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一)(3 / 3)

第六課

文話六抒情詩

我們當遇見了美好的、偉大的景物,不禁要放聲高呼:“啊!了不得!了不得!”或者當碰到了哀傷的、慘痛的事故,不禁要出聲絕叫:“啊!受不住了!受不住了!”這當兒,我們和當前的景物或是事故已經融和在一起,不再用冷靜的頭腦去對付它們,卻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它們中間;因而眼中所見、心中所想都含著情感的成分。

在一些時候,因為情感太旺盛了,太深至了,僅僅叫喊幾聲,不足以盡量發泄;而情感不得盡量發泄,卻是一種不快,甚而是一種難受的痛苦。於是我們編成幾句和諧的語言,把當時的情感納在裏頭,朗吟著或者低唱著。在吟唱的當兒,懷著歡快的情感的更覺得暢適無比,而懷著哀痛的情感的也覺得把哀痛吐了出來:二者都得到盡量發泄的快感。即使並不由自己來編,在情感激動的時候,也往往要吟唱一些現成的詩歌。遊山玩景的人不知不覺地吟著古人的詠景佳句,送殯的行列淒淒切切地唱著《蒿裏薤露》的歌曲,都為著發泄情感的緣故。

抒情詩就是從這樣心理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無論對自然景物,或是對人情世態,有動於中,發為歌詠,都是抒情詩。這裏所謂情,自然各各不同,有強烈的,有淡遠的,有奔放的,有含蓄的;但總之貫徹著全詩,作為全詩的靈魂。我們原可以說,情是詩的本質,沒有情也就無所謂詩;所以凡是詩都是抒情的。現在從詩的範圍中劃出一部分來,把那些純粹流蕩著一股情感的詩特稱為抒情詩,不過表示那一類詩比較一般的詩尤其是抒情的而已。

抒情詩純粹流蕩著一股情感,這情感必須用具體的語言和適合的節奏才表現得出。假如語言是籠統的、模糊的,節奏是和情感不相應的,那就達不到抒情的目的。譬如,逢到歡喜的時候,隻是說“快活極了”,逢到悲傷的時候,隻是說“痛苦極了”,這樣,雖然重複說上十遍二十遍,還是沒有抒出什麼情來。必得把當時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化為具體的語言,然後可以見得感動在什麼地方,以及感動到何等程度。又必得使語言的節奏適合當時的情感,然後歌詠起來可以收到宣泄情感的效果。總括一句,就是:抒情詩應該是造形藝術和音樂藝術的綜合體。

如果取一首抒情詩來作為例子,把它解說一番,對於上麵所說的話就更見明白。我們讀過李白的一首詩:“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首詩抒寫山居閑逸之情。假如隻是說“閑逸極了”,那就等於沒有說。現在作者在第一句裏說到“山”,而且是“碧山”,這就非常具體;仿佛作畫一樣,已經布置好了一片鮮明的背景。更用一個“棲”字,見得對於山居樂而不厭。鳥兒棲息在林中,不是很安適很快樂的嗎?第二句用“笑而不答”來描摹“心”的“閑”,又是個具體的印象。從這個具體的印象,顯示出豐富的意義:別有會心,不可言狀,是一層;說了出來,人也不解,是一層;閑適之極,無暇作答,又是一層。第三句從整個背景中選出更鮮明的“桃花流水”來說。桃花隨著流水窅然而去,即此一景,便覺意味無窮。所以第四句推廣開去說,總之山中別有天地,不同人間。山景如此,心境如此,其閑逸之情可想而知了。再說這首詩用“山”“閑”“間”三字作韻腳,聲音舒緩。而第一句的“棲”字,第二句的“自”字,第四句的“非”字,以及第三句的“窅然”二字,念起來都使人起幽靜深遠的感覺。把這些字配合在詩裏,正和閑逸之情適合。若問李白這一首詩為什麼會這樣好,回答是:因為它是造形藝術和音樂藝術的綜合體。

文法五

形容詞的比較法〔二〕

二、差比兩種事物以同性態相比,性態程度彼此有差的叫做差比。文言用“於”為關係詞來表達,語體用“比……還”或“較……更”為關係詞來表達。如:

曾子在孔門齒最幼,其卒年更當遠後於孔子。

小時種梧桐,桐葉小於艾。

可是她年紀比你還小,你得叫她妹妹呢。

“他們恨我們嗎?”“是的,比恨歐人還利害。”

差比也可以用平比的形式來表達,否定的平比,實際上等於差比。把差比轉成平比的時候,兩種相比的事物,要彼此更換位置。例如:

桐葉小於艾。(差比)

艾不如桐葉小。(否定的平比)

他們恨我們比恨歐人還利害。(差比)

