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提升孩子與眾不同的興趣——好父母一定要有一雙慧眼(3 / 3)

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力,提升孩子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造就能力,從小做起。

那麼,如何將孩子的興趣轉化為能力,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呢?

1.因材施教

孩子適合做什麼、能做什麼,這是由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麵決定的。孩子彈跳能力不行,我們不能讓孩子去做跳高運動員;孩子沒有運動細胞,我們不能讓孩子去從事運動型的事業。孩子具有繪畫天賦,我們就應該讓孩子進美術學校;孩子喜歡寫作,我們就應該專門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總之,一定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天賦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孩子具備較強的能力。

2.主張勤學苦練

很多能力都是通過後天培養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用斧子劈柴,一開始我們劈下去,不是偏就是力道不夠。所謂熟能生巧,當我們熟練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們可以不花多大的力氣,劈得很好,甚至可以閉著眼睛劈。這就是一個熟練的程度,多練才能形成能力。孩子的興趣也是這樣,興趣隻能是引導孩子入門的鑰匙,真正要形成能力,那就需要多練習了。

3.不要心急

從興趣到能力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父母不要心急,孩子也不能心急,能力是無形的,是在發展興趣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出來的。

四、與眾不同的興趣創造與眾不同的能力

常常聽到很多父母這樣傾訴:“我的孩子真是笨死了,身上一點優秀的地方都沒有。”“這孩子怎麼就沒有一點值得誇獎的呢?”“這孩子身上怎麼就一點優點都沒有呢?”“孩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怎麼才能培養成才呢?”

曾有這樣的場景:

在一個幼兒園裏,一個年輕的老師讓孩子們總結自己的優點,小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爸爸說我有管理才能,可以當領導。”“媽媽說我善於觀察,可以當科學家。”“爸爸說我善於表演,將來可以當演員。”……

在一個初中一年級的教室裏,老師讓孩子們每個人說出自己的優點。但是,竟然有的孩子說不出來自己的優點。老師感到非常不解。人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雖然說沒有完美無缺的人,但是,也不應該有一無是處的人吧!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老師經過了解才明白,原來,這些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除了監督孩子學習,別的事根本不讓孩子做,有的孩子甚至連家務都沒做過,又怎麼知道自己動手能力強不強呢?有的孩子連個紙鶴都不會折,又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心靈手巧呢?可以說,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是孩子的興趣不斷遭到扼殺的過程。

很多父母不能容忍孩子與眾不同的興趣,殊不知,正是因為孩子擁有了與眾不同的興趣,所以才能擁有特別的能力,取得特別的成就。

趙範小的時候是一個非常頑皮的孩子,老師管不了他,他還因為經常逃課上山抓鳥、逮蛐蛐而被學校勸退了好幾次。

父母沒有辦法,找校長說盡好話,好歹讓孩子初中畢業吧。校長也沒辦法了,反正他不影響別的孩子學習,隻好聽之任之了。

從這以後,父母經常對趙範說:“混完這兩年你就回來跟我們種地吧。家裏大片的地沒人種,正缺勞動力呢!”趙範振振有辭地說:“我這是在研究鳥和蛐蛐,以後大有用處。”父親說:“你以為你是誰?舊社會的公子哥?整天抱一鳥籠,什麼德行!”

父母基本上對這個孩子失去希望了,傾心談過,打過,罵過,父母別無他法了。

很快趙範初中畢業了,跟一些村民一起去城市裏打工去了。幹了一年,趙範說什麼也不去了,抱回來一堆關於養鳥的書,天天研究,街坊鄰居都說這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把他當做反麵教材。又過了半年,趙範開始大量做鳥籠,然後抓鳥,逮蛐蛐,養起來,然後說服父母湊錢買了一輛二手的小三輪,開始去城市裏賣鳥。很快,他就打開了市場,城市裏很多愛鳥、養鳥的人都經常聯係他,問他有沒有特別的鳥。後來,就連他的父母也被他說服了,幫他養烏,他的業務越來越大,很快就蓋起了新房,成為村裏第一個買車、蓋樓、辦工廠的人。

從趙範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孩子做什麼都有可能成功,都有可能取得成就。關鍵是興趣,隻要有興趣,父母就不必要求孩子跟別人一樣,要知道,擁有不同的興趣才能走不同的人生路,才能創造不凡的事業。

有這樣一句話:“不走尋常路。”孩子的興趣也是一樣,孩子的與眾不同的興趣也許就是孩子能力培養的起點、孩子成功的基礎。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不同興趣,這就是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有興趣,才能培養和形成能力,不同的興趣轉化為不同的能力,從而創造不一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