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說:“這有什麼好丟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隻是,麻將不是你這個年齡的孩子玩的東西,以後少玩就行了,可以聽聽歌,上上網,和同學們一起郊遊……”
小勇點點頭,跑到自己的屋裏大哭了一場。
那天之後,小勇再也沒碰過麻將,學習成績也上升了。
試想,如果小勇的父母像鄰居那樣指責小勇,小勇還能接受嗎?所有的人都可以指責自己的孩子,所有的人都可以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不能在孩子失意的時候橫加指責,更不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孩子也希望自己成為成人誇獎的對象。
所以,當孩子染上不良興趣的時候,父母靠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很難取得很好的效果,還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是父母的尊重。
總之,獎勵那些退步的孩子,獎勵那些沒有進步的孩子,這也是一種策略。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動作、一句激勵的話語,這些簡單的獎勵,對孩子會產生非常大的意義,退步的孩子更需要父母鼓勵、讚賞。父母給染上不良興趣的孩子以獎勵,也是一種讓孩子遠離不良興趣的策略。
四、為孩子的良好興趣鼓掌,讓他遠離不良興趣
父母要學會讚美孩子,為孩子的良好興趣鼓掌,這也是讓孩子遠離不良興趣的重要策略之一。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年輕、敏感而脆弱的心,非常需要成人的鼓勵、喝彩與掌聲,特別是得到父母的重視、關心。哪怕父母隻是無意問一句表揚、一個關切的眼神,都會對孩子帶來莫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有位心理學教師做過一個實驗:
他將他的學生分為三組,讚美和鼓勵第一組的學生,不管不問、放任第二組的學生,不斷批評第三組的學生。結果表明,經常得到鼓勵的第一組的學生進步最快,總是挨批的第三組有一定的進步,而被冷落的第二組則在原地踏步。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小浩的媽媽總是看小浩不順眼,見到他做什麼事都會對他冷嘲熱諷一番。一次,小浩自己主動學習的時候,小浩的媽媽看到了就說:“今天太陽怎麼從西邊出來了?你怎麼也開始學習了?”
小浩非常反感媽媽的話,把書一扔,扭頭就跑出了門。
其實,小浩本來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孩子,可是,媽媽的冷嘲熱諷讓小浩受不了,一看小說,媽媽就會說:“那些小說有什麼好看的,你怎麼就這點出息?”
有段時間,小浩迷上了跳街舞,可是媽媽說:“你跳的那是什麼玩意?”“別在大街上丟人現眼,你敢再去我就打斷你的腿。”
慢慢地小浩對什麼也沒有興趣了,勉強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去了。打工之後,小浩也不想發展什麼興趣了,一門心思想著賺錢,白天上班,晚上靠打牌打發無聊的時間,慢慢染上了煙、酒等一堆的不良興趣。
我們不妨再看一個故事:
小林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小男孩,在班裏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媽媽知道小林比較容易自卑,所以從來都不批評他。但是,當他有了一點點的進步,媽媽總是會表揚他,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媽媽總是和他一起分析,一起解決。
小林慢慢變得自信起來。
一次媽媽讓小林畫畫,小林用黑色的畫筆將一整張白紙塗得一片漆黑,媽媽根本看不出來他畫的是什麼。媽媽麵對那“不知所謂”的圖畫,沒有任何訓斥、責罵的意思,而是非常誠懇、耐心地詢問:“小林,你這畫裏有什麼秘密啊?”
小林非常認真地說道:“這是一片大樹林,裏麵有很多小動物,它們在一起開篝火晚會,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們唱累了,跳累了,篝火滅了,它們就睡覺了……”媽媽由衷地表揚道:“真好!你畫得太好了!”
有誰能想到,小林那“一片漆黑的作品”中,竟然包含了如此精彩的內涵!也正是媽媽這樣一句由衷的表揚,讓小林對繪畫產生了興趣。小林在媽媽的不斷激勵下,對繪畫的興趣越來越濃,高中畢業後考上了一所美術學院,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廣告公司做設計。
小林的媽媽沒有斥責和否定孩子的作品,而是通過引導、鼓勵、真心實意的讚美與喝彩,保護了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得以發展興趣,從而走向成才之路。
一個人的自信往往是通過他人一句小小的表揚而建立起來的。父母一聲讚美,有時會令孩子信心百倍;父母一句輕蔑的嘲諷,也足以讓孩子信心全無。
小浩的媽媽無視孩子的良好興趣,結果孩子最終沉浸在不良的興趣中,無所成就;小林的媽媽對孩子的良好興趣善於引導,鼓勵孩子發展良好興趣,小林最終作出了一番事業。
鼓掌與喝彩是引導和開發孩子興趣的催化劑。所以,對孩子的興趣,父母應該以欣賞的眼光、熱烈的掌聲和喝彩,鼓勵孩子,引導孩子發展良好的興趣。父母的掌聲與喝彩是打開孩子興趣之門的鑰匙。優秀稱職的父母一定擁有一顆真誠、熱情、賞識孩子的心。關注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生活,觀察孩子的興趣,隨時隨地為孩子的進步和成績鼓掌與喝彩,這是引導孩子發展興趣永遠用不完的“動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