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二)(3 / 3)

二、序數這類數字是記次第的,所記的數字並非事物的真數目,乃是事物次第上的數目。如:

把北首八號房間的紙格一拉開,房中有著二人。這裏麵“二人”真有兩個人,是計數。“八號房間”並非真有八問房,仍是一間房,不過在次第上是第八號而已。這樣的數字叫序數。序數通常在數字上加“第”字,但也有省去的。例如:

四庫共架為百數計。第一庫三十九架,第二庫三十三架,第三庫十四架,第四庫十四架。

西洋之圖畫術,托始於希臘,發展於〔第〕十四〔第〕十五世紀,極盛於〔第〕十六世紀。

江浙一帶到夏至後半個月,即陽曆〔第〕七月〔第〕七八號左右,東南季風之力頓然強大。

在文言體裏不論是計數或是序數,遇到兩位的數目往往中間嵌入一個“有”字。如:

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病歿於臨,年五十有九。這“有”字是古文的“又”字,“三十有四”“五十有九”等於說“三十又加四”“五十又加九”。語體裏無此習慣,近來的文言體裏也已不多見了。

三、分數上麵所講的都是整數,對於整數還有分數。如:

原刻叢書百部計八千餘冊,占地甚多……今整理排印為袖珍本……占地不及原刻本八分之一。

查社會教育經費,在全教育經費中,暫定應占百分之十至二十。

“分”字以上為分母,“分”字以下之幾為分子,合成分數。這是最完整的格式,有時還可省略。例如:

他的話十〔分〕之八九靠不住。

僥幸於萬〔分之〕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習問十五

1.文選二十九所說明美與同情的關係是怎樣的?試扼要地說出來。

2.文選三十的作者為什麼要作這一篇文章?

3.試就下列各文句所含的數字,分別出計數和序數來。

這種生活延遲了十年。

到了十年,他們都償還了。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鹹亨酒店裏當夥計。

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西洋之圖畫術,托始於希臘,發展於十四、十五世紀,極盛於十六世紀。近三世紀,則學校大備,畫人夥頤。

4.表示分數有幾種樣式?試各舉一例。

5.文言中遇到兩位數字,中間有嵌入“有”字的方式,試舉一例。

第十六課

文話十六

事物的處理法

以前講應用文中的說明書,曾經把編書的事情作為例子,說編者“要使讀者知道這部書是用怎樣的方法編起來的,就得作一篇‘凡例’”。用怎樣的方法編起來,換一句說,就是這部書的處理法是怎樣的。所以,事物的處理法也是說明文所說明的一種對象。

事物的處理法有具體和抽象的分別。譬如,做一種物理試驗,須應用一種器物,這些器物又須作相當的布置;器物和布置是視而可見的,做得對不對又可以從試驗的結果來判定。所以,這樣的處理法是具體的。又如,講立身處世的方法,要遵從道德的教條哩,要保持科學的精神哩;這些都不過是一種觀念,沒有跡象可憑。所以,這樣的處理法是抽象的。

執筆作文,說明具體的處理法,人人寫來幾乎可以說一樣。試取幾本物理教科書來看,對於同一種試驗的說明,彼此僅有字句之間的差異而已。說明抽象的處理法的文章可不然了,各人有各人的發見和理解,寫來也許完全不相同。試取幾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籍來看,對於立身處世的方法,彼此往往不盡一致。

說明具體的處理法的文章中常常含有記敘的成分。依前麵所舉做物理試驗的例子來論,講到器物怎樣、布置怎樣的部分就是記述文,講到怎樣著手試驗的部分就是敘述文。說明抽象的處理法的文章,在同一題目之下,各人寫來雖然未必盡同;但寫作的態度也得像說明物理試驗法那樣冷靜,仿佛並沒有“我”在裏頭似的。如果透露著“我以為應該這樣”,“我主張非這樣不可”的意思,那就不是說明文而是議論文了。

說明抽象處理法的文章須求切近實際,對於人家有點兒用處。如果說明“怎樣愛國”,卻說一該省錢,一該衛生;省錢、衛生和愛國固然不能說絕對沒有關係,但是關係太遙遠了。這樣的文章簡直可以不作,因為它不切近實際,對於人家沒有多大用處。

