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文話九儀式文〔一〕
在現世生活,常碰到種種的集會。小自朋友間送迎慶吊,大至政治上的一切會議,都用集會的方式來實施。集會必有相當的儀式,在這些儀式之中,就必有講話的人。例如學校行畢業典禮的時候,必有官長、校長或教職員的訓詞,來賓的演說,以及學生代表的答詞。這些講話如果記載下來,就是文章,這裏叫做儀式文。世間有許多文章,就屬於這一類。
儀式文的對象,就是眼前的聽者,他的讀者是有一定的。就這一點說,儀式文和書信頗有相同之處,書信裏的禮儀法則,如稱呼敬語之類,都該照樣應用。
儀式文可略分為兩種,一是以儀式的主持者為立場的,一是以儀式的參與者為立場的,這兩種的分別,很是顯然,因之寫作的態度也有不同。舉例來說,在做壽的儀式上,壽翁的“七十自述”屬於前者,來賓所送的“壽序”之類,屬於後者。在一般集會的儀式上,會長的開會詞屬於前者,會員或來賓的演說屬於後者。
現在先講第一類的儀式文。這類儀式文的意思或內容差不多是被所行的儀式限定了的,因為作者就是儀式的主持者,對於舉行這儀式的必要、理由,以及個人的見解、感想、希望等等早懷抱在胸中,不勞再去臨時搜索。把這些懷抱按照自己的地位發揮出來,就成一場講話,也就是一篇文章了。所以,這類的儀式文,材料內容是現成的,不必外求,問題隻在怎樣把自己所懷抱的意思得體地充分地表達出來。
儀式文是應用文,凡是應用文,都是應付當前的實際事務的,和實際事務有著密切的關係,措辭要得體,要合乎身分地位,否則就不適當。這類儀式文的好壞的區別,與其說在技巧上,倒不如說在態度上。作者能將自己對於儀式所懷抱的意思按照自己的身分地位合法得體地表達出來,就不失為一場通得過去的講話,或一篇通得過去的文章。故意播弄技巧,反不是好事。
文法七
副詞的帶字〔一〕
有許多副詞在使用的時候,會更帶一字若語尾然。這種情形,語體文言體均有。現在先講語體裏的副詞所帶的字。
一、“的”或“地”“的”字可用於形容詞;也可用於副詞,例如:
請追念烈士的遺型,我們要效法他們的不怕死。
我們隻有積極的接受,加倍的努力。第一例“的”字為形容詞所帶,屬後介詞,第二例“的”為副詞所帶。為了防止兩者混同起見,有人把副詞帶字的“的”寫作“地”。例如:
古調新翻,自家欣賞,他高高低低地按彈。
他靜默地兀坐著,咀嚼那嫋嫋的餘音。
二、“般”“樣”“般”“樣”也常為副詞所帶,例如:
靜脈管蚯蚓般蟠曲著。
我上麵講的話,是要供青年諸君深思刻省的資料,並不是說要求諸君個個人像烈士般去犧牲生命。
俄國革命的成功,為什麼那樣大而且快呢?
要不是戰爭,我們一家人怎樣會衝散?
這“般”“樣”有時又可加入“一”字,成為“一般”或“一樣”。例如:
這孩子不單止模樣兒長的和你一般可愛,她的聰明也很夠。
十年前我和睡在酒壇旁邊一樣,是完全沉醉在藝術裏麵的。
三、“之”“之”字原是文言的用語,語體裏卻偶然也為副詞所帶,所副的往往是形容詞。例如:
當時空氣非常之亂。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
國難如此之嚴重。
以上幾個是最常見的語體副詞的帶字。這些帶字,有時還可以疊用,例如:
我們那時候的青年界,革命的心焰,也和現代青年同樣的(地)熱烈。
先生子弟般地愛護學生。
副詞帶字的功用,在乎能用所帶的字來表示副詞。除副詞短語外,一般所謂副詞,都不過用一二字構成的,如“不”“很”“常”“屢次”“快快”之類。副詞帶字能使本來不是副詞的詞,甚至長長的語句任意地轉成副詞。例如:
突然間霹靂一聲,有百數青年不自量力的(地)去進攻總督署。
鐵石般堅定,冰雪般聰明。“不自量力”和“鐵石”“冰雪”本來都不是副詞,因為帶了“地”“般”等字,就明白顯出了副詞的性質了。
習問九
1.儀式文大別為幾種?
