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一)(2 / 3)

詩歌以外,也有用韻的文章,散文裏包含一部分韻文的也不少。

文法三主要動詞和散動詞

動詞在句中用作述語的骨幹。句子之中,原有述語不用動詞而用形容詞的。如:

他身材很高大。

汽水的生意很好。

就不用動詞作述語。以下專就述語用動詞的句子來說。一句句子,可以含有許多的動詞。如:

當她坐下吃晚飯的時候,在蒙著一塊三天不洗的台布

的圓桌前邊,對麵,她的丈夫掀起湯鍋來。這一句裏有許多動詞。這些動詞,資格並不相等。有些動詞不能獨立,隻不過是名詞語中的一部分,是用以限製名詞的東西,雖是動詞,在句中看來已失了動詞的意味了。例如“坐下”“吃”被包含在“當她坐下吃飯的時候”一個副詞短語裏,“蒙”“洗”被包含在“在蒙著一塊三天不洗的台布的圓桌前邊”一個副詞短語裏,在句中不能獨立發生動作的功用,不是述語,真正有動作的功用的隻有“掀起”一個動詞。

文法上對於句子中的動詞,有兩種稱呼,就前例說,像“掀起”之類作著述語的叫主要動詞。其餘如“坐下”“吃”“蒙”“洗”之類不作述語用的叫散動詞。一句句子,如果是有動詞的述語的,主要動詞隻許有一個,散動詞沒有一定的限製,例如:

吾知君終不瞑於泉窟。

寧更待餘之費辭。

二例中雖有“知”“瞑”“待”“費”四個動詞,若論其性質,“知”為第一例之主要動詞,“待”為第二例之主要動詞,“瞑”和“費”隻是散動詞罷了。

以動詞為述語的句子中,隻許有一個主要動詞,所以這主要動詞必須用得不蒙混,叫人能明白看出,否則句子就不易解釋。例如:這裏有三句句子:

我國確有備戰。(甲)

我國確有戰備。(乙)

我國確備戰。(丙)

這三句句子裏麵,(甲)句有“有”“備”“戰”三個動詞,究竟哪一個是主要動詞,看不出來,句子就難解釋。(乙)句“戰”已和“備”合成了“戰備”的名詞,主要動詞很顯明地隻有一個“有”字。(丙)句“戰”字可作“備”字的被動詞解,“備”字成了主要動詞,所以都可通了。

習問三

1.文選五、文選六哪些部分有韻,哪些部分無韻?

2.文選五、文選六的韻轉過幾次?從前讀過的韻文裏有轉韻的例子嗎?如有,試一一舉出來。

3.句子的述語是否必須用動詞來做?

4.如果用動詞來做句子的述語,該有什麼限製?

5.就下列各文句把動詞一一辨認,指示出一個主要動詞來。

我的間壁有一個賣汽水的人。

那時在塔院下所見的浮著親和的微笑的狡獪似的麵貌,不覺又清清楚楚的再現在我的心眼的前麵了。

我正在有那大的黑銅的彌勒菩薩坐著的門外散步。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第四課

文話四

詩的本質

從前的古體詩和近體詩都是韻文,與音樂有著關係,而廣義說起來也就是詩的詞也是韻文。除葉韻而外,又有字數、平仄等限製,這樣看來,似乎凡有這些限製的統是詩了。其實並不然。試看“四角號碼”的《筆畫歌》:

一橫二垂三點捺,點下帶橫變零頭,

叉四插五方塊六,七角八八小是九。

字數均齊,第二、第四句葉韻;但一望而知它算不得詩,隻是一種傳習用的歌訣而已。再試看第二冊文選二十九《畫家》、既不葉韻,字數又極隨便,可以說完全沒有限製;但一般人承認它是詩。所以,詩的成立不專在葉韻、字數、平仄等形式方麵,還靠著它的本質。

我們常常聽見人家在看了一篇散文之後說:“這篇文章很有點詩意。”有時,一個人說了幾句話,大家說:“這幾句話含有詩趣。”批評繪畫的人往往說:“畫中有詩。”這所謂“詩意”“詩趣”以及畫中所表出的“詩境”都指詩的本質而言。可見詩的本質不但凝結而成詩,也可以含蓄在別的東西裏頭,正像糖和鹽不但凝結而成粒粒的結晶體,也可以融化在液體裏頭一樣。

現在試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詩的本質。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這個話活畫出無知的孩子死了母親的慘痛情狀,孩子隻是跟隨大家哭泣罷了,並不知道就在這一刻遇到了最大的不幸,睡在那裏的母親是永遠不醒的了,他們自己將永遠是無母之兒了。這裏頭含蓄著很深的悲哀情緒,耐得人一回又一回地去想。如果讓這個話獨立起來把它放在詩的型式裏,就是一首很好的詩,因為這個話含有詩的本質的緣故。又如:

