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從小就表現出了自己的藝術天賦,5歲的時候,他就能夠把剪紙做得惟妙惟肖,他創作的《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繪畫作品甚至到了令人叫絕的地步。很小的時候畢加索在當地就被稱為天才。
然而,這位被視為天才的畢加索卻無法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在學校聽課對小畢加索來說就是一種煎熬,總是無法做到集中注意力,他的大腦總是在想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很多東西甚至隻是幻想。
小畢加索在學校待了兩年之後,竟然還沒有學會被公認為最簡單的算術,更談不上讀書了。
畢加索成名後,回憶說:“1加1等於2,2加1等於幾?我根本就沒去想這些。並不是我沒有去努力,而是當時盡管我拚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就是做不到這一點。”
下課以後,常常有同學跑到坐在那裏發呆的畢加索麵前,嘲弄地問他:“畢加索,2加1等於幾?”老師認為畢加索智商太低,沒辦法教會他。老師甚至經常跑到畢加索父母麵前,繪聲繪色描述畢加索的“癡呆”症狀.老師的嘲笑讓畢加索的母親又羞又惱,感到羞愧難當,無臉見人。
鄰居們也不再為他的繪畫天賦叫好,而是一反常態,說:“看那呆頭呆腦的樣子,也隻能畫幾幅畫,一點用處都沒有。他的父親不就是一個小畫家嗎?還不是跟我們一樣受窮?”
當時,幾乎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畢加索是一個傻瓜。盡管遭受來自很多人的譏嘲與蔑視,畢加索的父親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孩子讀書雖然不行,但是,繪畫是極有天賦的,而且對繪畫也有興趣。這不僅僅是舐犢之情,更多的是對孩子理解和賞識,對孩子興趣和天賦的認可。
畢加索的父親覺得既然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那就不要勉強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繪畫的興趣。
父親成了畢加索強有力的心理依靠,有了父親的支持,畢加索每天能夠在繪畫的天地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一疊紙,就可以激發他的想象力,可以讓他在那裏自由地繪畫。
由此可見,畢加索之所以成為一代藝術大師,這一切都源於父親對兒子的興趣的支持和幫助,使畢加索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興趣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想象力,繪畫天賦也在父親的引導下得到充分發揮。
孩子的興趣需要保護,孩子的興趣需要挖掘,隻有點燃孩子興趣的火把,孩子才能將自己的興趣轉化為成功的能力,走向成功的殿堂。從這個角度上說,父母是孩子興趣的保護神,是孩子能力的開發者,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隻要父母善加引導,多多支持,我們的孩子也可以成為“畢加索”,也可以獲得成功!
五、從遊戲興趣到《三國演義》
很多父母對孩子玩遊戲很反感,見到孩子玩遊戲氣就不打一處來,恨不得把電腦砸了,讓孩子永遠玩不成遊戲。
特別是累了一天下班回家了,看到孩子在興致勃勃地玩遊戲,父母的心情可想而知。還得忍著累,給孩子做飯、洗衣、準備洗澡水、監督孩子做作業,一堆的煩事,父母都要被孩子給煩死了。
相信有很多父母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有很多父母是反對孩子玩遊戲的。但是,也有支持孩子玩遊戲的。我們一起看看這位媽媽是怎麼做的:
當看到兒子在玩《三國》的遊戲,同大多數的父母一樣,這位媽媽的眉頭緊鎖。兒子一邊玩,一邊喊著“張飛”“劉備”“關羽”。這位媽媽坐下來看兒子玩,跟兒子講記憶中關於“三國”的一些故事。兒子像找到知音一樣,崇拜地對媽媽說:“媽媽,原來你知道“三國”的故事!”
“可以講給我聽嗎?”從那個時候起,每次“三國”遊戲裏的人物出場,兒子總會問媽媽。一次,兒子又問:“媽媽,你知道陸遜嗎?”
這位媽媽還沒想起來陸遜是誰,兒子的第二個問題又來了:“媽媽,你知道諸葛亮嗎?”於是,媽媽就給孩子講諸葛亮的故事。
“媽媽,你快來看貂蟬,她好美啊!”兒子扭過頭,讓媽媽去評價貂蟬的美。
兒子又問:“媽媽,你知道呂布嗎?”
媽媽哪裏有時間跟孩子講,來不及回答這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又來了。這位媽媽沒有辦法,《三國演義》都快忘光了,於是,重讀《三國演義》。
幾天之後,當兒子再問媽媽的時候,媽媽繪聲繪色地用自己的話把“三國”故事講給孩子聽,整整講了一下午。
兒子想知道更多,媽媽於是給兒子買了兒童版的《三國演義》,那些日子,一家人的話題隻有一個:“三國”。看著兒子從打遊戲到迷上《三國演義》,這位媽媽覺得,這套遊戲也是有它的價值的!
相信很多父母看到這個故事都為這位媽媽的智慧所折服。她是如何改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興趣轉移到正軌上來的呢?
具體來講,對待孩子玩遊戲這個問題,父母可以這樣做:
1.利用遊戲相關的東西引導孩子
比如,這個《三國》的遊戲,裏麵確實有劉備、關羽、張飛以及呂布、貂蟬等人,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父母可以掌握主動權,主動問孩子一些相關的問題,孩子不知道,自然會反問父母,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過來了。
2.跟孩子約法三章
跟孩子協商玩遊戲的時間和學習的時間,隻要兩者不衝突,相信孩子的自製能力也會得到增強,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對遊戲的興趣就會漸漸淡化。
3.陪孩子一起玩遊戲。和孩子搶著玩
父母不妨嚐試陪孩子一起玩遊戲,和孩子搶著玩。父母也可以在玩的時候批評遊戲的質量、畫麵等,一般的遊戲是沒有故事情節的,自然不能跟書中的故事比,隻要父母引導得當,孩子的興趣也會慢慢轉移的。
總之,孩子玩遊戲也是一種放鬆的方式,隻要控製住時間,通過和孩子協商或者引導孩子的興趣等方法,就可以把孩子從遊戲中解放出來。父母不能偏激地認為玩遊戲就是不好,那必然會和孩子之間產生代溝,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認同,後轉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