文法十二

數和量

我們用數字來計算事物的時候,必有一個單位做標準,這單位叫做量,表這單位的詞叫做量詞。例如:

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

達爾文研究生物演進的狀態的時候,費了三十多年光陰,積了許多材料。書以“本”計,暗示以“個”計,光陰以“年”計,此外牛以“頭”計,紙以“張”計,筆以“枝”計,事物各有它的慣用的量詞。

數字和事物(名詞)結合時,有好幾個方式:

一、直接附加於名詞這隻限於物類名詞,物質名詞不能適用。例如:

常年住客,少時十二三人,多時至三十人。

琵琶一,笙一,簫笛三,板一。

二、帶量詞附加於名詞這有二式,一是隻帶量詞的,一是帶了量詞又帶後介詞“之”“的”。例如:

她隻得嫁了一個教育部的小書記。

你雖喝了一杯水,實在喝了五杯的流質。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

三、略去名詞隻留數詞和量詞這方式在事物本身大家明白或已見於上文的時候才可用。例如:

武鬆道,“……再篩三碗〔酒〕來我吃。”……前後共吃了十八碗〔酒〕。

如今離家是幾千裏〔路〕,離國是幾千裏〔路〕。

四、略去數字隻留量詞和名詞這方式隻限於數字是“一”字的時候。例如:

他忽然歎了〔一〕口氣道。

我姊姊家,本來是〔一〕個讀書的人家。

大禹惜〔一〕寸陰,我輩當惜〔一〕分陰。

上麵所舉的幾個省略方式,各有相當的習慣,並非可以一概普遍運用。為求安全明確起見,大須注意。與其說“讀破萬卷”,不如說“讀破萬卷書”;與其說“倒杯茶來”,不如說“倒一杯茶來”。

習問十六

1.文選三十一和文選三十二所說明事物的處理法,有具體和抽象的分別嗎?

2.文選三十二為什麼不是議論文?

3.數字可加在事物(名詞)之前,也可加在事物之後,試各舉若幹例子。在名詞後的數字,有時就是句的補足語,試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證明。

4.下列各文句中關於事物的數量記法如有省略的地方,試一一補入。

換句話,江浙一帶到夏至後半個月,……東南季風之力頓然強大。

現代的都市中,尺地寸金。

把硼酸粉拌在糊裏,……給它們吃,似乎有點功效的,可以減少些。

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

5.量詞上的數字是“一”字的時候,數字往往省略,試以“個”“種”“件”為量詞,造出幾個例子來。

第十七課

文話十七

語義的詮釋

像字典或辭典,每一條條目詮釋一個字或一個詞的意義。小學生所用的最簡單的字典,詮釋隻有一句話,甚至隻有一個詞兒;繁複的大辭典,每條長到千萬言,簡直就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規模。無論簡單的、繁複的,總之說明字或詞的意義,叫人家有所理解,所以都是說明文。

詮釋一個字或詞的意義,要準確而沒有漏義,最好用它的本身來作注解,其方式是“甲即甲”;應用起來,就是“牛即牛”,“自由即自由”。詮釋“牛”字的意義,再沒有比就用個“牛”字準確而包含得完全的了;對於“自由”一詞也是如此。但這樣作注解,不是等於沒有作注解嗎?注解的目的原在使人家理解他所不理解的字、詞的意義,現在就用人家所不理解的原字、原詞作注解,人家看了還是個不理解呀。所以,這種辦法是行不通的;無論哪一種字典或辭典,都得用另外的語言來詮釋字或詞的意義。用了另外的語言,卻仍舊要顧到準確和沒有漏義這兩點,這是編撰字典、辭典的人所刻意經營的事情。即使並不編撰字典、辭典,而在談話或臨文的當兒要詮釋字、詞的意義,也非隨時顧到這兩點不可。

如果說“牛是有理性的動物”,這就不準確了。因為“有理性”是“人”的特點,用來說明“牛”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如果說“牛是哺乳的動物”,準確是準確的了,但是還有遺漏。因為哺乳的動物不隻是牛,馬、羊、豬、狗等等乃至於人都是哺乳的動物;必須再舉出牛的特點來加以限定才行。於是從牛的形態說,是怎樣怎樣的,從牛的功能說,是怎樣怎樣的;限定越多,漏義越少,直到所可舉出的特點都已舉出,這就沒有漏義了。——以上是一個例子,無論詮釋什麼語義,都可以依此類推。