我心中怪難過,暗想先生在此住了四十年了,他的園子就在學堂門外,這些台子凳子都是四十年的舊物,他手裏種的胡桃樹也長大了,窗子上的朱藤也爬上屋頂了,如今他這一把年紀明天就要離此地了!我仿佛聽見樓上有人走動,想是先生的老妹子在那邊收拾箱籠。我心中真替他難受。這幾句話也含有詩的本質。先生的園子、台子、凳子、胡桃樹和朱藤都將留下,而先生自己卻不得不離開了幾十年來熟習的環境,於明天離開這裏;樓上先生的老妹子匆忙收拾箱籠,她一壁檢點衣物,一壁看顧室內,大概會簌簌地掉下眼淚來吧。這裏頭含蓄著很深的悒鬱情緒,使人家這樣想了更可以那樣想。又如: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這傳出一種閑適的情操,同時使人覺得大有詩趣。又如:

這上麵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麵不再看見。這表出一種窎遠的想象,同時使人感到所謂詩意。

從前麵所舉的幾個例子看來,可以知道含有情緒、情操、想象的語言、文字就含有詩的本質。那末,什麼是詩的本質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了。現在再舉一個反麵的例子。

蘇打水是用焙用堿做的,把一種酸液加到堿上,使它發放所需的氣體。後來用石灰代堿,因為石灰價賤,而結果是一樣的。這裏頭沒有情緒、情操,也沒有想象,當然談不到什麼詩趣、詩意;所以不能算是詩。

必須是一個含有詩的本質的意思,用精粹的語言表達出來,那才是“詩”。

修辭法一

借代

我們說述事物的時候,常有不把事物本身說出而用和那事物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的。這是借了甲事物來代替乙事物的說法,修辭學上叫做借代。借代的方式很多,總而言之,文章或談話裏凡是字麵和真正的事物名稱不同的都是借代的說法。例如:

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

豹往到鄴,會長老。

於是芸繡,嫗績,仆則成衣,以供薪水。

孤帆遠影碧空盡。

一尊還酹江月。

這些文句裏麵,都用著借代法,如“粉白黛綠者”是“女人”的代替,“長老”是“長者老者”的代替,“薪水”是“生活費用”的代替,“帆”是“船”的代替,“尊”是“酒”的代替。這代替和被代替的事物之間,都有密切的關係。甲乙兩事物,有時甲是乙的特征或性質,有時甲是乙的一部分,有時甲是乙的所在處。此外還可以有其他的關係。

借代是向來慣用的修辭法,隻要在談話、文章上留心,隨處可以發見有不能依照字麵解釋的言辭。如“一門”可以不作一扇門解,而用作“一家人”的意思,“筆墨”可以不作筆和墨解,而用作“文章”或“文件”的意思,“三秋”就是“三年”,“長安”就是“京城”,此外如用“須眉”來表示“男子”,用“蛾眉”或“巾幗”來表示“女子”,都是借代的例子。

借代的修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一種事物可用許多事物來替代。如“人”的替代辭有“口”“手”“足”等,可是其中各有各的用途,與食物有關的時候用“口”,例如“八口之家”,與工作有關的時候用“手”,例如“一手造成”,表示行動的時候用“足”,例如“專足奉上”。“舟”的代替辭有“帆”和“櫓”,訴之於眼的時候用“帆”,訴之於耳的時候用“櫓”。“巾幗”“蛾眉”“紅裙”“紅粉”等等都可用以代替“女子”,但對於“老婦”,“巾幗”尚可適用,此外就用不著了。由此可知借代的方式雖不一,但從情境上看來,也自有一定的條件。以“幹戈”來代替近代的戰事,以“絲竹”來代替西洋風的音樂,都是未免有毛病的說法。這是非注意不可的。

習問四

1.說出文選七的詩趣來。

2.文選八裏哪些部分最有詩意?

3.借代的修辭法和哪幾種修辭原則有關?