2.儀式文和書信有什麼共同之點?
3.試把文選十八或十九,改成一篇普通的文章。
4.語體副詞除本課所舉的幾個以外,還有別的,試就所知道的方言中再舉些出來。(如“兒”“價”之類)。
5.試將下列各語加帶適當的字,作為副詞,各造一例句。
菩薩 不約而同 無聲無臭 兄弟 理直氣壯
不管三七二十一 悶悶不樂 半信半疑
第十課
文話十
儀式文〔二〕
這裏所講的是第二種的儀式文。
第二種儀式文是以儀式的參與者為立場的,我們在參與儀式的時候,常見到有些人會臨時被邀請了上台去講話,有些人或自動地發表意見,不論是被邀請的或自動的,這種講話或意見寫記下來,就是第二種的儀式文。
這種儀式文比第一種儀式文更需要技巧。第一種儀式文的作者是儀式的主持者,內容意思早有把握,而且可在事前先作預備,甚至於先用文字寫起來也無妨。可是第二種儀式文的作者,卻沒有這種便利和餘裕,他們大都須臨時把講話的內容意思構成起來,在上台去稍後的人,還要避掉他人已在前麵所講過的各種材料,以免人雲亦雲的缺陷。所以這類儀式文,比第一類儀式文難作得多,全靠作者有本來的素養和臨時的機智。同是一番道理,有素養的人發揮出來便和別人不同,同在一室之中,有機智的會從眼前事物中發見講話的新鮮材料。有素養有機智的作者,在這種時候,往往能將離本題很遠的事物牽引出來,使和當前的情形發生密切的關係,加以說述,叫聽眾和讀者發生新鮮的快感。
這種儀式文,須合乎身分,顧到禮儀,和第一種儀式文沒有兩樣,最要緊的是有新鮮味,切忌內容空虛,泛而不切。這種儀式文一不小心,就會犯膚淺籠統,有形式而沒有實質的毛病,普通所謂“應酬文字”者,大都就指這種無聊的文章而言。自古以來,不知有過多少篇的“頌辭”、“壽序”、“贈序”、“誄辭”之類的文章,可是有意義的可傳的作品,卻並不多。至於那些坊間流行的《酬世錦囊》之類的書中所載的祭文、祝辭、喜聯、挽對等等,更是隨處可以適用的浮泛無聊的東西了。
文法八
副詞的帶字〔二〕
文言副詞所帶的字又和語體的不同,如:
這些副詞的帶字,有時可以疊用,“而”字被疊用的最多見。例如:
子路率爾而對日:
悠然而逝。
上麵這許多副詞帶字之中,“然”“爾”原作“如是”解,用在副詞之後,有肯定上麵副詞的功用,等於語體裏的“般”“地”,“乎”有感歎意,“焉”有肯定意,用在副詞之後,也有讚許和肯定的功用。“其”“而”似乎隻是一種聲音上的襯托。
“而”字用作副詞帶字,最為多見,也最值得注意。“而”字向被認作接續詞,其實,有許多“而”字是不能認作接續詞的。如:
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
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這種“而”字,可以說是接續詞。至於如:
驅而之薛。
衣冠而見之。在“而”字上麵的明明是副詞,“驅”副“之”,“衣冠”副“見”,“而”字自以作副詞帶字解釋為當。
“而”和“以”因聲音相通,常被互用。如: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計日而還)。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俯身而請)。這樣的“以”字,實和“而”字性質相同,也該認為副詞帶字,不該作前介詞看待了。
文言副詞的帶字,語體裏有時也沿用。尤以“而”字為最普通。如“突然”“斷乎”“忽而”“幸而”“既而”都是我們在說話上常碰到的。
習問十
1.第二類儀式文為什麼比第一類難作?
