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捉住自己的印象。說得明白一點,就是眼睛怎樣看見就怎樣寫,耳朵怎樣聽見就怎樣寫,內心怎樣感念就怎樣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一片葉子和花上”,把視覺的印象捉住了;“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把聽覺的印象捉住了;“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把意識界的印象捉住了。因為捉得住印象,能夠把自己和景物接觸時候的光景表達出來,所以這幾句都是很好的描寫。反過來想,就可以知道凡不注意自己和景物接觸時候的光景,捉不住什麼印象,而隻把一些概念寫入文章中去,那決不是好的描寫。如庸俗的新聞記者記述任何會場的情景,總說“到者數百人,某某某某登台演說,發揮頗為詳盡”;又如不肯多用一點心思的學生,你叫他描寫春景,他提起筆來總是“山明水秀,柳綠桃紅”。“到者數百人……”隻是新聞記者平時對於會場的概念,“山明水秀……”隻是學生平時對於春景的概念,其中並沒有當時的印象,所以不能把會場的空氣和春景的神態描寫出來。
還有一層應該知道,就是描寫雖然可以用形容詞和副詞,但不能專靠著形容詞和副詞。像“美麗”“高大”等形容詞,“非常”“異樣”等副詞,如果取供描寫之用,效果是很有限的;因為這些詞並不具體,你就是用上一串的“美麗”或“非常”,人家也無從得到實感。有時候不用一個形容詞或副詞來描寫,隻說一句極簡單的話,但因為說得具體,卻使人家恍如親曆。如不說“寂靜”而說“什麼聲息也沒有”,就是一個例子。——描寫須要具體,不獨對於景物,對於其他也如此。
文法十一
補足格的幾種樣式〔二〕
前麵已把含有補足格完整的句子立成兩個排列式如下:
(甲)主格——同動詞——補足格
(乙)主格——他動詞——目的格——同動詞——補足格這是最完整的句式。習慣上還有好幾種變則的樣子。現在就(甲)(乙)兩式來一一分說。(甲)式的變則有下麵幾種:
一、省略同動詞這是主格和補足格直接連在一處的形式,隻見於文言,語體裏似乎是沒有的。例如:
我〔為〕一貧貢生。
劉備〔為〕天下梟雄。
況劉豫州〔為〕王室之胄。
孺人諱〔曰〕桂。外曾祖諱〔曰〕明;外祖諱〔曰〕行,〔為〕太學生;母〔為〕何氏。
二、省略同動詞,句末加助詞“也”這也隻見於文言,所加的助詞普通為“也”字,也有用別的助詞的。這種句子,主格和補足格之間有時用“者”字隔開。例如
我,子瑜友也。
曹公,豺虎也。
此就事論事之一法也。
淑靜者,大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
(乙)式的變則有下麵幾種:
一、略他動詞這有兩種:一是於同格式的數句之中,略去末後一二句的他動詞。二是隻有單句,亦把他動詞略去。例如: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以〕凹者為壑。
街頭有鮑姓者,〔以〕賣餛飩為業。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知道〕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把〕天做棺材蓋,〔把〕地做棺材底。
二、略目的格這是他動詞和同動詞直接連在一處的句式,如“以為”“叫做”“認作”等是常見到的。這時目的格常在前麵,他動詞和同動詞之間,不見有目的格,好像被略去的樣子。例如: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小說書叫做“笑話書”。
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做“出門倒”。
蘭坡臨終時,贈餘荷瓣素心春蘭一盆,……餘珍如拱璧。
武七者,山東堂邑人也。……行乞以度日,飲食必先其母,人稱曰孝丐。
三、略同動詞這是目的格和補足格直接連在一處的句式。例如:
操雖托名〔為〕漢相,其實〔為〕漢賊也。
花木種自何年,為壽幾何歲,詢之主人,主人不知,詢之花木,花木不答;謂之〔曰〕忘年交則可,予以知時達務則不可也。甲乙二人相罵,甲罵乙〔是〕混蛋,乙罵甲〔是〕畜生。
四、略補足格這隻限於疑問句,且隻見於文言,句中的同動詞往往是“為”字,他動詞往往是“以”字。語體中沒有這種句式。例如: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事〕哉?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曰:“……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事〕?”
