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國的大動脈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從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出發,一路向東,劈高山、貫峽穀,幾經折蕩,奔騰幾千公裏,到達大陸東部,彙入浩瀚的太平洋。
長江全長6300多公裏,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幹流經過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可稱中國的大動脈。
在漫長的旅途中,長江彙集了數百條支流。整個長江水係,猶如一張大網,覆蓋了中國中部廣大地區,延伸到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八個省、自治區,整個流域麵積達180萬平方公裏,占中國國土麵積的五分之一。
眾多支流給長江提供了豐富的水源。長江水資源總量達到9600多億立方米,占中國全國河流總水量的三分之一強,僅次於亞馬孫河和非洲的剛果河,排名世界第三。
長江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脈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冰川是它的起點。那裏地勢高亢,有終年積雪的山峰,幾條大冰川點滴融化的雪水彙集成河,開始了長江的偉大旅程。
長江的上遊河段主要在山地地區,這裏峽穀多,水流奔騰咆哮。它先在寬廣的青藏高原上幾經迂回,穿越廣袤荒涼的土地,然後沿著橫斷山脈折頭南下,進入高山深穀腹地。在雲南麗江的石鼓,長江河道突然急轉流向東北,形成“長江第一彎”。之後曲折向東,穿越風景優美的“長江三峽”,到達湖北省宜昌。由於水流湍急,上遊河段積蓄了巨大能量,修建了眾多水利發電設施。
過了宜昌,長江進入中下遊平原地區,是長江航運條件最優越的河段。這裏支流眾多,並與無數大小湖泊相互通連,是中國淡水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從江西省湖口到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的下遊河段,這裏江麵逐漸寬闊,水勢變緩,河道中時常有或大或小的沙洲。到了終點站——上海市崇明島,長江的寬度已由原來的1000多米擴展到90多公裏!這時的長江已經寬闊得看不到對岸。
從苦寒的青藏高原到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都市,長江經曆了太多太多。它變得無比廣博與宏大,彙入東海。江與海,漸漸融為一體。
黃河: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這條黃色的巨龍,在中國北方國土上寫下一個大大的“幾”字,奔騰流入渤海灣。它沿途哺育了中國最初的先民,創造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黃河文明。
黃河全長5464公裏,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其長度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的北麓。巴顏喀拉山脈雪山連綿,在融化雪水的滋養下,山間盆地裏清泉眾多,湖泊密布。其中兩條清澈的水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被認定為黃河正源。從這兩條河開始,再加上數條溪流的會聚,黃河曲折流到旅途中第一個大“加油站”——星宿海,涓涓細流在這裏補充了水量,規模壯大了許多。再經過紮陵湖和鄂陵湖兩大湖以後,黃河逐漸顯示出大河的氣度。
黃河上遊河段的河水是清澈的,其所以稱為“黃河”,是因為在中遊河段經過中國最奇特的地貌之一——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由厚達幾十甚至上百公裏的黃土堆積而成,黃河在巨厚的土層中切開了深深的峽穀,同時也讓自己披上了一層金裝。黃河每年在這一河段攜走的泥沙多達16億噸,有人計算過,如果把這些泥土做成1米見方的土墩,然後把土墩沿赤道碼放,能繞地球20多圈。
黃河攜帶的泥沙在後來的河段中下沉堆積,令它的河道越來越高。為防止黃河決口,中國曆朝曆代都在沿岸建築堤防,河床越高堤越高,最後形成河道高於地麵10多米的“懸河”景觀。除了堆積在河道上,更多的泥沙隨河水到達黃河的終點——山東省東營市,這裏被形象地稱為“巨龍噴灑的土地”。遲早有一天,中國的渤海灣會被黃河填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從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4千年前)起,黃河流域就成了中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這些中華民族的先祖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而3000多年前的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256)則開啟中國的信史時代。此後的歲月裏,秦(前221—前206)、西漢(前206—25)、東漢(25—220)、曹魏(220—265)、西晉(265—316)、隋(581—618)、唐、北宋(960—1127)等王朝的都城均建立於黃河流域,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黃河流域都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黃河給中國大地增添了眾多或秀麗或壯觀的風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遊晉陝峽穀河段中的大瀑布——壺口瀑布。壺口瀑布位於山西省吉縣,黃河河床在這裏急速收攏,黃色的河水咆哮著陡然跌落30米,猶如從一巨型壺口傾倒而出,形成壯觀的大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