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南詔故地(1 / 1)

博南古道上的重鎮大理,是個以旅遊文化聞名全國及至世界的地方。大理,西漢時稱葉榆,歸益州郡管轄。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地方政權,歸屬唐王朝,大理成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段氏在此建立大理國。

大理位置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高聳的雲嶺、怒山山脈、中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均由州境內通過,點蒼山如屏似塔守護洱海之濱的沃野良田。蒼山19峰,風景名勝薈萃,還有四時雲景,變幻萬千,襯托出山的魅力。洱海是著名高原湖泊,水質明澈晶瑩,人稱“高原明珠”。洱海邊的村舍,有江南水鄉的娟秀,又有高原漁村的粗獷,泛舟洱海,萬頃碧波,四周香稻,魚米之鄉的豐韻已是顯露的足足。

時移世遷,往日的故事已有新編。除崇聖寺旁的三塔標空鼎立外,南詔古國的故壘早成殘墟。文獻名邦的大理城,保留的隻是一種儒雅淡泊的風情。祭祀唐代討南將軍李宓的本主廟,今日是長廊如畫,曲徑通幽的公園。南詔王養鹿的小山,依勢建起巍峨開闊的洱海公園。下臨晴波,俯視古城,誰人不起人事易朽,江山永存的感慨。

古道從大理而走,帶來了文化的盛興與發達,大理文化兼收並蓄,顯出厚重優雅的氣質。與蒼山遙遙相對的雞足山,聳入雲滅的天柱峰為輔,前列三峰,後拖一嶺,成為我國西南方有名的佛教勝地,曾有大小寺廟60座,寺僧5000餘眾的鼎盛時期。

提起大理,不得不提起南詔國,巍山才是南詔最初的發祥地。南詔統一六國那個血淋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火燒鬆明樓,將血肉親情付諸一炬,是為成就王國統一的大業,曆史評價與百姓的尊崇,有著完全不同的標準。那個唯一能認出丈夫屍體的柏節夫人,因為曾聰明地為去赴“鴻門宴”的丈夫佩上了鐵鐲。百姓記住她,不僅因為她美麗、聰明、善良,更因為她反抗暴力,以自殺殉節的大義。巍山的火把節有了更深的文化含義,它成了彝族和白族的共同節日。而當年的鄧賧詔,今日的洱源縣公路邊,你還可以見到為柏節夫人而修的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