習問十六
1.試把常見的地方(如家庭、學校、市場、田野、山嶺、河流等)的印象寫出來。
2.試從文選三十一、三十二裏,舉出一些具體描寫的例子。
3.從文選三十二裏找出譬喻、擬人、引用的例子來。
4.補足語和補足格有什麼區別?主格補足語和目的格補足語有什麼區別?
5.下列各句,都是含有補足格的,試一一辨別,哪些是完整的句式,哪些是省略了的句式?
采蓮是江南的舊俗。
人生如夢。
是時風和日麗,遍地黃金。
其巫,老女子也。
……化學家叫它做弱酸……它離了水之後,便是碳二氧,也稱做碳氧氣或碳酸氣。
他說我們法國的文字怎麼好,說是天下最美最明白最合論理的文字。
……遊人見之莫不羨為奇想。
第十七課
文話十七
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可以分外麵、內麵兩部分來說。外麵指見於外的一切而言,內麵指不可見的心理狀態而言。
外麵描寫包含著狀貌、服裝、表情、動作、言語、行為、事業等等的描寫。我們在寫一篇描寫人物的文章的時候,對於這許多項目決不能漫無選擇,把所有見到的都寫了進去。我們總得揀印象最深的來寫。狀貌方麵的某幾點是其人的特點;服裝方麵的某幾點足以表示其人的風度;在某一種情境中,哪一些表情和動作、哪幾句言語正顯出其人的品格;在一段或者全部生活中,哪一些行為和事業足以代表其人的生平。捉住了這些寫出來,就不是和甲和乙都差不多的一個人,而是活潑生動的某一個人了。
這些項目不一定要全寫,沒有什麼可寫當然不寫,有可寫而不很關重要,也就可寫可不寫。有一些文章單把其人的幾句言語記下,或者單把其人的一些表情和動作捉住,也能夠描寫出一個活潑生動的人來。如果寫到的有許多項目,那末錯綜地寫大概比分開來寫來得好。如寫表情、動作兼寫狀貌、服裝、寫行為、事業兼寫言語,讀者就不覺得是作者在那裏描寫,隻覺得自己正與文中的主人公對麵。如果分開來寫,說其人的狀貌怎樣,服裝怎樣……讀者的這種渾成之感就無從引起,自然會清楚地覺得是作者在那裏告訴他一些什麼了。
內麵描寫就是所謂心理描寫。心理和表見於外的一切實在是分不開來的:表見於外的一切都根源於內麵的心理。他人內麵的心理無從知道,我們隻能知道自己內麵的心理。但我們可以從自身省察,知道內麵和外麵的關係。根據了這一點,我們看了他人的外麵,也就可以推知他的內麵。那些用第三人稱的文章,描寫甲的心理怎樣,乙的心理怎樣,甲和乙真個把自己的心理告訴過作者嗎?並沒有的,也不過作者從自身省察,因而推知甲和乙的內麵罷了。
人物的心理描寫既以作者的自身省察為根據,所以省察工夫欠缺的人難得有很好的心理描寫。省察的時候能像生物學者解剖生物一般,把某一種心理過程分析清楚,知道它的因果和關鍵,然後具體地寫出來(描寫總須要具體,前麵已經說過了),那一定是水平線以上的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有時候就借用外麵描寫;換一句說,就是單就文字看,固然是外麵描寫,但仔細吟味起來,那些外麵描寫即所以描寫其人的心理。如《背影》裏的“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就是一個例子。這幾句都是外麵描寫,可是把一位父親舍不得和兒子分別的心理完全描寫出來了。
文法十二
副格的幾種樣式
名詞、代名詞放在前介詞之前合成副詞短語的叫做副格。副詞短語的性質等於副詞,副詞不能稱格,所謂副格,係指其中的名詞、代名詞而言。
名詞、代名詞和前介詞合成副詞短語,用來限製句中的動詞、形容詞。例如:
喜鵲在門外反複囀叫。
每天早上,我們這位芳鄰掃好了自己門前一段地——有時也帶便替我們掃,就坐在窗前的木板上。
楊補凡為餘夫婦寫載花小影。
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
以上所舉各例,是副格的最基本最完整的構成方式。此外還有幾種變則的式樣。
一、略前介詞把副詞短語的前介詞略去,隻用名詞或代名詞來作副詞用。例如: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於〕江東,劉豫州收眾〔於〕漢南。
大江〔向〕東去。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於〕河上。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在〕白天也少人走,〔到〕夜晚更加寂寞。