他們恨歐人不像恨我們的利害。(否定的平比)

三、極比三種以上的事物以同性態相比,就中有一事物在性態的程度上超過其他的,叫做極比。普通用“最”字來表達,文言語體都一樣。語體裏有時也用“頂”字。極比和平比差比不同,是用多數事物相比較的,通常須限定說述的範圍,譬如說“張三的成績最好”,是不完密的,應該說“在我們一級裏,張三的成績最好”,才沒有語病。凡是用極比的地方,都有範圍的表示。例如:

曾子在孔門齒最幼。

在每年裏春天是最忙的時節。

極比也可轉成差比或平比的形式,不過須變更事物的位置或改變說法。例如:

在每年裏,所有時節都不像春天忙。(平比)

在每年裏,沒有比春天更忙的時節。(差比)

習問六

1.我們可以說,凡是詩都是抒情的。試從讀過的詩歌中,隨便舉出兩首來,證明這句話。

2.文選十一、十二所抒寫的是什麼情感?3.極比何以須限製說述的範圍?

4.試將文選十二下列各句,補湊些別的詞語造成平比的說述。

羈鳥戀舊林。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5.文選十二“此人皆焉如”“問君亦何為”二句中,疑問代詞的位置和尋常的情形有何不同?試說出來。又試從文選十中舉出若幹同樣的例子來。

第七課

文話七

敘事詩

敘述一件事情,不用普通的散文,而用詩來寫出的,叫做敘事詩。所謂敘事詩,是對於抒情詩而言的,抒情詩所寫的是作者對事物的主觀的情懷,敘事詩所寫的是事物本身的變遷和進展。

抒情詩所用的題材,可大可小,大至國家興亡,小至一草一石都可以。因為所寫的並非事物本身,乃是作者對於事物的情懷,所以題材可以不拘。至於敘事詩,是敘述事物本身的變遷和進展的,題材常取稀有的不尋常的故事。曆史上可歌可泣的事件,往往被取為敘事詩的好題材。抒情詩可以用短小的構造來寫出,敘事詩非用較大的篇幅不可。

敘事詩在敘述一點上和敘述文性質相同,敘述文裏的技、巧,如材料的剪裁、取舍,場麵的布置等等法則,照樣可應用於敘事詩。但從另一方麵看,敘事詩究竟是詩,不是散文,不但須在字句上、韻律上具有詩的形式,並且還要具有詩的質素。若敘述一件事情,隻是字句韻律像詩,而缺乏詩的質素,那末隻是詩體的敘述文而已,不能算是真正的敘事詩。

詩的質素是甚麼?我們在前麵曾略有說及。(參看第三冊文話四)詩是用想象、含蓄、印象等等的方法,叫人去感受的。敘述一件事情,可以用散文,也可以用詩,散文的目的在告訴讀者以事件的經過,使讀者“知得”。詩的目的,卻在叫讀者“感得”。敘述文和敘事詩的特色,可用下麵的例子來分別。

時移事去,樂盡悲來。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蓮夏開,宮槐秋落,梨園弟子,玉琯發音,聞《霓裳羽衣》一聲,則天顏不怡,左右欷歔。三載一意,其念不衰。求之夢魂,杳不能得。(陳鴻《長恨傳》)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麵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子弟白發新,椒房阿監青蛾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白居易《長恨歌》)上麵兩段文字,都是敘述唐玄宗回宮後的獨居寡歡的,《長恨傳》是敘述文,《長恨歌》是敘事詩。一經比較,就可看出特色來。敘事詩敘述事物,始終不能脫去詩的情感的要素,從這點說起來,敘事詩和抒情詩,並沒截然的分界,隻是所取的題材不同罷了。

修辭法二

反複

在談話或文章裏,常有把同樣的詞語,一字不易地重複來用的,這叫做反複。如:

不要,不要,快出去!

喂,賣花的,賣花的。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我們兩個中間如今隔開了一條無底的界河。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反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連接在一處的,如上麵所舉的各例就是。還有一種是間隔的反複,同樣的詞語並不連接在一處,取著間隔反複出現,例如: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居有頃,複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後有頃,複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反複的修辭法,是在心理上有著根據的,我們當情意迫切時,對於一句話,往往說了一回不夠,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了說,非這樣就覺得不能表達情意。修辭上的反複,就是滿足這自然的心理上的要求的。

從另一方麵說,反複本身,如果用得適當,也就是一種美。世間盡有許多事物因反複的緣故而引起美感的,如行人道上一排排的樹木,街燈的平均排列,軍隊的劃一的服裝和步伐都是反複的美的好例。

用反複的修辭法,要合乎以上所說的條件才會有效果。如果情意上並無反複的要求,而反複了也不能增加美感,那末就不該胡亂應用。

習問七

1.敘事詩有甚麼特色,和抒情詩有甚麼共通點?

