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穿越時空的大峽穀
長江三峽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上最壯觀雄奇的一段峽穀,數千年來,無數詩歌傳誦它的風貌。作為中國自然風光的代表,它幾次入選中國錢幣的圖案。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巴山腳下的古城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2公裏,其中大部分河道為峽穀地段,主要分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段峽穀。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亦稱“夔峽”。它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8公裏,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最為雄偉。在瞿塘峽兩端入口處,兩岸的山峰巍峨陡峭,高達1000—1500米。兩山壁立,形如門戶,其江麵最窄處不足百米,山高水急,極為壯觀。這裏的名勝古跡多而集中。比如峽口上遊的奉節古城、八陣圖、雲陽張飛廟,峽內的白帝城、古棧道、漁王洞,峽口南岸的古代大溪文化遺址,等等,都是珍貴的曆史文物古跡。
過瞿塘峽,下一段是以秀美著稱的巫峽。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的大寧河口,東到湖北省巴東縣的官渡口,全長46公裏。這裏穀深峽長,迂回曲折,兩岸峰巒疊嶂,奇峰連綿。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風景充滿詩情畫意。因為峽穀深長,濕氣蒸鬱不散,凝成雲霧,繚繞山間。雲霧湧動翻騰,千姿百態,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巫峽亦有很多名勝古跡,那懸崖絕壁上的古棧道、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纖痕,都記載著巫峽的輝煌。
西陵峽西起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的香溪口,東到宜昌城頭的南津關,全長70公裏左右,是長江三峽的最後一段,以灘險水急著稱。這裏地勢複雜,大峽穀套小峽穀,大險灘含小險灘,江水咆哮嘶吼,浪花飛濺。過去,這裏是長江航線中極為危險的一段,後來曆朝曆代不斷疏浚河道,清理暗礁,才保證了行船的安全。
正在修建的西陵峽中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將成為三峽中新的宏偉景觀。
三峽風光旖旎,曆史源遠流長,千萬年來,它在中國文化中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今,它仍是中國經濟文化的重要區域,向世人展示著不朽的風姿。
三江並流:山河起舞
“三江並流”地區是一處獨特的世界奇觀。從衛星照片上看,在狹窄的幾十公裏範圍內,四座雄偉的山嶺,隔開三條壯觀的大河,它們完全平行,步調整齊,相依相偎。
三江並流不是一個景點,而是雲南省西北部的一片廣闊區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三條大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公裏,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彙”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這三條大江名聲顯赫——金沙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遊河段,為中國重要的大江之一;瀾滄江南下流出中國國境後是東南亞最主要的大河湄公河;怒江出境後稱為薩爾溫江,是緬甸、泰國的重要河流。
三江並流地區位於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彙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形成了這種高山與大江交替分布的格局。
三江並流地區山高穀深,垂直高差巨大。這裏有高大的雪峰,其中包括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梅裏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氣勢非凡。在海拔700多米的怒江河穀,有典型的“幹熱河穀”氣候——見到天上有雲彩在下雨,卻沒有雨滴落到地上,原來雨水在半空中就已蒸發掉。從卡瓦格博到怒江河穀,巨大的高差讓三江並流地區的自然景觀精彩紛呈,雪峰、冰川、草甸、湖泊、高原濕地、針葉森林、闊葉森林、幹熱河穀……應有盡有。
正因為特殊的地質構造,三江並流地區成為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它占中國國土麵積不到0.4%,卻擁有中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以上的動物種數。由於這一地區未受第四紀冰期大陸冰川的覆蓋,加之區域內山脈為南北走向,從而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許多物種在其他地方成為氣候變化的犧牲者,但是在這裏卻得以存活至今。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0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欏、紅豆杉等30多種國家級保護植物都保留了下來。
喀納斯:河湖絕色
喀納斯湖深藏在新疆阿爾泰山友誼峰下,從中國地圖上尋找,則位於中國“雄雞”的尾巴尖兒上。第一次見到它的倩影,就會被它的美豔征服。
喀納斯湖原是喀納斯河的一段河道,後來由於冰川運動,河道阻塞,積水成湖。湖四周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峰頂銀裝素裹,山坡卻是森林密布、野花成片。
喀納斯的湖水最擅變幻色彩,隨著季候和天氣的變化,湖麵或湛藍、或碧綠、或深青、或灰白……有時又會同時出現諸多色彩,濃淡相間——喀納斯是有名的“變色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