最足以為標準的詮釋要推科學方麵的定義了。如給“直角三角形”下定義說:“這是內含一隻直角的三角形。”絕對準確,也絕對沒有漏義。至於通常的事物或字、詞,因為它們關涉到的範圍廣大,有些又屬於抽象的,要下這樣確切不移的定義往往感到不很容易。但詮釋語義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關重要的。無論當傳述或是辯論的時候,必須雙方對於所用字、詞作同樣的理解,才可以免除彼此的誤會;因此,我們隨時有詮釋語義的必要。如果能夠牢記著前麵所說的兩點,一要準確,二要沒有漏義,雖然不一定像科學定義那樣確切不移,總之也相差不遠了。

文法十三

實數和虛數

數字原是用來記述事物的數量的,照理應和實際的數量相符合。可是在從來的習慣上,往往有所記的數字和實際的數量不符合的。數字和實際的數量相符合的叫實數,不相符合的叫虛數。例如:

我要二百五十西西的氫二氧。

萬裏初來舶棹風。

上兩例中,“二百五十西西”是真實的數量。“萬裏”就不然了,“萬”字隻是表示裏數的大,實際的裏數也許不到“萬”,也許不止“萬”,意味非常茫然,不及“二百五十西西”的明確。前者是實數,後者是虛數。

數字的虛用,在談話和文章上都是常碰到的。通常以“一”表最小數,以“三”“九”“十”“百”“千”“萬”等表大數。例如:

客歲秋冬間滅燭對榻之密畫,與夫分攜臨岐之訣語,一句一字,吾蓋永刻骨而鏤肌。

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他們的黃綠的眼。“一句一字”極言其小部分,等於說“絲毫”,“千條萬條”極言其多數,等於說“無量數”。這種數字的用法,都該作虛數看待,和尋常的實數解釋並不一樣。

在語體裏,數字的虛用法還有一種很特別的方式,把數字嵌入在雙字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中間,並無數字本身的意味的。例如

五十高興極了,三腳兩步慌慌張張。

十多隻尚未完工的大形小形的布鞋底,像幹魚一般橫七豎八散亂在桌上凳上和竹榻上。

這種數字的用法,在文言體裏是不曾見到的,在語體裏卻很普通。再舉幾個例子於下:

一世八界 低三下四 三長兩短 三轉四回

七零八落 三對六麵 瞎三話四 推三阻四

四平八穩 一幹二淨 亂七八糟 夾七夾八

習問十七

1.試取任何辭典,檢查其中的若幹條目,看是不是合乎準確和沒有漏義這兩點。

2.文選三十三的題目可以作“何謂言論自由”嗎?文選三十四的題目可以作“說意思”嗎?如果不可以,為什麼?

3.試就從前讀過的文章裏摘出幾個詮釋語義的文例來。

4.下列各文句裏都含有數字,試一一辨認,哪些是實數,哪些是虛數?

“合理的”三個字是現今新發明的形容詞。

王日:“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孺博,遠庸,覺頓,典虞,其人皆萬夫之特,皆未四十而摧折於中途。

要之今日萬惡社會百方蹙君於死,吾複何語以叩蒼昊。

5.語體裏有把數字嵌入在別的詞裏而沒有數目的意義的。試從日常的語言舉出若幹例子來。

第十八課

文話十八

獨語式和問答式

說明文和其他文體一樣,大多數采用獨語式。所謂獨語式,就是作者一個人在那裏說話,凡是必須使讀者知道的都說在裏頭,直到說完,文章也就完篇的一種格式。

但有時為便利起見,不得不自己設問。設問就是提出一些問題來,自己再來解答。對於某一點,揣度讀者也許會發生疑問,這當兒就來一下設問;接著給它個詳明的解釋,使讀者不複致疑。對於某幾處,揣度讀者也許會弄不清頭緒,這當兒也就來幾個設問;然後分頭說明,使讀者理解得清清楚楚。這等地方,如果不用設問的方法,而用獨語式述說下去,原也未嚐不可;可是引起注意、點清眉目的效率比較用設問的方法差得多了。寫文章給人家看,應該隨時隨地替人家著想,既然設問可以增加效率的話,為什麼要吝嗇這些相當處所的設問呢?