2.試將文選十三或十四改成一篇敘述文。

3.從前讀過的詩裏麵有敘事詩否?如有,試舉出來。

4.反複的修辭法在心理上有甚麼根據?

5.試從讀過的文章裏找出若幹用反複法的例子來,一一說明其反複的效果。

第八課

文話八

律詩

我們已讀過好許多詩,除新詩以外,有七言絕句,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關於詩的平仄的格式,也曾在前麵講過一種七言絕句的。(參看第三冊文話三)這裏我們要講到律詩。

律詩是用八句構成的,有七言的五言的兩種。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完全是七言絕句的重複,前回所講的七言絕句的平仄排列共有兩個格式,任何一種反複重疊起來,就成七言律詩的平仄。

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也由五言絕句的平仄格式重複而成。五言絕句的平仄,也有兩種排列方式,如下:

○○●●○ ●●○○●

或(○○○●●) 或(●●●○○)

●●●○ ○○○●●○

●●○○● ○○○●●

○○●●○ ●●●○○

(五絕平起) (五絕仄起)

五言絕句用四句構成,上麵兩式中,任何一種重複起來,就成一首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但第五句概不用韻。(七律亦同)。

律詩和絕句同是近體詩,律詩的限製比絕句更嚴,除平仄字數的限製外,還有其他的限製須遵守。絕句可押仄聲韻,而律詩通常隻許押平聲韻。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八句之中第三第四兩句和第五第六兩句須講對仗,叫他各自成為對偶。還有,在一首律詩之中,已經在某句裏用過的字,他句不準再用。這些格律如果違犯就認為不合格。

律詩之中,除由八句構成的五律七律以外,還有累積至數十韻(兩句叫一韻)的,叫做排律,也稱長律。

舊詩之中近體詩比古詩限製嚴,最受束縛的要算律詩了。我們現在的新詩,就是從這種束縛解放出來的東西。

文法六

副詞在句中的用途及位置

副詞是用來限製事物的動作或性能的,事物的動態用動詞表出,事物的性狀用形容詞表出。所以副詞可以副一切的動詞或形容詞。又,已經用了副詞的地方,還可再加限製,所以副詞又可副別的副詞,例如:

夫子喟然歎日。(副詞“喟然”副動詞“歎”)

先秦書贗品極多。(副詞“極”副形容詞“多”)

現在的我已經不是你的妻子了。

(副詞“已經”副副詞“不”)

副詞的種類甚多,凡是對於動詞形容詞或副詞有限製的作用的,就都是副詞。副詞的位置,可以在所副的動詞形容詞之前,也可以在後,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他懷抱三弦,左右兩手上下按彈,暫忘了苦痛之事。

但她卻屢次留難,百方趨避,守身如玉。

醉把茱萸仔細看。

前介詞和名詞(或代名詞)合成的副詞短語,也和副詞性質相同,可以用來限製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那前介詞有時被略去,隻剩一個名詞(或代名詞)。例如:

他為她哀吊,也在為自己哀吊。

她生有美秀的容顏,比玉還潔白,比花更鮮妍。

明月(從)鬆間照,清泉(在)石上流。

(向)東市買駿馬。(向)西市買鞍韉。……(於)旦辭爺娘去,(於)暮宿(在)黃河邊。

副詞用在所副的動詞、形容詞之前或後,以緊接動詞形容詞為常,例如: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同”“十二年”副“行”,緊接在“行”之前後,“不”副“知”,“傍地”副“走”,“安”副“能”,都緊接在前。這樣用法,最不會弄錯,但也和所副的詞隔開了使用的,特別是副詞短語。如:

因此我在小學裏念了三年書。

=我因此在小學裏念了三年書。

有一天的上午那鄉下人竟意外的帶了小鴨來了。

=那鄉下人(在)有一天的上午竟意外的帶了小鴨來了。

這種副詞短語,還可以遠遠地放在句的末尾。近代的歐化式的語體文中,往往有這種式樣。如:

你這計劃,是行不通的,在現今的情形之下。

=你這計劃在現今的情形之下是行不通的。

=在現今的情形之下,你這計劃是行不通的。

習問八

1.律詩的平仄格式怎樣?

2.律詩對偶的法則怎樣?律詩以外的詩,也有用對偶的部分否?如有,試指出來。

3.副詞種類甚多,試參考別的文法書,製作一個分類表。

4.副詞對於所副的動詞或形容詞,有在前的,有在後的,試各舉一例。

5.試就文選十六,把其中的副詞一一指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