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孩子創造可以發展興趣的環境,不是要為孩子準備一間屋子,也不是為孩子報一些並沒有爭取孩子意見的學習班,而是為孩子創造發展興趣的可能,從心底尊重孩子的興趣,進而引導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長久的興趣。
張坤現在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總監。
初中的時候,他對電視、電台、報紙上的很多廣告感興趣,別人隨便說一個產品,他就能說出那個產品是哪年做的廣告、廣告內容是什麼。
父母本來對他這個興趣沒有在意,覺得小孩子隨便記點東西,也不是課本上的知識,沒有什麼用。所以,在父母麵前,張坤從來不敢主動提“廣告”這兩個字。
慢慢地,父母對張坤的這個興趣非常反感,讓他記單詞記不住,記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反而非常快。父母甚至限製他看電視、聽廣播,那段時間張坤的情緒非常低落。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坤的一個叔叔從北京回到老家,聽到張坤滿口的廣告詞非常驚訝,隨即一問,才發現,張坤對廣告詞有很大的興趣,當即找來張坤的父母,談了張坤的問題。張坤的叔叔當時就在一家廣告公司供職,是該公司的廣告部總監。
在張坤的叔叔極力說服下,張坤的父母這才同意支持張坤發展這個興趣。張坤在父母的支持下,對廣告詞的興趣越來越濃。張坤的父母給他買來大量的廣告專業的書,張坤的叔叔從北京給張坤寄來大量的廣告設計文案,張坤在自己的興趣世界裏如饑似渴地學習。
高中畢業那年,張坤就去了叔叔的公司實習了3個月,大學也是在北京,讀的正是他所感興趣的廣告專業。
大學畢業後,張坤非常順利地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從文案做起,不到半年,他就做到了廣告設計總監的位置。
縱觀張坤的興趣發展曆程,真正給他改變的是父母的支持、叔叔的幫助,而這一切都是一種環境,一個適宜他的興趣發展的環境。如果沒有這個環境,他這個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或者自生自滅。
17世紀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經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又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隻有興趣,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成績。一項職業,如果僅僅把它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當做一種生活的需求的話,那就成了壓力,成了負擔。相反,如果把它當做一種興趣、一種樂事,那樣,不僅能夠緩解壓力,減輕心理負擔,而且更容易做出好的成績。
孩子更需要培養興趣,這樣才能真正地去做好一件事。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可以發展興趣的環境。這個環境就是父母的支持、父母的刻意培養。
對孩子一些不同常人的興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電腦遊戲,這一點可能很多父母都不能接受,有的父母可能會說:“玩遊戲能有多大出息?”其實不然,踢足球可以成為球星,唱歌可以成為歌星,遊泳還能成為世界冠軍,玩遊戲為什麼不可以呢?
我們都知道的英國人類學家古道爾小的時候對母雞下蛋非常感興趣,經常一個人偷偷爬到雞窩裏一蹲就是幾小時觀察母雞下蛋。
以這樣的觀察態度,這樣濃厚的興趣,他去研究黑猩猩,不畏艱險,隻身深入熱帶森林和猩猩在一起生活,在經過10年的觀察和研究之後,寫成了不朽的著作《人類的近親》。
巾此可見,一個人隻有在適合自己興趣發展的環境中才能做出事業來。
所以,對孩子的興趣,隻要是良好興趣,父母就應該支持孩子發展,學會尊重孩子的興趣,為孩子發展興趣提供良好的環境,這樣才是為孩子鋪設一條成才的陽光大道。
四、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一個人的興趣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父母在對待孩子的興趣上,不應該加以阻礙、反對,而應當給予支持和幫助,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開發自己的智力,從而使孩子的知識得以豐富,視野變得更加開闊。
伽利略從小就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但他的父親認為他當一名醫生比較合適,讓他去學醫,而伽利略最終堅持自己的興趣不放棄。有一天他在課堂上聽課,眼睛被禮堂裏的吊燈深深地吸引,他出神地凝視著禮堂的吊燈,發現吊燈的輕微擺動有一定的周期現象,經過研究計算,他發現了一條有名的物理定理——擺的周期性。
福樓拜從小就喜愛文學,但他的父親卻希望他能夠去學法律,成為一名律師或法官。福樓拜無奈,遵照父親的意願去學習法律,但是他對此一點興趣都沒有,最終學得又累又沒有成效。他的父親很是失望,也就不再強迫他了。福樓拜擺脫了父親的束縛後又開始鑽進文學的海洋中,最終,成為了一名世界著名的作家。
假如,伽利略遵照父親的意願去學醫,那麼世上隻會多一名平庸的醫生,而少了一名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假如,福樓拜一直在父親的逼迫下學習法律,那麼他不僅在法律上不會有什麼成績,世界上還會因此而少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古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變無效為有效,變低效為高效,從伽利略和福樓拜的事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就是著名的“興趣法則”。在家庭教育中這一法則的應用則更為重要。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容易對一些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父母隻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支持,孩子的興趣就能夠幫助孩子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從而也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有利的開發。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任憑父母怎麼威逼利誘,孩子終究不會喜歡也不會好好學,甚至還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即使父母沒有任何勸導,孩子也會盡一切努力地去學習它,甚至會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這種精神讓我們都感到驚歎。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興趣所起的重大作用,它是孩子學習的一種無形的動力,隻要興趣被激發出來,孩子就會產生出一種愉快而主動的學習精神,從而獲取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成績。
姚明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過姚明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他們支持和鼓勵姚明發展自己的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初的時候,姚明也像其他一些男孩子一樣喜歡過槍,後來又喜歡上看書,特別是喜歡上看一些地理方麵的書。曾經還有一段時間,姚明對考古也產生過興趣,再後來,姚明又喜歡上航模,也曾迷上打遊戲機。但是不管姚明對什麼產生興趣,他的父母都沒有強迫過他,而是以一種啟發誘導的方式,為他創造出良好的環境,培養發展他的興趣愛好。正是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讓姚明在學習中感受著快樂。
在姚明9歲的時候,他開始對籃球產生興趣,12歲的時候,他已經非常喜歡這項運動了。他的父母對於他的興趣表示支持和鼓勵,並且為了他以後更好的發展,將他送到了上海體育學院。正是父母的這種支持,讓姚明從此走上了自己喜愛的籃球之路,也正是因為他對籃球的喜愛,促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望子成龍”“盼女成風”是所有家長的心願,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取得好的成績,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錢,強迫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而且還犧牲掉自己很多寶貴的時間,去幹涉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根本就沒有興趣的事情。有的孩子喜歡美術,可是父母偏偏讓孩子去學習音樂;有的孩子喜歡乒乓球,可父母卻強迫他去學習遊泳……
殊不知,父母的這種做法,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且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反抗,這是一種極其不明智的做法。父母對孩子的興趣應當去引導和支持,隻要不是有害和不良的興趣和愛好,就不應該強迫孩子放棄自己所喜愛的事情。暴力強迫的手段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還會激起孩子反叛的情緒,更甚者還會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
對於孩子的興趣,父母應該給予尊重和支持。如果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的興趣父母能夠重視並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培養,那麼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將會起到巨大的作用。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這裏的“先行理解”就是針對孩子的性情、愛好和特長而言的。父母隻有對孩子的興趣給予尊重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發掘出孩子的潛力,從而找到孩子的成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