2.文選十九、二十,作者的機智和技巧在哪些點上?
3.如果文選十九或二十,不是儀式文,是一篇普通的文章,那麼內容是否適當?
4.試從讀過的文章裏找出若幹以帶“然”“乎”的副詞的例來。
5.“而”字可作接續詞,也可作副詞帶字,試各舉一例。
第十一課
文話十一
宣言
國家或團體對於某一件事情或某一種計劃,要發表意誌或主張使大眾知道,得用文字做宣傳工具。這種文章,種類是很多的,如詔諭,如檄文,如標語,如宣言,都是。標語和宣言是這種文章的近代的形式。這裏就隻說宣言。
宣言和標語都是表達意誌、宣示主張的。標語隻是揭出一個題目,不詳說理由,取其簡單明了;宣言就了題目詳說理由,目的在叫人了解所發表的意誌或主張是合理的,應該的,從此生出一致擁護讚成的精神來。標語好像是熱烈的叫喚,宣言是諄諄的說教。例如對於取消不平等條約一件事隻提出“取消不平等條約!”的幾個字來,這是標語。詳細把不平等條約的曆史、禍害,以及取消的決心和步驟等等說出來的是宣言。
一個小小的團體,一個平常的個人,偶然也可有發宣言的事情,但一般地所謂宣言,是政治當局者用來發表政治上的意誌和主張的東西。它的對象往往就是全體民眾,或有關係的他國人民。宣言的目的,在乎喚起民眾的對於某事件、某計劃的共鳴,起來和當局者站在一條線上,完成當局者所懷抱的意誌或主張。寫作的時候,最要注意的是意誌主張的明白現出,當局者對於自己所懷抱的意誌和主張,不但不許有一些含糊,而且還要有熱烈的決心,堅定的態度。因為當局者的意誌和主張是宣言的內容,當局者的決心和態度,更是感動民眾的要素,都非常重要的。
宣言是一種應用文,性質和書信及第一種儀式文有共通的地方,因為都是處置事務而且對人講話的。不過對象是全體民眾,比書信和儀式文更廣罷了。作者的身分地位,在措詞上一樣地該好好注意。
修辭法三
對偶
在談話或文章裏有時故意把兩句字數句法相同的詞句成雙作對地排列了來用,這叫對偶。例如: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淡染眉黛,輕溜眼波。
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
對偶能表出均齊之美,自古就有人利用,我們在古典中早已有對偶的句法,如“仁者人也,義者宜也。”(見《孟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見《老子》)之類就是。但後來在詩詞和駢文中,對偶的法則越弄越嚴格起來,兩句相對,須避去重出的字麵,還要用平對仄,用仄對平。於是對偶就常有不自然的毛病了。
對偶最被多用的是律詩、詞賦和駢文。尋常的說話和文章裏偶然也有見到。獨立成一對的較少,被包含在句子中的卻很多。例如
近代青年中有的隻知道談戀愛圖享樂。
及聽到他們的答話,知道他們的計劃穩健氣魄雄大加我好幾倍。
可見他的教育是重在發展個性適應社會,決不是拘泥形式專講劃一的。
原來那四個小鴨都在荷池裏洗澡了,而且還翻筋鬥吃東西呢。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這些例子裏,如果抽出一部分來看,明明是成對偶的,卻都被包含在句子中了。
以上所舉的對偶的例,都是一句和一句相對的,對偶之中尚有兩句和兩句相對的一種。例如:
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
餘有一弟,君之所習以知;餘有群雛,君之所樂與嬉。這種對偶方式,常見於駢文,尋常的談話文章上並不多見。
現在的詩文已都不講對偶了,但對偶的修辭法並不被廢棄。對偶用得自然,仍不失為一種美,可以增加文章的效果。
習問十一
1.宣言和標語有什麼同點?什麼異點?
2.宣言的寫作態度該怎樣?
3.對偶法和反複法有什麼不同?
