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發展能力的無限動力,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呢?本章將重點介紹這一方麵的內容。興趣與理想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等,都是培養孩子興趣需要注意的方麵,這些是培養孩子興趣的起點,需要培養,需要發展,然後才能成為發展能力的無限動力。
一、興趣是理想的起點,理想是興趣的源泉
孩子對一件事產生興趣是非常簡單的,這種興趣可能是源於好奇,或者是出於需要。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對某些事情有興趣,加上有適合的條件和環境,孩子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最後,一些興趣就會成為孩子終生為之奮鬥的理想。從這個角度來說,興趣是理想的起點。
小弘在學軟件之前,根本沒有什麼確切的目標和計劃,在別人問他對什麼工作最感興趣的時候,他都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連他自己都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學軟件的第一天,老師給他做了專業測評、興趣愛好測試,這時,他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有興趣愛好的。小弘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喜歡上網,自己設計了一些個性化的空間。
老師告訴小弘,你可以把這個興趣作為一門專業,去學習,去鑽研,甚至可以把它作為理想。看到老師肯定加鼓勵的目光,小弘感覺心裏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自己,就這樣,小弘開始了軟件設計專業的學習。隨著對軟件開發的學習,小弘明白了那些漂亮的網站、網頁是通過一個個代碼編出來的,於是,小弘開始對那些沒有規律的字母感興趣。
而為了製作更加獨特的網頁,小弘在課餘時間自學了不少這方麵的知識,老師也不時指點一下小弘,在對網頁設計越來越感興趣的時候,小弘定下了自己的理想——將來要做一名出色的網頁設計師。小弘常拿自己設計的一些作品讓老師看,老師的誇獎不僅讓小弘感到高興,也堅定了小弘的理想。
在興趣的催化和老師的鼓勵下,小弘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畢業之後,很順利地與一家網絡公司簽約,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從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到成為一名出色的網頁設計師,小弘的故事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有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將興趣作為自己的理想,然後努力為之奮鬥,這樣才會成功!
孩子有了理想,才會全力去做某件事,慢慢就會將其形成自己的一種興趣,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就會產生精神動力,這樣孩子才可能做好某件事,取得成就。
小廖10歲那年,父親給他買來了一係列的汽車模型,小廖看著一堆汽車模型,都不知道先拿哪個好了。
小廖說:“這些模型太漂亮了,為什麼路上跑的汽車卻沒有模型漂亮?”
父親敷衍地說:“可能是設計師沒有想出來這麼好的設計吧!”
小廖說:“那我長大了就要設計出這麼漂亮的汽車。”
父親說:“好啊,到時候我要坐你設計的車哦。”
小廖堅定地點了點頭,抱著一堆汽車模型去玩了。
父親本來是敷衍一下孩子,孩子卻認真了,把成為一名汽車設計師作為自己的理想,每天都會纏著父親教他一些有關汽車的知識。
因為有了做汽車設計師的理想,小廖對汽車越來越有興趣。他讀高中的時候,對一些汽車的性能、設計以及配件等都非常熟悉了,父親的很多朋友買車的時候都帶上小廖去參觀,讓小廖參與一些意見。
小廖大學讀的就是汽車設計專業,畢業以後,直接進了一家汽車製造廠,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由兒時的一個小小的理想,漸漸萌生對汽車設計的興趣,十餘年的培養,小廖終於完成了自己兒時的理想,而推動小廖完成理想的就是興趣。興趣是理想的起點,理想是興趣的動力源泉。這就是小廖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理想是刺激孩子興趣最好的武器,興趣是幫助孩子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不管孩子做什麼,有興趣才會有理想,有理想才能產生興趣。興趣是理想的起點,隻有把這個起點做好,然後,才有可能在理想的召喚下,走到終點。
總之,在生活中,父母培養孩子的興趣要抓住孩子的理想,了解孩子的理想,促進孩子的興趣,以興趣為起點,追逐理想,以理想為目標,產生興趣,讓孩子走向一條成才之路!
二、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孩子有重要意義。”《老子·天道》中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這都說明一個道理: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言傳身教的影響,父母就像是孩子的一麵鏡子。
我們作為父母,很多時候看似不經意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心中刻上深深的烙印,總有一天,或多或少地都會在孩子的身上折射出來。
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這張白紙上留下痕跡。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是孩子效仿和學習的最初對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孩子效仿的榜樣。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孩子辦事急躁,有的孩子辦事卻穩當得多;有的孩子總是安安靜靜的,而有的孩子天天吵鬧個不停。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來說,父母喜歡讀書,勤於筆耕,孩子對書本多少都會有點興趣;孩子小小年紀就對“修長城”產生了興趣,那麼父母也多精於此道。
從很多孩子身上可以知道其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因為孩子就像是父母的影子一樣,父母在這張“白紙”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學習和模仿父母的行為與興趣,所以,很多孩子的興趣與父母的興趣很相似,父母有什麼興趣,孩子就容易形成什麼興趣。
一般來說,媽媽愛好音樂,孩子通常也會對音樂感興趣;媽媽善於刺繡,女兒對刺繡也會有興趣;父親是詩人,孩子可能對詩歌也有興趣……
相信鄧亞萍的名字我們都不陌生,她跟乒乓球的不解之緣就是因為受到他父親的影響。鄧亞萍的父母均是乒乓球隊的教練,她從小看到的就是父親打球、練球,很小的時候就對乒乓球產生了興趣。
一天,她對父親說:“我要學打球。”父親吃驚地看了她半天,因為那個時候,她還不到5歲。最後,他的父親還是同意了她的要求。從那天起,鄧亞萍就每天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座上,去訓練館訓練。
在父親的支持鼓勵下,鄧亞萍苦練乒乓球的基本功,很快就進入了鄭州少年體校。父親對乒乓球運動的興趣,讓女兒對乒乓球產生了興趣;父親對女兒的支持鼓勵和正確引導,也發展了她的興趣,她的球藝大有長進。
最終,在興趣的引導下,鄧亞萍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軍的寶座,取得了一係列的輝煌成績。
有句話說得好:“認真隻能將事情做對,而興趣卻可以把事情做好。”鄧亞萍的成功與她父親對她的影響和教育是分不開的。
人們常說:“看到小子,就知老子。”這句話雖然未免有些絕對,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這句話也說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孩子的品行和習慣,特別是興趣,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影響。
總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興趣無疑會映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興趣無疑會在孩子身上體現。所以,父母應該注重自己好興趣的培養,用良好興趣來影響孩子,通過親身教育來培養孩子的良好興趣。
三、為孩子創造發展興趣的環境
興趣是孩子成才的先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華爾特-科勒斯涅克說過:“興趣可以看成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正像興趣是過去學習的產物一樣,興趣也是今後學習的手段。”
所以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要積極地培養孩子的興趣。其實,很多父母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當父母看到孩子在進行與學習無關的活動的時候,父母總是難以抑製內心的情緒,這就無情地扼殺了孩子的興趣。
所以,父母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發展興趣的環境,讓孩子真正地從興趣中,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從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