4.就下列各文句,指出用借代的地方來。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

是時風和日麗,偏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5.就下麵各語,分別舉出若幹代替辭來。

書 父母 錢 官吏

第五課

文話五

暗示

我們說話、作文,常常有不把意思說盡、不把意思完全說明白的情形。在說著、寫著的當兒,固然隻求應合當前的情境,適可而止,並非故意要少說一些。可是仔細研究起來,不說盡和不完全說明白自有它的作用。這二者都給對方留著自己去玩味、自己去發見的餘地,不致有損他的自負心。而他所玩味出來、發見出來的又和原意差不了什麼,那就不說盡等於說盡,不說明白等於說明白了。這種作用叫做暗示。從另一方麵說,暗示還有一種好處:可以使語言、文章蘊蓄豐富,含有餘味。尋常吃東西,咽了下去就沒有什麼了,那一定不是美味;可口的東西在咽了下去之後,還有餘味留在舌上,足供好一會的辨嚐。具有暗示的文章也是這樣。寫在紙麵的是若幹字,而意義卻超出於這若幹字,這就不能隨便把它丟開,看過以後,還得凝神去想那文字以外的意義;想又不一定一回而止,也許多想幾回每回可以領略到新鮮的意義,因而教人永遠舍不得丟開它。沒有暗示的文章是決不會有這種魔力的。

詩、詞裏頭常常有利用暗示的地方。如《一個小農家的暮》裏說:

他含著個十年的煙鬥,

慢慢的從田裏回來,

屋角裏掛上了鋤頭,

便坐在稻床上,

調弄著隻親人的狗。

他還踱到欄裏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頭向她說,

“怎樣了——我們新釀的酒?”

這裏沒有“快樂”、“安逸”、“滿足”、“幸福”那些字眼,但是我們讀了之後,可以想到那個農人的生活怎樣快樂和安適。又如李煜的《虞美人》裏說: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句答語不說有哪一種哪一種的愁,也不說有多少分量的愁,卻用一個譬喻來了事,好像有點答非所問。然而愁好比一江春水,分量的多還用說嗎?江水東流,滔滔滾滾,遇著大風和石岸,就激起洶湧的波浪,而愁正同它相像,其起伏重疊,沒有一刻的停息,不是很可以想見了嗎?所以這似乎答非所問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實在是富有暗示作用的佳句。

不隻詩、詞,文章裏頭也可以找出許多利用暗示的例子。如《項脊軒誌》裏說: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炊,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這裏沒有“衰落”、“離亂”、“不成體統”那些詞、語,然而讀了“東犬西吠”以下幾句,一個衰落的大家庭怎樣過著不和洽無秩序的生活,已經可以想見。這是暗示的效果。又如《書葉機》裏說:

朱濆艦中或爭軋詛神,必日“遇代山旂”。

有了這一句,不必詳說海盜怎樣懼怕葉機,而讀者自然可以意會。這也是暗示的效果。文章又有全篇利用暗示的,不說本意,而用一個借喻來傳出:這情形在寓言或諷刺文裏最為常見。

暗示以能使讀者體會得出為條件。如果讀者無論如何體會不出,那就是缺漏和晦澀而不是暗示了。

文法四

動詞的被動式

動詞做述語的時候,不論自動詞或他動詞,動作是從主語發出的。這叫做授動式。例如:

人來。

貓捕鼠。

“來”“捕”的動作由主語“人”“貓”發出。

可是在他動詞,尚有一種用法,主語不是發出動作的事物,倒是受到動作的東西,這叫做被動式。例如:

鼠被貓捕。

被動式以他動詞的被動詞(即目的格)為主語,語體用“被”“給”“找”“遭”等字來表示,文言體用“為……所”“被……於”“見……於”等關係字來表示。分解起來,成圖式如下:舉例來說如下:

鼠被貓捕。(甲)

鼠為貓所捕。(乙)

鼠被捕於貓。(丙)

上例(甲)式是屬於語體的,(乙)(丙)兩式是屬於文言的。這都是最完整的格式,實際上還有種種省略的方法。

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你〕〔被〕〔何家〕吊著打。

三四角錢賣掉的汽水,都登了兩角的帳,餘下的都〔被〕〔他〕沒收了。

我們倚在青色的船欄上,默默的望著這絕美的海天;……我們是被〔海天〕沉醉了。我們是被〔海天〕帶入晶天中了。(以上甲式)

今不速往,〔吾〕恐為操所先。(以上乙式)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被〕治於人。

幼子見愛〔於〕父母。

大盜被擒〔於軍警〕。(以上丙式)

被動式的句子,主格用他動詞的被動詞來做。就大概的情形說,他動詞才有被動式,自動詞是不能有被動式的。可是在我們日常的言語上,自動詞有時也可構成被動式。例如:

好好看守著犯人,別被他逃走。

因我父親死去,我就不能升學了。

“逃走”“死去”都是自動詞,這動作的影響如果及到別人,在受到影響的人說來,就可有被動的意味了。此類用法,隻見於語體,文言裏卻沒有。

習問五

1.文選九、文選十的作者所暗示的是什麼?

2.文選十裏,作者為了要暗示自己的意思,曾用著許多材料。試一一指出,哪些材料用得於暗示最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