4.對偶法有幾種?試各舉一例。
5.試就下列各語各作對偶。
山高 老人來 文章好 誌向不凡
家庭和樂 三年畢業
第十二課
文話十二
意的文
我們在前麵曾經把文章分為知的文和情的文,說明二者的區別。(參看本冊文話一)知和情是心理學上的名詞,一般心理學者把心的作用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麵,既然有知的文和情的文,當然還可有意的文了。這次就來再說意的文。
意就是意誌,是一切欲望發生的根本。我們平常說“我要××”“我以為該××”或“我非××不可”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意誌在發動。意誌常以主張的形式而表現,所以凡是有所主張的文章,就是意的文。前麵所讀過的宣言,就是意的文之一種。
我們平常講話,對於事物有所說述的時候,必含判斷的語氣,如說“人是動物”或“地不是平麵的”這些判斷,有時隻是一種說明,有時就成一種主張。“人是動物”,“地是個會轉動的球”,這話在現在的學校教師口裏是一種說明,可是在從前達爾文、哥白尼口裏是一種主張。因為在達爾文以前,人是被認為上帝所造的,在哥白尼以前,地是被認為坦平的。他們當時有許多敵論者,他們的判斷,就是反對當時敵論者的呼叫。一個判斷的成說明或成主張,完全以有沒有敵論者為條件。判斷用主張的態度發揮出來的就成議論。所以一般所謂議論文者也都是意的文。
把心的作用分成知、情、意三個方麵,原是為說明上的便利,實際這知、情、意三者都互相關聯,並無一定的界限可分。我們對於事物要主張某種判斷,是意。但主張不該盲口武斷,必得從道理上立腳,有正確的理由,這是知。還有,要主張一件事情,必先須有主張的興趣和動機,或是為了愛護真理,或是為了對於世間的某種現狀有所不滿,這是情。意的文不能和知、情完全無關,在心理的根本上已很明白,至於說出來或寫出來的時候,為了要使自己的主張受人共鳴,有時須利用知,有時須利用情,也不能不和知情相關聯。這裏所謂意的文者,隻是由作者意誌出發,以發揮作者的意誌為主旨的文章而已。
文法九
副詞語
一般所謂副詞,大概形體短小,由一二字構成,如“亦”“不”“很”“非常”“今”“現在”“快快”“好好”等等都是。比較構造複雜的是副詞短語。在簡單的句子中,副詞的式樣,當然不過如此。
可是在較繁的句子中,有些部分,本來不是副詞,因了用法卻顯然有副詞的性質,這裏姑且叫做副詞語。猶之名詞之外有名詞語,形容詞之外有形容詞語。
原來所謂副詞者,是對於動詞或形容詞有限製作用的東西,翻過來說,凡是對於動詞或形容詞有限製作用的詞或句,都有副詞性質,是副詞語了。這所謂限製,範圍極廣,或示程度,或示狀況,或示方向,或示工具,或示方法條件,或示時地,或示數量,種類情形舉不勝舉,總之,凡是有限製作用的詞或句,都可作副詞語看待。例如:
對於昌言革命的人,差不多非笑嘲謔,無所不至。
看了黃花崗烈士的榜樣,似乎可以找出一條路徑了。上麵二例中,第一例的“無所不至”是限製動詞“非笑嘲謔”的程度的,第二例的“看了黃花崗烈士的榜樣”是提出動詞“找出”的方法條件的,對於動詞,也是一種限製。從全體上看來,這些部分就是副詞語了。
這樣的副詞語,完全要從上下文的關係著眼,才能分別出來,並沒有簡單的法則可舉的。再示數例如下: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
願借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聽眾齊被感動,喊破喉嚨叫好,鼓掌如雷。
凝視著躊躇的麵目,她急待他底回複。
自表麵言之,北京臨時執政似已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國民革命運動,大勢所趨,不能複抗。
孟嚐君就國於薛,未至百裏,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這種副詞語常在複句中見到,數句連結成文,而資格不相等的時候,上麵的一部分往往是下麵一部分的副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