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裏含有“而”“以”等字的文句,“而”“以”以上的部分往往為副詞語,語體裏的“來”“去”“得”等字也大可注意。例如:
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排除萬難撥去障礙而循軌赴的以求之。
他們就乘這機會來鼓吹革命。
有人仗正義去做事,他們便猜度其中必有背景。
如墨子的名學,不是曾經研究西洋名學的胡適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徹。
總而言之,副詞語的式樣是很多的,上麵所舉,隻是一些粗略的辨認方法而已。
習問十二
1.什麼叫意的文?
2.一個判斷,可以成說明,可以成議論,為什麼?
3.什麼叫副詞語?是否就是副詞短語?
4.要辨認副詞語,什麼方法最可靠?
5.試用下列各形式為副詞語,分別造出例句來。
——而——以——來——去
——得
第十三課
文話十三議論文的主旨
我們以後要講述關於議論文的種種,這回先講議論文的主旨。
議論文是把作者所主張的某種判斷加以論證,使敵論者信服的文章。議論之所以成立,由於判斷的彼此有衝突。如果對於某一判斷彼此之間都認為真理,那就並無異議可生,根本無所用其議論了。例如,“人是要死的”,這判斷在一般人是不會引起議論的,可是在認為靈魂可以永生的宗教家,都要作為大題目來發種種的議論。又如“飲酒有害於健康”,這判斷已成為常識上的真理,用不著再有人出來從新主張,可是對於明知故犯的嗜酒者,和漠視酒害的世間大眾,卻有再提出來議論的必要。總而言之,議論的發生由於對於某一判斷的意見有不一致的地方。這所謂不一致,並不必全部相反,在程度上範圍上部分地不相融合也可以。例如對於“人皆有死”的判斷,可以發生“偉人身體雖死精神不死”的議論。對於“飲酒有害”的判斷,可以引起“飲酒不過量反而有益”的議論。此外,因了個人立場的不同,對於一個判斷,主張上也自然會發生種種的不一致,這樣,議論的來路是很多的。
議論文是作者對於敵論者主張某種判斷的東西,所以議論文大概有敵論者,至少應有敵論者在作者的預想之中。這所謂敵論者,有時可以說得出是張三或李四,有時不妨漠然不知道是誰。總之是有敵論者就是了。凡是文章都以讀者為對象,都有讀者的預想。議論文的讀者和別種文章的讀者性質頗有不同,議論文的讀者一種是敵論者,一種是審判者。我們寫作議論文,情形正和上法庭去訴訟,向對方和法官講話一樣。
我們對於事物不妨懷抱和別人不相一致的見解,提出自己的判斷來加以主張。但主張必有理由,為使大家信服起見,當然要把主張的理由透徹地反複論證。議論文的主旨就在論證作者的主張。大家都認“武王是聖人”,你如果要主張說“武王非聖人”,不能憑空武斷,該提出充分的理由來論證這個和人不同的判斷。
文法十
副詞和助詞的呼應
在文句裏一個詞和一個詞相互有聯絡的關係,好像一呼一應的樣子,這叫做呼應。詞的呼應有兩種,一是接續詞的呼應,一是副詞的呼應。這裏就講副詞的呼應。副詞的呼應,常為對助詞的。最普通的有下麵幾種:
一、時間的呼應副詞可以表時間,助詞也可以表時間,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一句句子之中,上麵如用了某種時間的副詞,下麵也就須用某種時間的助詞,否則語氣就不順達。例如:
大兵已經搶到我的家了。
明天去買泥鰍來喂他們吧。
時正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也。
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
二、疑問的呼應一句句子,上麵如果用了疑問副詞,下麵也就該用疑問助詞去上下呼應。例如:
怎麼會不知道呢?
難道說妹妹不在了嗎?
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夫子何哂由也?
三、限製的呼應一句句子,上麵如果用限製的副詞,下麵也該用限製的助詞去上下呼應。例如:
你何嚐愛我?你不過覺得戀愛著我是很好玩罷了。
我住得久了,“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隻以為很是嚷嚷罷了。
子日:“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其實西洋畫家也需要這種修養,不過不曾明言這種形式而已。
四、決定的呼應一句句子,如果上麵有決定語氣的副詞,下麵常用指定的助詞去上下呼應。例如:
孔子這個人有若幹價值,則《論語》這部書亦連帶的有若幹價值也。
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此真鄉居之良法也。
古人所謂竹頭木屑皆有用,良有以也。
以上所舉,隻是一個大略,副詞和助詞的呼應尚不止此。例如:
怕——吧不是——嗎?
誠——矣不亦——乎?殆——焉。
等等都是副詞和助詞的呼應。這裏不能一一列舉。
副詞和助詞的呼應,是由副詞和助詞構成的,有時往往被略去一端。可是雖被略去,呼應的痕跡仍是顯然。例如:
你為什麼姓唐(呢)?