〔於〕九月又敗之於岸。〔於〕十月又逐之於海中。〔於〕明年正月又逐之於島。以上各例,都是省略前介詞隻剩名詞或代名詞的。同時省略前介詞的副格中,尚有一種特別的句式。例如假所知豪士萬金,假縣中豪士萬金。
你要給我銅板一雙。這種句子,有特別的條件:(一)動詞必為他動詞(如“假”“給”)。(二)他動詞的目的格(如“萬金”“銅板一雙”)之上直加著一個名詞或代名詞(如“所知豪士”“縣中豪士”“我”)。一般文法家稱這種句式叫雙目的格。其實也隻是略前介詞的結果。如果分解起來,就可看出它和前介詞的關係。
假所知豪士萬金。
=向所知豪士假萬金。
=假萬金於所知豪士。
你要給我銅板一雙。
一你要給銅板一雙於我。
=你要把銅板一雙給我。
二、略名詞或代名詞這是前介詞下麵沒有名詞或代名詞,隻用一前介詞來代作副詞的方式。多見於文言體,而且所用的前介詞也有限製,並非任何前介詞都可以的。“以”“與”“為”等幾個字最常見。例如:
擔者頗不俗,拉與[之]同飲。……餘思粥,擔者即為[餘]買米煮之。
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我]入報河伯。
民可以樂成,不可與[之]慮始。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之]圖大事。
權以[書]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
習問十七
1.文選三十三描寫那鄰家的女子,注重在哪一方麵?
2.文選三十四描寫那新教師,和文選三十三描寫那鄰家的女子有什麼不同?
3.副詞和副格的區別怎樣?
4.試就文選三十四列指出副詞短語來。
5.試就下列各文句,在適當的地方補入適當的前介詞或名詞、代名詞,使合成完整的副詞短語。
第二天,我們就看見一個女人在門前掃地。
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操軍破,必北還。
餘遊白嶽畢,遂浴黃山之湯泉。……夕宿慈光寺。
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巫行視人家女好者,雲“是當為河伯婦”;……為治新繒綺毅衣。……為治齋宮河上,……為具牛酒、飯食。
第十八課
文話十八
背景
在抒情的、描寫人物或事件的文章裏,往往把周圍的境界,如室內情形、市街情形、郊野情形、自然現象、時令特色等等,或簡或繁地描寫進去。這些項目統稱為背景。這名稱是從戲劇方麵來的。舞台的後方張著畫幅,或是山水,或是門窗,總之和劇情相稱;演員在畫幅前麵演戲,就像背著山水或門窗一樣。這就是背景。文章裏描寫周圍的境界,猶如舞台上布置一幅相稱的背景;靠著這背景,文章裏的主人公(好比演員)的一言一動一顰一笑更見得生動有致。舞台上不能用和劇情不相稱的背景,文章裏不需要和主人公無關的境界的描寫,那都是當然的。
那末,怎樣才相稱才有關呢?回答很簡單:凡是具有襯托的作用的就相稱就有關,否則就不相稱就無關。畫家有“烘雲托月”的說法。月亮很不容易畫,用線條畫一個圓圈或是一個半圓,未必能顯出月亮的神采來;所以給烘上一些雲,在雲中間留出一個圓形或是半圓形,比較單用線條鉤成的月亮有意味得多了。這一些雲對於月亮就具有襯托的作用。
描寫背景的例子可以舉元人馬致遠的一首《秋思》(《天淨沙》)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裏頭句句都是背景,隻末了一句才說到那個主人公“斷腸人”。主人公怎樣呢?他並沒有什麼施為,作者隻用“在天涯”三個字來說述他的情況。可是這許多背景的襯托的作用豐富極了。你想,枯藤老樹,昏鴉飛鳴,小橋流水,人家三兩,一條荒涼的古道,幾陣寒冷的西風,瘦馬前行,差不多全沒氣力,而太陽也疲倦了似地快要落下去了。一個出門人心緒本來就不很好,又在這樣的境界之中,其愁煩達到何等程度,自可不言而喻。這和不畫月亮而畫雲,卻把月亮襯托了出來,情形恰正相同;可以說是專用背景來襯托的一個極端的例子。
上麵的例子是背景和被襯托的事物相一致的。在有些文章裏,背景和被襯托的事物恰正相反,如滿腔煩悶的人獨處在歡聲笑語裏頭,饑寒交迫的人倒臥在高樓華廈旁邊,這叫做反襯。反襯顯示出一種對比,用得適當,效果也是很大的。
修辭法六
設問
我們說話的時候,遇有疑問,就用疑問來表達,這是很尋常的。可是,有時說話者自己並無疑問,故意用疑問句來表達的情形也未嚐沒有。例如:
“從第幾課起?”他反複著說,“教到什麼地方了?”
