止一種。最普通的解釋,就是從外界事物所受到的感覺形象,深印在我們腦裏的。譬如我們第一次遇見一個人,感覺到他狀貌、舉止上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就是他給我們的印象。又如我們去參加群眾聚集的大會,感覺群眾的激昂情緒好像海潮一般洶湧,火山一般噴發,那末“仿佛海潮和火山”就是群眾大會給我們的印象。我們除非不與外界事物接觸;隻要接觸,印象是不會沒有的。不過單隻是有還不夠;我們如果要告訴人家,非用適當的語言文字把印象表達出來不可。表達得沒有錯誤,而且不多也不少,才能使人家聽了語言、看了文字之後,也會得到同樣的印象,雖然他們並不曾直接經驗那些事物。像這樣,就是所謂捉住印象了。

我們看《畫家》這一首詩。其中一節有“車外整天的秋雨,靠窗望見許多圓笠”的話。照實際說,應該是望見許多戴著圓笠的農人。但這樣說就不足以表現當時的印象了。當時印象最鮮明的是許多圓笠,就說“望見許多圓笠”,這才是捉住印象的辦法。又如通常紀行之作,往往說前麵的樹木或者山峰“迎人而來”。照實際說,應該是自己向著樹木或者山峰前去。但當時的印象並不覺得自己前去,隻覺對象迎來,於是就說它“迎人而來”。這也是捉住印象的辦法。從這裏可以看出所謂捉住印象就是保留那印象的原樣。

印象有簡有繁,有含混有明晰。所以,有的時候隻須一個名詞、一個形容詞、一個副詞用得適當,就能把印象的原樣保留;而有的時候卻非用長段巨篇的文字不可。從前人的詞句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隻須一個“鬧”字一個“弄”字,就把作者的印象表達出來,使這二句成為描寫景物的佳句。但在長篇小說裏,一個人物的描寫往往須占幾章的甚至全部的篇幅;這因為作者對於他所創造的人物印象極繁富,非從多方麵表達,就不足以保留那印象的全體的緣故。

描寫事物在於能捉住印象。收得印象在於平日多所經驗。從經驗中收得印象,把印象化為文字,這是作者方麵的事。從文字中收得印象,因而增加自己的經驗,這是讀者方麵的事。

文法十

補足格的幾種樣式〔一〕

補足語可以用名詞、代名詞來做,也可以用形容詞來做,也可以用句來做。(參照第一冊文法十一)這裏專講名詞(及名詞語)、代名詞做補語的情形,名詞、代名詞做補足語用的特稱為補足格。

補足格常在同動詞“是”“為”“曰”“如”“像”“做”“成”等字之後,他動詞有時也可以帶補足格。同動詞所以須補足因為它的動作不完全,他動詞如果帶了目的格意義尚不完全,當然也須補足了。他動詞帶補足格的時候,仍常聯用同動詞,把補足格放在同動詞之後。例如:

這本破書原來是一本小字木版的《第五才子》。

江山如畫。

我在戲台上早已認得李逵是誰了。

此處宜設水閣,此處宜立茅亭,此處宜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間”。上麵前二例是同動詞“是”“如”所帶的補足格,後二例是他動詞“認得”“鑿”所帶的補足格。所補足的部分各不相同。前二例的補足格是補足主語“這本破書”“江山”,叫做主格補足語。後二例的補足格是補足目的格“李逵”“六字”的,叫做目的格補足語。

前介詞“以”“將”“把”有時用作動詞不完全的他動詞,位居名詞或代名詞之上,下麵也常帶補足語。例如: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以魯肅為讚軍校尉。

我們同住的三五個人,就把白魯威當作一個深山道院。

上帝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上麵三例中“左右督”是對於“周瑜、程普”的補足,“讚軍校尉”是對於“魯肅”的補足,“一個深山道院”“上下”是對於“白魯威”和“水”的補足,這些情形和前麵他動詞所帶的補足語一樣,所以也是目的格的補足語。

凡是補足語通常在同動詞之下,同動詞“是”“為”“曰”“如”“像”“做”“成”等可以再帶副詞。例如:

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

將現在募兵製度漸改為征兵製度。

從上麵各項歸納起來,含有補足格的完整的句子可得兩個排列的定式如下:

主格——同動詞——補足格(甲式)

主格——他動詞——目的格——同動詞——補足格

(乙式)甲式的補足格是對於主格的補足語。乙式的補足格是對於目的格的補足語。

習問十五

1.“唯見長江天際流”是怎樣的印象?“桃花流水窅然去”是怎樣的印象?能把體會到的詳細寫出來嗎?

2.對於《先妣事略》裏的母親、《背影》裏的父親,有一種什麼印象?試各把見到的說出來。

3.從讀過的文章裏選出幾段印象鮮明的範例來。

4.補足語和補足格有什麼區別?

5.含有補足格的句子,可歸納成甲乙兩個定式,試從讀過的文章中各找出五個例子來,並把構造成分一一說明。

6.把文選十四逐句辨別,有多少句用補足語的?其中有多少句是用名詞或代名詞做補足語的?

第十六課

文話十六

景物描寫

凡是我們所經驗的事物,都可以供我們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景物和人物;因為景物環繞著我們,常常影響到我們的情思和行動;人物是一切事物的發動者,沒有人物也就不會有事情。現在我們說到描寫,就把景物和人物兩項特別講述。

看到“景物”兩字,往往聯想到山明水秀、風景佳勝的所在;又好像這兩字所指的純屬自然界方麵,人為的一切環境都不在其內。但我們這裏並不取這樣的狹義。我們把環繞著我們的境界都稱為景物,自然的山水固然是景物,人為的房屋和市街也莫非景物。這當然不專指美麗的、賞心的而言,就是醜惡的、惱人的也包括在內。

描寫景物,第一要選定自己的觀點。或者是始終固定的,就好比照相家站定在一個地位,向四周的景物拍許多照片;或者是逐漸移動的,就好比照相家步步前進,隨時向周圍的景物拍幾張照片。觀點不同,對於景物的方位、物象的形態、光線的明暗等等都有關係。我們如果對著實際的景物動筆,這一些項目隻要抬起頭來看就可以知道,自然不成問題。但在憑著以往的經驗寫作的時候,如遊曆歸來以後寫作遊記,這些項目就不能一看而知;倘若不在記憶中選定自己的觀點,往往會弄到方位不明,形態失真,明暗無準;那就離開描寫兩字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