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對奧數產生了興趣,纏著父母給自己報奧數班。本來一向不愛學習的小亮突然對奧數產生了興趣,這讓父母大吃一驚,欣喜之餘又有些擔心,不知道孩子的這個興趣會持續多久。所以,父母非常猶豫,該不該給孩子報奧數班。
原來在小亮很小的時候,就對英語產生了興趣,父母狠下心給孩子投資,報了英語學習班,結果學了不到3個月,孩子說什麼也不學了,覺得枯燥,沒有意思。父母“威逼利誘”用盡了各種方法,孩子還是沒有繼續學習。
小亮還參加過寫作學習班、體操學習班等,但是,都是“三分鍾熱度”,沒多久就放棄了。所以,父母對小亮的這個興趣很難下決心,畢竟報學習班是需要花錢的,若小亮這次仍是“三分鍾熱度”,那隻能白白地浪費金錢和時間,與其浪費,還不如讓他將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
但是,小亮這次非常堅決,甚至用哭鬧來“威脅”父母。父母沒有辦法,隻能就範。但是,父母這次吸取了教訓,跟小亮約法三章,讓他一定堅持到底。小亮心滿意足地答應了。
最初學習的時候,父母每天都監督小亮學習奧數。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父母發現,這次小亮好像跟以前不一樣,學習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了,於是也不再監督小亮了。
半年之後,市裏組織奧數比賽,小亮以第5名的成績進入地區的比賽。期末考試,小亮的數學成績也從中遊一下上升到第1名,父母為此高興極了。
父母更加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通過奧數班的學習,小亮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僅數學,連語文、英語成績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從小亮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盡管興趣不能一下子提高孩子的各方麵的能力,但是,在長期的培養中,孩子各方麵的能力都會有提高,這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總之,父母要善於觀察孩子的一些興趣,通過對孩子興趣的培養和發展,讓孩子的某些方麵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從量變走向質變,這樣孩子的成才就不會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就在眼前,就在腳下。
三、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興趣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興趣的轉化。培養孩子的興趣對很多父母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如何將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孩子在相關方麵的一些能力,這是很讓父母頭疼的問題。
其實,問題不在於孩子有沒有將興趣轉化為能力,而在於父母過於心切,急於求成,希望孩子在培養興趣的基礎上,盡早形成出眾的能力,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有張某和王某兩個人,他們是同學,畢業於同一所大學。
畢業後,張某和王某被分配到同一所學校教書。張某在大學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勤奮好學的學生,遇到不懂的就問,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與人交往很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教室裏看書。
王某在大學的時候則是一個活躍分子,哪裏有活動他就會出現在哪裏,不是幫著布置會場就是在活動現場當主持人。此外,他還是學生會社會實踐部的部長,整天忙於學生會的一些事,很少有時間學習課本上的知識。
在工作後的兩年,張某教的班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但是,學生不太喜歡張某,覺得張某上課太死板、不生動,有的學生甚至不去上課。張某除了上課,其餘的時間大多是在學校的宿舍裏看書、備教案。
王某就不一樣,雖然班裏的學生考試成績一般,但是,班裏的氣氛很活躍,不管好學生還是調皮的學生,都不會逃課,很愛上他的課。王某除了上課,其餘的時間不是和學生在一起聊天就是和同事或者領導組織一些學校的活動,活躍了校園氣氛,豐富了學生生活。
正好,有一位教導主任調離了,學校需要選出一位主任,專門協調和管理一些事務,張某覺得自己帶的班級成績很好,自己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積極地打了一份申請報告。王某覺得自己帶的班成績不好,也沒有打報告。隻報了名。
競選的那天,別的老師上去隨便說了幾句了事,希望都不是很大;一些上了年紀的教師沒有那麼多精力管學生,都放棄了;張某上台後,滔滔不絕地講自己就職後的“戰略部署”等,大約講了有40分鍾,才下台,下麵的老師有的聽得都睡著了。
王某沒有講那麼多,而是很快地切入正題,談了自己兩年來在學校教書和組織活動的一些經驗和想法,提出了幾點建議,最後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最後競選成功的是王某,校長的理由很簡單:張某教的班級成績好,那就是有教書育人的能力,那就接著教吧;雖然王某教的班成績一般,但是,王某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非常強,適合組織活動、管理學生,而且校長也希望選擇年輕教師,所以王某適合擔當此職。
其實,結果也是我們預料之中的。任何一個工作崗位都是一個舞台,展示一個人各種能力的舞台。“能者居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能力的人上,沒能力的人讓開。能力不同,從事的事情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