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興趣就像是一堆幹柴,而父母的正確引導就是點燃那堆幹柴的星火。父母是孩子興趣的保護神,隻有點燃孩子興趣之火,孩子才能將自己的興趣轉化為成功的能力,走向成功的殿堂。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隻要父母善加引導,多多支持,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畢加索”,都可以獲得成功!
一、讓孩子有機會探索興趣
傳統的應試教育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傳統的應試教育方法確實讓大部分孩子接受了知識,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係。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方法,過於強調單向的學習方式,孩子隻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自然大部分孩子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
當然,人的一生不單單.隻是為了考試、讀書、工作,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兩個自己的興趣愛好,特別是孩子,如果能夠從小培養一到兩個興趣與愛好,可以為孩子的生活帶來很多樂趣。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探索興趣的機會,對孩子的興趣進行必要的引導,這樣才能發展孩子的良好興趣。
在平時,父母可以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興趣和天賦,比如,為孩子提供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像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觀察、天文地質的探索、身體運動等。讓孩子去探索興趣的時候,父母不要總是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要抱有一顆平常心,不要抱有功利主義的思想。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探索,父母隻需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條件,給孩子以支持和幫助,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自己發展興趣。
下麵是兩個相反的例子:
一位母親,拉著一個小女孩的手,在教孩子學習滑板。
這位母親兩隻手拉著女兒的手,嘴裏還在不停地說著什麼,邊走邊教。
過了十幾分鍾,小女孩開始鬆開媽媽的一隻手,雖然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但是,算是學會了,所欠缺的就是熟練程度,稍加練習就能做到很好了。
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喜歡踢足球,對足球特別熱愛。一次比賽,爸爸怕他踢球受傷,幫他全副“武裝”了起來:戴著小頭盔,綁上護腿板、護膝、護肘,還穿著一件盔甲一樣的衣服。爸爸還不放心,給兒子戴上對講機,有事情隨時可以叫爸爸。
孩子因為特別喜歡足球,踢起球來什麼也不管了。孩子在場上大聲喊叫,由於對講機質量不是很好,爸爸也聽不清孩子在喊什麼,以為孩子出事了,趕緊跑到場上去看。
結果,半場不到,這位爸爸4次跑進球場,裁判一怒之下,把這位爸爸罰下了看台。
很多讀者可能感到非常好笑。這位爸爸太有意思了,竟然能想到這麼讓人“耳目一新”的方法。
但是,笑談之餘,我們想想,一個小男孩踢球,需要這麼多無謂的保護嗎?
一個人要學走路,要學跑步,一定會摔跤的,沒有摔跤又怎麼能學會呢?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孩子喜歡的事物想自己去嚐試,父母偏偏給孩子套上重重的“盔甲”,讓孩子稚嫩的肩膀無法承受這樣的負重,不得不放棄興趣,甚至會出現厭惡的情緒。
就像小女孩學滑板一樣,父母的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父母的引導不能成為孩子發展興趣的束縛。不然,父母為孩子做的一切都成了孩子沉重的負擔,那父母做的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對孩子發展興趣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要總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發展興趣,如果這樣的話,興趣就成為了孩子的一種負擔,相信孩子對本來感興趣的事物也會慢慢失去興趣。
總之,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興趣,讓孩子自己去發展興趣,父母要給孩子必要的引導、一定的幫助,讓孩子健康、快樂地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從而形成穩定的個人興趣。
二、喜歡就是動力,從孩子的興趣發展能力
隻有自己喜歡的事物,孩子才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體驗、去嚐試,喜歡就是興趣的前提。所以,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個人喜好,注重對孩子喜歡的事物進行培養,對孩子良好的興趣要進行引導,通過發展孩子的興趣將其培養成孩子的能力。
李永是一個13歲的孩子,也就是剛好進初中的年齡的他卻已經是高一的學生了。他比同齡人提早上初中、高中。今年,對理科興趣濃厚的李永還獲得了市裏組織的數學競賽高一年級的金牌。靦腆的李永表示,自己學習的動力來源於對學科的興趣。
從小就對理科充滿興趣的李永,從小學開始便不滿足於課本的學習。從小學開始,他就做奧數題。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就發現,運用當前的知識並不能夠很好地解答一些題目,於是,這激發了他超前學習的興趣,於是,就開始找來高年級的課本學習。喜歡就是動力,喜歡帶動學習,這讓他越學越有味道,也讓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他小學跳級,初中跳級,不是因為多麼聰明、智商多麼高,完全是因為對學科感興趣,喜歡學習。
很多孩子可能為了應付考試而去學,而李永卻不一樣,他是因為興趣驅使的,所以,學起來特別有動力。
由李永的故事我們可以受到啟發,孩子喜歡的事物,孩子願意努力去做好,這就是興趣為孩子帶來的動力。孩子不喜歡學習,我們可以讓孩子喜歡學習,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將興趣轉化為較強的學習能力。
喜歡就是一個人做好某事物的動力,隻要喜歡,隻要是健康的事物,努力去做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父母是教師,孩子未必願意當教師;父母是醫生,孩子可能對醫生不“感冒”;父母是工程師,孩子可能更喜歡當作家。父母不要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孩子的興趣,孩子喜歡,就要支持孩子去做,興趣給人帶來的動力是無窮的,甚至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們不妨看一下達爾文的故事:
達爾文出生在英國一個名醫世家,父親對他的希望是繼承祖業,所以,在他16歲那年就被父親送到了愛丁堡大學學醫。
但是,達爾文對醫學沒有什麼興趣,對大自然卻情有獨鍾。他從小就喜歡打獵、采集礦物標本和動物標本,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依然在堅持自己的愛好。父親認為他是“遊手好閑”“不務正業”,所以,大怒之後將他送到了劍橋大學,改修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