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興趣會“傳染",夥伴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從眾心理,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
孩子的興趣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隨著同伴的興趣而發生改變。
圓圓彈琴的時候總是不夠積極,圓圓的媽媽為此傷透了腦筋。一個周末,媽媽有事要出去一天,圓圓的爸爸又要加班,媽媽隻好把圓圓寄托在一個好朋友的家裏。當圓圓的媽媽去接圓圓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一向不喜歡彈鋼琴的圓圓,竟然正在和朋友的女兒搶著彈琴,你一首我一首,兩個孩子互不相讓。
圓圓的媽媽突然意識到,原來興趣是可以“傳染”的,特別是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一般情況下,一個孩子非常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周圍的其他的小朋友一般也會加入。好的興趣是這樣,不好的興趣也是這樣。
小荷是一個6歲的小女孩。有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小荷發現一隻小貓受傷了,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樣子。
小荷心生憐憫之心,於是,馬上把小貓抱起,用手托著小貓,一路跑回家。
回到家,媽媽看到小荷抱著一隻小貓,小貓身上滿是血,有點不高興地說:“你這傻孩子,你抱一隻快死的小貓幹嗎?”
小荷說:“老師說過,小動物也是生命。小貓受傷了,我們要像愛惜我們的生命一樣愛惜它的生命。”
媽媽也沒有再理小荷,給小荷找了藥和紗布,自己忙著做飯去了。
吃飯的時候,小荷已經給小貓洗幹淨了,上了藥,纏上了紗布,還喂小貓吃了東西。這是一隻渾身都是白色的小貓,非常可愛,它就乖乖地趴在沙發上。
小荷非常喜歡這隻小貓,媽媽見小荷對養貓這麼有興趣,也沒有管小荷。小荷自己找來資料,關於小貓的喂養、衛生等問題都查得一清二楚。
於是,到了假日的時候,小荷就會抱著小貓去公園,小夥伴們看到小荷的小貓非常可愛,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小花說:“我得讓我媽媽給我買一隻小貓,要跟你的一樣,跟你的小貓結婚。”
小雷說:“我今天就去寵物市場看看去,我有零花錢,有一百多元,我就不信買不到一隻好看的小貓。”
小雪說:“我親戚家的大貓過幾天要生小貓了,我去抱一隻回來。”
當天,小花纏著媽媽就去買小貓,理由很簡單,就是小荷有一隻小貓,非常可愛,自己也想要。媽媽沒有辦法,隻好帶小花去買。
小雷自己去了寵物市場,買了一隻小黑貓,花去了60多元,抱回家被媽媽給罵了一頓。
小雪在一周後從親戚家抱了一隻小花貓,為此也被媽媽給罵了一頓。
一周後,小荷的大部分夥伴都有了小貓,大家一起玩的時候都會抱著小貓。
好奇心理和從眾心理都是孩子的天性,每個人都有,孩子的從眾心更強一些。
從小荷抱養小貓的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興趣,很有可能會“傳染”周圍的孩子。父母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最好是給孩子找一個好的夥伴,或者給孩子報一個興趣班,讓孩子和其他小夥伴一起培養興趣,這樣孩子們共同切磋,成長才能更快一些。
四、培養興趣還是對興趣加以培養?
很多父母認為把孩子扔到興趣班就沒自己的事了,覺得自己也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很多孩子根本不想去什麼興趣班,結果還是不得不去,因為不去的話就會遭到父母的拳打腳踢。
張師傅夫妻倆都沒有上過學,做點小買賣勉強糊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屬於處處受欺壓的角色,日子過得很不順暢。
還好,他們的孩子張三身體結實,也非常聰明。張師傅夫妻倆發誓,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罪,一定要讓兒子讀上好大學,讀個好專業,既風光又體麵。當然,這事還得從小抓起。
讓孩子學什麼呢?張師傅想,一個有文化的人首先得把字寫好,於是,張師傅決定先把孩子送到書法班去。但是,沒有想到,張三心不在焉,胡亂塗鴉一陣,便又跑到後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樹。張師傅為此非常生氣,每天都是以武力相威脅強迫孩子去練字。結果,張三的脾氣越來越怪,有的時候甚至不吃飯來抗議,父子關係搞得十分緊張。
張師傅本想培養兒子對書法的興趣,但是,沒有想到,孩子根本不領情。類似的現象,在現代家庭中較為普遍。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父母沒有弄清到底是該培養興趣還是對興趣加以培養。
美國有位家庭教育學家曾經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個關鍵,是要讓自己與孩子在平等關係中來認識、研究、對待和決定。其中,家長去發現孩子的興趣,這比家長讓孩子去產生興趣重要得多。”意思很簡單,孩子的興趣不能簡單地去培養。
因為,每個父母的人生觀、世界觀、文化素養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經曆等與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還會受到社會潮流以及自我經曆的影響與製約。
如果父母培養孩子的興趣,與孩子原本的興趣正好相符,那孩子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就會獲得極佳效果。但是,如果培養的興趣與孩子原本的興趣相悖,那麼,孩子就會產生抵觸心理,甚至南轅北轍,二者的不斷衝突也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衝突不斷。
父母投資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是培養興趣還是對興趣加以培養?就像張師傅一樣,他沒有注意到孩子已對後院的植物產生濃厚興趣,這就是做父母的一種極大的失誤。如果張師傅能夠有所發現,順著孩子的這種興趣去培養孩子,很難說張三以後不會成為植物學家。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興趣加以培養遠比培養孩子的興趣重要。
五、不要透支孩子的興趣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這種急切的心理促使自己逼迫著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速成班”,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拔秧苗一樣越拔越高,卻不知道這樣做法將嚴重透支孩子的興趣。
有一個家長向學校寫信道:“我的孩子真的是出問題了,他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認識了兩千多字,能背誦幾十首古詩,還會算100以內的加減法,當時我們都認為這個孩子是個‘神童’。但是上學後,孩子開始厭惡學習了,他對學校老師講的東西一點興趣都沒有。”這位家長對孩子在學校失去學習的興趣表示嚴重的擔心。
而這個曾經被稱為“神童”的孩子為什麼就對學習失去興趣了呢?義是誰將他的興趣奪走了呢?這位家長還不知道,正是因為自己望子成龍心切,提前給孩子灌輸了各種知識,從而忽略了孩子在童年時期更需要探索、研究等內在能力的培養。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育成熟,特別是在他對漢字、詩詞等知識還沒有認知度的時候,父母就強迫孩子接受各種知識,這在一定時期可能會出現“神童”的效果,但是當孩子在學校開始全麵接觸這些知識的時候,他就會因為自己的“早知、早會”而對這些重複性的舊知識產生厭倦的情緒。這樣,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減弱,從而會出現上課不注意聽講等現象,進而影響學習成績。
所以父母不要過早地強迫孩子去學各種知識,因為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是有時間限製的,如果過早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實質上是扼殺了他將來對學習的興趣。孩子在0~3歲的時候是吸收性思維和各種感知覺發展的敏感期,在2~4歲是改進動作、時間及空間概念加強的時期,而在3.5~4歲是學習第二語言的敏感期。家長應該根據孩子各個階段的智力發展來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不要忽略了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健康。父母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教育,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如果壓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將孩子壓垮。而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讓興趣來引導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