先生之年(已)長矣?
芸日:“有一法,(隻)恐作俑罪過耳”。
忍所私以行大義,钜子(誠)可謂公矣。
習問十三
1.議論文的主旨是什麼?
2.議論文的讀者和別的文章的讀者有什麼不同?
3.你對於下列各判斷如有不一致的主張,試說出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運動有益於健康。
金錢為萬惡的根本。
4.副詞和助詞相呼應,大略有幾種式樣可分?
5.試就各呼應式造句。
豈不——哉?難道——嗎?
已——了。真——也。
怎麼——呢?隻——而已。
就——罷。不過——罷了。
第十四課
文話十四
立論和駁論
議論文是作者把自己所主張的判斷來加以論證的東西,可大別為兩種,一種是作者自己提出一個判斷來說述的,一種是對於別人的判斷施行駁斥的,前者叫做立論,後者叫做駁論。
前麵曾經說過,凡是議論,都有敵論者,至少應該有敵論者在作者預想之中的。立論和駁論,都有敵論者,立論的敵論者範圍很廣泛,並沒有特定的對象,駁論的敵論者是有特定的對象的。作者為了對於某人的某一判斷覺得不以為然,這才反駁他。所以就大體說,立論是對於一般世間判斷的抗議,駁論是對於某一人(或某一團體)的判斷的抗議。
駁論是以一定的敵論者為對象的,我們對於敵論者所主張的判斷,盡可認定論點,據理力爭,卻不該感情用事,對敵論者作譏笑謾罵的態度。如前所說,我們發議論的動機,也許出於感情的驅迫,但議論本身徹頭徹尾是立腳在理智上的,絲毫不能憑藉個人的感情。尤其是寫作駁論的時候該顧到這一層。假定你的敵論者是張三,你在過去為了某種事件曾對他有不快,你對於他的主張寫作駁論,隻準就他的主張講話,不該牽涉和本問題無關的舊怨。駁論的讀者一種是敵論者,一種是旁觀的審判者。就前者說,寫駁論等於寫書信,書信上的禮儀照樣應該適用。就後者說,我們寫駁論,希望得到大眾的讚同,更應該平心靜氣地說話,輕薄的譏嘲,毒辣的謾罵,反促使大眾發生反感減少同情的。
駁論的寫作,可以不止一次,為了某人的某一個判斷,我不以為然,寫了文章來駁詰,這是駁論。某人見了我的駁論,覺得不服,再來駁複,這也是駁論。這樣,為了某一個問題,往往有彼此辯駁至好久的。
寫駁論的目的,在乎使敵論者折服,放棄他原來的主張轉而信從我的主張,至少要獲得旁觀者的讚許,使敵論者不敢再固執原來的主張。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在寫駁論之前,應就對方的立論好好研究,發見他的弱點和錯誤所在,加以攻擊,一方麵須搜集材料和證據,用種種方法來鞏固自己的議論的陣線,那情形差不多等於下棋和作戰,沒有簡單的方法可指示的。
修辭法四
錯綜〔一〕
前麵所講的排比、反複、對偶,都是使詞句勻整均齊的修辭方法。這些方法,如果運用得適合,原是各有效果的,可是常用這些方法,就會犯單調和平板的毛病,令人生厭。要救濟這缺陷,隻有反對地把本來可以勻整均齊的詞句,故意弄得不勻整不均齊。這方法叫做錯綜。
錯綜有四種方式,如下:
一、更換詞麵把詞麵略為更換,使言語前後不同。例如:
倘若他在我們孤寂的心裏喚醒新的精力,倘若他對於我們的絕望的靈魂給予新的氣力。
在同時候他又在海上和高山裏,興起怎樣有害的狂風怎樣危險的暴風啊!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居有頃複彈其鋏。……後有頃複彈其劍鋏。這些例子,有的故意把反複打破(如“居有頃”和“後有頃”),有的故意把排比打破(如“在我們孤寂的心裏”和“對於我們絕望的靈魂”),都是避去單調和平板的缺陷。
二、交錯語位把詞語的位次裝得前後參差不齊,使有變化。例如:
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
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亦日仁義而已矣,何必日利。
數萬裏外的消息,可用電報、電話、無線電等傳達;水麵可用輪船,水底可用潛艇,陸地可用火車、汽車,空中可用飛艇、飛機;夏日有電扇冷氣卻暑,冬日有電爐熱汽取暖,記留音容可用有聲影片,照耀黑夜可用電燈。第一例不說“宮中積珍寶,外廄實狗馬”,就避去了排比和對偶。第二例上下互倒,避去反複。第三例不說“夏日卻暑可用電扇冷氣,冬日取暖可用電爐熱汽”,目的也在避去排比。
三、伸縮文身把句子字數加以增減,長句短句交錯互用,使前後發生變化。例如: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彈其鋏歌日……複彈其劍鋏歌日……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些例裏,本有用著排比、反複或對偶的地方,可是都因字數上有變化,讀去聽去,不覺得單調平板了。
習問十四
1.立論和駁論有什麼區別?
