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利用“報酬效應”——父母引導孩子興趣的有效方式(1 / 3)

孩子有良好興趣就要獎勵,有不良興趣也要獎勵。懲罰隻能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相反,獎勵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隻有了解了孩子才能改變孩子的不良興趣,引導孩子的良好興趣。正確的獎勵,有兩個效果,讓好的更好,讓不好的變好。

一、適當獎勵,引導孩子的良好興趣

孩子對某些事物或者活動感興趣,對父母來說,無疑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孩子的興趣似乎不是很濃,這樣就很難培養良好的興趣,更不要說形成孩子終身受益的能力。所以,如何引導孩子的良好興趣成為很多父母所關注的問題。

引導孩子的良好興趣,比如學習、音樂等,很多父母都相信這樣一句名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效果:孩子為了零花錢不斷地取得好成績,父母也拿出大把的錢“砸”向孩子。

其實,父母用金錢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或者做其他的事,本身也沒有錯,孩子在做事的同時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對某事物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地投身其中。但是,給孩子的獎勵要適當,而且關鍵還是要激發孩子對事物本身的興趣。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從生活到學習,對孩子從小進行培養。規則大致如下:

自己洗衣服,5元;打掃家裏的衛生,5元;做飯一次,8元……考80分,8元;考90分,15元;考100分,25元……

孩子成績不錯,家裏也收拾得井井有條,這位媽媽為此感到非常高興,認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但是,時隔不久,這位媽媽徹底放棄了這種方法。

一次,這位媽媽生病了,發燒、頭疼,起床都困難了。於是,她把孩子喊來,對孩子說:“你幫媽媽倒杯水,拿兩片感冒藥,藥就在書房電腦桌的抽屜裏。”孩子聽完,沒有動。

這位媽媽有氣無力地說:“去啊,幫媽媽去拿水和藥。”

孩子振振有詞地說:“你還沒給我錢呢!”

媽媽頓時感到非常震驚,同時也非常悔恨,對自己愚蠢的教育方式由推崇變得深惡痛絕。

這位媽媽的故事告訴我們:胡亂獎勵是不行的,不僅不會成為孩子飛翔的助力,還會成為掛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塊。

靠單純的金錢獎勵來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無疑是不行的,這樣的教育方式隻能把孩子變成一個“拜金主義者”。所以,很多父母都采取了新的方法,那就是將金錢變成禮物、生日蛋糕等,通過意外的驚喜,來引導孩子發展良好的興趣。有的父母給孩子安排一次獨特的旅行或一次別開生麵的聚會等,讓孩子放鬆一下,這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通過一些新鮮事物的刺激,孩子就不會覺得音樂、體操、舞蹈、鋼琴、英語等是枯燥的,進而精力集中地發展興趣。

為了引導孩子發展興趣,父母除了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物質的獎勵之外,也可以讓孩子通過體驗生活的方式來調節一下自身的狀況,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興趣。

1.為孩子準備一次特殊的聚會

很多孩子的生活太單調,欠缺活潑性,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很容易引發心理疾病。所以,父母需要經常給孩子的生活增添一份亮麗的色彩,讓孩子的生活中充滿七色的陽光,給孩子一個花園般的生活世界。

比如,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次特殊的聚會,可以邀朋友帶著孩子一起來家裏玩,多幾個孩子,讓孩子們自己交流,也可以讓孩子們為父母們準備飯菜,父母在旁邊給孩子打下手,適時指導。一則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二則孩子們在一起交流、遊戲,可以逐漸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這樣的特殊性的聚會,對孩子的生活也有一種調節作用,調節孩子的身心,緩解孩子的疲勞,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更有精力發展興趣。這種方法父母不妨試一試。

2.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集體性的活動

父母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不能隻讓孩子培養興趣,最好讓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性的活動。比如,在周末的時候,不妨讓男孩參加渴望已久的足球比賽,讓女孩和夥伴們一起學繡花、踢毽子等。父母在一旁為孩子加油,讓興趣之外的活動成為孩子生活中一個點綴,讓孩子重新認識生活和興趣,緩解孩子的緊張神經,減輕孩子的壓力,以便孩子在接下來的時間能夠有更充沛的精力去發展興趣。

3:多關心孩子,常和孩子聊天

孩子的興趣得到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父母如果隻靠金錢來獎勵,自然時效性不足,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厭倦。很多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業或者忙於一些無謂的應酬,不知不覺就疏遠了孩子。孩子會怎麼想?

有一個孩子就有過這樣的問題:當時孩子說:“父母為了甩開我,把我扔到一個破鋼琴學習班,他們去喝酒,去打牌。”就這樣,本來對鋼琴非常感興趣,而且有很高天賦的一個孩子,對鋼琴產生了厭煩,再也不彈鋼琴了。

所以,父母在平時應該多關心孩子,聊聊孩子的興趣,聊聊孩子的理想,偶爾為孩子準備一次燭光晚餐,或者送孩子一件禮物,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她的,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興趣,父母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4。周末帶孩子去探險,去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