從偶或設問發展開去,有些說明文竟是全篇的問答。有一種叫做《地理問答》的書,它的體裁是這樣的:某某省位置怎樣?某某省在某某省的南麵,某某省的北麵。某某省有什麼大山?某某省有某某山。某某省有什麼大川?某某省有某某河。……這是和獨語式完全不相同的問答式。每一個問題提示一個項目,答語就是對於這個項目的說明。頭緒是清楚極了,即使閱讀能力很差的人也不會纏錯。我國古書裏頭有一種叫做《春秋公羊傳》的,也全用問答式。它說明《春秋》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的意義說:“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凡是應該說明之點,都給製成一個問題,然後一層一層加以疏解,像“剝蕉”一般。讀者讀了這樣的文章,隻覺得作者的態度極端冷靜,一點也不攙雜個人的感情在內,比較獨語式尤其偏於理智這方麵。

動手寫說明文,用獨語式呢還是用問答式,這當然隨作者的便。二者之間並沒有優劣可分,隻要述說得準確、清楚,能使人家充分理解,無論用哪一式都是好的。不過用獨語式已經足夠了的時候就可以不必用問答式,因為用問答式至少要多寫一些問語,可省不省,未免浪費。至於前麵說起的《地理問答》和《春秋公羊傳》,那是全書的體裁如此,又另是一個說法了。

修辭法五

鑲拚

說話的時候為要說得和諧或鄭重一些,故意在一個辭上增加成分,把辭的音數加多。這叫做鑲拚。因了鑲拚上去的成分的性質,有好幾種方式。

一、用原字鑲拚這就是所謂疊字,從來用得最普遍。例如: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起了大大的旋風,就成了大大的風暴。

所以起旋風的時候,常常在上午。

卻因地球一點鍾嘓哩嘓哩向東邊轉著三千裏。

荷塘的四麵,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

在語體裏還有一種奇特的鑲拚法,把兩個字的詞兒無理地各使它重疊起來,湊成四字。例如:

客氣——客客氣氣

高興——高高興興

糊塗——糊糊塗塗

隨便——隨隨便便

大方——大大方方又有鑲入“哩”字,造成別一種重疊的方式的。如:

糊塗——糊哩糊塗

羅蘇——羅哩羅蘇

怪氣——怪哩怪氣

驀生——驀哩驀生

嘮叨——嘮哩嘮叨

二、用別的字鑲拚最普通的是數字(參照文法十三),次之是“矣”“也”“哉”等的助詞。例如:

夾七纏八地說個不休。

你說煩惱,他便從《哲學辭典》裏拖出“厭世主義”“悲觀哲學”等等堂哉皇哉的字樣來敘你的病由。

世間居然有這樣的事,真是奇哉怪也。

此外還有用別的字來鑲拚的,隻要所鑲拚進去的字並無原來的意義的都是。例如:

歡天喜地(天地)

油頭滑腦(頭腦)

不尷不尬(不)

鑲拚的條件就在所鑲拚上去的成分,除增加音數外,不另生意義。“近近”是鑲拚,“附近”就不是鑲拚。“歡天喜地”是鑲拚,“談天說地”就不是鑲拚。

鑲拚的修辭法,目的在靠了增加的音數,使語調更和諧更增情趣。除疊字外多見於語體。語體裏的鑲拚方式,有些非常奇特,多少含有諧謔不正經的態度,運用的時候,須顧到這一點。此外,語體裏的鑲拚成語,因了方言,也有差異,如“堂哉皇哉”有些地方叫“堂而皇之”或“堂哉皇也”,“夾七纏八”有些地方叫“纏七夾八”,都該加以注意。

習問十八

1.試從獨語式的說明文中節取一段,把它改為問答式。

2.試把文選三十六刪改為獨語式的文章。

3.鑲拚法的條件如何?

4.疊字是最普通的鑲拚法,試從讀過的文章裏舉出若幹例子來。

5.試任意取用著鑲拚法的文章數句,把鑲拚著的成分刪去,各各比較對照了玩讀,看在和諧上有多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