2.文選二十七主張著什麼判斷?文選二十八又主張著什麼判斷?
3.文選二十八,對於文選二十七的原文,多用引號“”表出,為什麼?
4.錯綜的修辭法,有什麼好處?
5.試運用你所已知道的錯綜方法,造出下列各種的例子來。
一、打破排比的。
二、打破反複的。
三、打破對偶的。
第十五課
文話十五
議論文的變裝
議論文是對於判斷的證明。判斷用言語表示出來,論理學上叫做命題。命題是有決定意義的一句話,如“甲是乙”“甲非乙”等,就是命題的公式。命題依了性質,共分四種,如下:
凡甲是乙(全稱肯定)例——凡人是動物
某甲是乙(特稱肯定)例——某人是學生
凡甲非乙(全稱否定)例——凡人非木石
某甲非乙(特稱否定)例——某人非學生
我們以前讀過的議論文,如果把其中的主要論點摘舉出來,結果隻是一個命題。如《非攻》是說“攻戰是惡事”;《缺陷論》是說“缺陷是有益的”。所謂議論文,都不過是一個判斷——命題的證明。
命題是一個抽象的意念,命題的成立,實有種種具體的事件做著根據。例如“攻戰是惡事”的命題,是用從來許多的戰禍為依據的,如果你能從各方麵把戰禍寫給人家看,或說給人家聽,就是自己不作“攻戰是惡事”的主張,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我們讀過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效果並不覺比什麼《努力論》或《大智若愚論》少。曆史的記載以及小說戲劇的能使人深省,理由就在這點上。
由此說來,我們要表示主張,可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從事件上抽出一個命題來,再加以種種的證明,一個是隻把事件寫出,故意不下判斷,讓讀者自己去發現作者想提出的命題。前者就是一般的所謂議論文,後者可以說是議論文的變裝。
變裝的議論文以敘述事件為主要手段,作者有時雖也流露著主張,可是並不像一般議論文的用力,或竟一些都不把主張宣布。至於所敘述的事件,可以是真正的事實,也可以由作者來憑空虛構,實際上反是虛構的居多。因為真正的事實,牽涉的方麵極多,內容往往複雜,非十分湊巧,不能暗示作者的主張,倒不如讓作者依據自己的主張虛構事實來得便當隨意。因此之故,變裝的議論文除曆史外常采取小說、寓言等形式而出現。
變裝的議論文是一種議論的改扮,不像一般議論文的明顯,比較不會引起敵論者的反對。所以越是講話不能自由的時代,變裝的議論文也越多。
修辭法五
錯綜〔二〕
四、變更句式這是把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改變一個式樣來說,使上下發生變化的方法。一句句子,可有肯定、否定、疑問、感歎的分別,還可有敘述、說明的不同,上下變更了用,就能避去單調平板的缺點。例如:
“我不曾過過快活日子,當時我以為很快活,其實不然。”“不曾過過快活日子!”
“我們結婚了已足足八年,今天剛是第一次我同你正正經經的開談。”“正正經經的!什麼叫做正正經經的?”
曾子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
單內既將貨物開明,為何不將價錢寫上?
記得她很小的時候,我教她念一首唐詩:“淡淡長江水,悠悠遠客情。落花雖有恨,墮地亦無聲。”她一學就會,時常放在口裏當歌唱;可是哪裏知道四句詩就預言了我今日的心境呢!啊!“落花雖有恨,墮地亦無聲?”這些例裏麵頗有反複或排比的地方,可是都因了句式不同,讀去聽去,不覺得是反複或是排比了。
上麵所舉的四種錯綜方式,在整篇的文章裏常同時並用。如果單用一種,那末就會減少錯綜的效果,錯綜法本身也要使他多有變化才對。例如墨子《非攻》:(第三冊文選二十)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至殺不辜人(也),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日“黑”;多見黑,日“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嚐苦,日“苦”;多嚐苦,日“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
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此何也”“是何故也”可以說是伸縮文身,“此何故也”“是何故也”可以說是更換詞麵,“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可以說是交錯語位或變更句式。此外這篇文章在詞句裏還有許多大同小異的地方,都可作錯綜的例子。
習問十五
1.什麼叫命題?有幾種?
2.什麼叫變裝的議論文?
3.文選二十九、三十,作者各在主張著什麼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