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江湖神韻(1)(3 / 3)

清晨和傍晚時分,湖麵的景色更加神秘。

日出之前,淡淡的薄雲輕輕壓著水麵,四周的山籠罩在霧中,全然看不到,隻能從雲底窺到平靜得沒有一絲漣漪的銀白色湖麵。此時的喀納斯湖還沒有醒來,一切靜謐無聲;突然兩隻機警的水鳥飛近水麵,湖水清晰地倒映出鳥兒的影子,如同四鳥齊飛一般。

到了傍晚,又是另一番情景。即使在6月的盛夏,這裏夜晚的溫度也會降到10℃以下。此時纏繞在半山腰的雲開始灑下細密的雪花。雪並不落到湖麵,仍停留在山腰,人們可以清晰地觀賞到一小片雪雲染白一片森林的過程。湖麵在漸暗的暮色中變成青藍色,整個湖麵悠然蕩起青煙般的水霧。青煙隻在水麵之上,不飄散也不動搖,隻是慢慢地從湖麵騰起,逐漸湮沒在夜色中。

除了絕美的景色,“湖怪”是喀納斯另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喀納斯的“湖怪”在很早之前就有傳聞:有人在黃昏或黎明的時候,無意間看到有一種動物從湖水中探出頭來。根據激起的浪花,人們判斷,這種動物體型巨大,估計長達10米左右。當地牧民更是證實了水怪的存在:他們說曾有牛、馬來到湖邊喝水時神秘失蹤,岸邊隻留下牛、馬雜亂的腳印,而湖邊的地麵很堅實,牛馬沒有失足落水的可能。

多年來數次有人組織考察隊伍,試圖揭開神秘湖怪的真麵目,但是幾次入湖、設網、下餌,最終還是無功而返。不過,人們在湖中發現了一種體型巨大的食肉魚類——大紅魚,懷疑它就是傳說中的水怪。大紅魚學名“哲羅鮭”,在繁殖季節身體呈紅褐色,生性凶猛。人們猜測,也許湖中有巨型哲羅鮭,能長到10米以上,那麼大的魚足以把飲水的牛馬拖走吞噬,成為神秘的“水怪”。

納木錯:高原上的天湖

在藏語中,“納木”意為天,“錯”意為湖,納木錯即為“天湖”。這個名字非常貼切:它離天極近——湖麵海拔471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鹹水湖;它廣闊似天,東西長70公裏,南北寬30公裏,麵積近2000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它湛藍似天,開闊的水麵倒映著藍天白雲;它神聖如天,是藏傳佛教的聖地,是藏區三大神湖之一。

納木錯位於遼闊的藏北草原上,雪峰連綿的念青唐古拉山脈橫亙在湖邊,像一道巨大無比的堤防,守護著神湖。當地人傳說,念青唐古拉山和納木錯是一對情深意篤的夫妻,它們相依相靠生活在苦寒的高原上。

念青唐古拉山確實是納木錯的依靠——山上融化的雪水是納木錯生命的源泉。也正是因為水源至清至純,納木錯的湖水格外明淨清澈。當大風在藏北草原呼嘯時,納木錯波滔衝天,藍綠色的水浪像不斷變形的翡翠湧動澎湃。

納木錯有一座天然的大門,那是岸邊突立起的兩塊巨岩。巨岩顏色凝黃,是兩根完全獨立的石柱。兩柱相距8米,每根高達30多米;進湖的路從這兩塊巨岩間通過,它們成為納木錯的門衛。人們把這裏叫做“神門”。

進入神門後可以看到,沿湖散布著許多藏傳佛教信徒拜祭神湖的痕跡。公元12世紀末,藏傳佛教的高僧曾到納木錯修行,他們確立了納木錯在宗教中的神聖地位,此後信徒對納木錯的頂禮膜拜一直沒有停過。高高的經幡帳陣占地數百平方米,一串串五彩的風馬旗隨風獵獵作響。每麵旗上都印有藏文的佛經,據說旗子每舞動一下,就等於念了一遍上麵的經文。

水邊還有大小不等的瑪尼堆。瑪尼堆是用石頭堆砌、碼放起來的石堆,有些是天然的石頭,有些石頭上刻有精美的佛像和經文。藏傳佛教徒相信瑪尼堆是有靈性的。每逢吉日良辰,他們一邊詠誦佛經,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塊,舉行敬佛儀式,天長日久,就積累成高大的石堆。瑪尼堆上的每塊石頭都凝結著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願,而瑪尼石上的篆刻,不乏造詣極高的藝術精品。

納木錯最盛大的祭奠在藏曆的羊年。傳說納木錯屬羊,每到羊年,如果繞納木錯轉上一圈就能獲得莫大的安慰和幸福。12年一次的藏曆羊年,成千上萬的信徒會湧向這裏,徒步轉湖。沿湖岸走一圈大約需要四五天時間,他們用腳步和身體丈量著湖邊的每一寸土地,以分享佛祖帶來的吉祥如意。

青海湖:陸心之海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它浩瀚淼茫,波瀾壯闊,為遼闊的青藏高原獻上一抹海的風景。

青海湖是粗獷高原上的溫情之海。在它的周圍,有四座海拔都在三四千米的高山,它們猶如巨大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擁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的千裏草原。山的雄偉、湖的沉靜、草原的優美組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

走近青海湖,你會驚喜地發現,湖水並不是單色的——水波隨風泛起串串銀光,水麵因為陰晴變化而呈現出碧藍、凝綠、青紫、銀灰等種種色彩,浩淼的煙波給人一種深沉而溫暖的撫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