什麼叫舊生活?是枯燥的,是退化的。什麼叫新生活?
是豐富的,是進步的。上麵二例之中,第一例是真實的疑問,因為說話的人對於所問的事情真個不知道,所以要請對手來回答。第二例是虛設的疑問,說話的人明明有答案在自己心裏,故意先發一疑問,然後自己再來解答。
這種故意虛設的疑問,修辭學上叫做設問,是說話、寫作上常用到的一種修辭方式。因了性質,可分為兩種。
一、附解答的這是自己發問,立刻自己把解答說出在後麵的方式。如上麵的第二例就是,再舉幾個例如下: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工作乏了他也——不是,瘟疫染了他也——不是,掘地底機器,居然也妒嫉他來,把勇猛的五十榨成了肉醬。
這種設問法,目的在引起對手的注意。自己要對人說一件事理,恐怕對手不加注意,故意提出一疑問,使對手也發生疑問,然後把自己本來要說的事理,當作對於這疑問的解答而提出;這時候對手已因了最初所提出的疑問,心理上造成了想得到解答的準備,對於後來所提出的事理,就容易感受。這種設問法的價值就在此。
二、不附解答的這是隻提出疑問,讓對手自己去尋求解答的說法。例如: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餘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曰,“攜一砂罐去,以鐵叉串罐柄,去其鍋,懸於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
一別二年多了,康橋,誰知我這思鄉的隱憂?
這些例裏雖不附解答,可是解答就在反麵,容易看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於說“春花秋月無時了”。“不亦便乎?”等於說“亦便”。肯定的話用否定的形式來說,否定的話用肯定的形式來說,是這種設問法的一個特點。
這種設問法的價值,在避去說話者獨斷的嫌疑,給對手以判斷的自由。說話者意旨怎樣原是已經決定了的,故意不明白直說,假裝著疑問的口吻,讓對手自己踏入預先設定的意旨範圍裏去,結果反會較直說有力。
以上兩種設問法,各有它的價值,在適當的情境中可以發生效力,但不可濫用。第一法須用在有引起對手的注意的必要的時候,漫然地多用“為什麼呢?”“何以故?”徒使說話或文章平凡冗長,致令對手厭倦。第二法在應當明白表出意旨時就不適用。
習問十八
1.文選三十五裏,哪些是寫背景的部分?其中有屬於反襯的嗎?
2.文選三十六詞四首,都把情和境融合在一起。讀過之後,試把所感到的說出來。
3.兩種設問法各和哪些積極修辭的原則有關係?試分別說明。
4.試把下列各文句改為普通的直說體。
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業不能做成?
以一乞人而教化及三州縣,……非所謂奇節磈行,得於天者獨厚歟?
帶一卷書,走十裏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你能想象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
戰爭竟使一個和藹的人變成一隻野蠻的猩猩,戰爭是不可嘔的嗎?
5.下列各文中,含有第一種的設問。試把疑問句刪去,改成普通直說的文章,再兩相比較,看原來的設問曾有什麼效果?
什麼是工作?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定義就是:“以自己的勞力作成有益於人的事業。”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