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麵前,若爾蓋展示出它柔美的一麵:放眼望去,百花盛開,無盡的蔥綠中點綴著姹紫嫣紅的野花。其中一種黃色的小花數量最多,它們連成大片競相開放,風兒吹過,花朵搖擺,好似一片淡黃色的煙波在綠草上輕輕飄蕩。寧靜的湖泊倒映著天的蔚藍,河流蜿蜒曲折,為平坦的草原勾勒出靈性的曲線。說起“高原”二字,人們可能最先聯想到“苦寒”、“蒼涼”等詞語,但若爾蓋卻完全打破了這種印象。
夏季是若爾蓋水草最豐盛的季節,藏族牧民趕著牛羊來到這裏,紮起黑色的氈房,煮奶茶的縷縷炊煙飄蕩在空中。賞草原風光,聽牧歌悠揚,品奶酪餅,喝酥油茶,吃烤全羊……是前往若爾蓋的遊客們的福氣。
對野生動物來說,若爾蓋還是不可多得的高原庇護所。水滋養了若爾蓋這塊高原碧玉,這塊碧玉養育了無數生靈。每年夏天,世界唯一一種在高原生長繁殖的鶴類——黑頸鶴都到這裏棲息繁衍。與黑頸鶴在一起的,還有成群的野驢和黃羊。若爾蓋作為中國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成為高寒濕地生態係統最典型的代表。
若爾蓋濕地恩惠的不僅是這一方水土,它還是黃河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由黃河孕育出的燦爛文化中,少不了若爾蓋在其上遊默默滋養的功績。現在這裏已經被評選為世界重要濕地之一,若爾蓋當之無愧——因為它“地球之腎”的重要作用,更因為它無可取代的美麗。
黃河三角洲濕地:最年輕的土地
滄海桑田的變化往往要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歲月,但在黃河三角洲,僅僅在幾個月時間裏就能實現。坐看海陸變遷,這種氣概,隻有在黃河三角洲才有。
黃河三角洲位於山東省北部的黃河入海口處。黃河像一條黃色的巨龍,攜帶著大量泥沙滾滾而來,一路奔騰咆哮,衝入渤海灣內,染黃了大片海麵。黃河水每年把10多億噸的泥沙從內地搬運到它的入海口處,這些泥沙以平均每年兩三公裏的速度把海岸線向前推進,生成世界上最“新鮮”的陸地,也為中國創造出幾十平方公裏的“年輕”土地。
黃河三角洲是以黃河河道為中心的巨大扇形土地,離海越遠的地方形成時間越早。從內陸沿河道往海邊走,便能瀏覽海陸變遷的全部過程:
最先看到的地方大多已經變成綠油油的農田,村落的紅磚瓦房點綴其中,一派寧靜的田園風光。越往前走,土地越年輕,人類活動的痕跡越少。開闊的原野上長滿了蘆葦,秋天到時,金黃色的蘆葦隨風舞動,潔白的蘆花波浪般翻湧。望不到邊的蘆葦蕩裏,有無數的河灣和水塘,這裏是鳥類最理想的棲息地。
黃河三角洲正好處於北亞地區的候鳥遷徙通道上,良好的自然環境讓這裏成為“鳥類的國際機場”。每到候鳥遷徙季節,三角洲的蘆葦蕩變得熱鬧非凡——丹頂鶴在淺水灣裏翩翩起舞;大天鵝在水麵上優雅地梳理羽毛;各種野鴨在蘆葦叢中時隱時現;水岸交接處,嬌小的水鳥奔忙覓食。天空中更是喧鬧——左一隊潔白的鷺鳥,右一列黑色的鸕鶿,有時幾千隻海鷗齊飛,遮天蔽日。每年幾百萬隻候鳥把這裏作為遷徙的“中繼站”,黃河三角洲給它們的長途旅行提供了一個安全而舒適的避風港。
離海更近的地方是淤泥灘塗。幾個月前,這裏還是大海的地盤,如今卻被黃河“攻占”下來,成為陸地的一部分。海水並不甘心退卻,在灘塗上留下一條條、一片片的藍色水灣。海水的鹽度讓大多數植物難以生長,幾種耐鹽堿的蒿草成為新土地的拓荒者。
再往前就到了真正的“水陸交彙的戰場”——黃河碼頭。站在碼頭上,舉目遠望,茫茫的黃水一直延伸到地平線,分不清哪裏是河水、哪裏是海水。碼頭長長的棧橋有好幾百米,一直延伸到水麵很遠的地方。橋下的水湧動著黃色波浪,水中翻滾的泥沙,似乎正表達著擴展疆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