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地質珍奇(2)(2 / 2)

形成巨龍的奇特岩石叫做“鈣華”,它實際上是一種不多見的地質現象,是山和水交融後創造出來的奇觀。黃龍地區有大片石灰岩層,當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表水滲透入地後,水能夠溶解石灰岩中的碳酸鈣物質。地層內的水分通過泉眼、岩石裂隙流出或滲透融入溪流,便形成富含碳酸鈣物質的水流。水流一旦露出地表,水溫和壓力迅速降低,二氧化碳氣體溢出,碳酸鈣隨之結晶析出,就形成了白色的鈣華。由於攙入了土壤等雜質,故而顯現出深淺不同的乳黃色。

黃龍溝裏鈣華無處不在,層層疊疊的銀色彩池壩、金光閃閃的鈣華灘、藏於瀑布下的鈣華洞、汩汩湧水的鈣華泉……就連落入溪流裏的樹條、樹葉也會被鈣華附著,包裹上一層堅硬的外殼,沉於水底,猶如雕塑一般。

黃龍最美的地方是“黃龍之眼”——位於整個鈣華區最高處的五彩池。五彩池是黃龍溝內最大的彩池群,由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彩池構成。由於池堤低矮,汪汪池水漫溢,遠看塊塊彩池宛如片片碧色玉盤,在陽光下,或紅、或紫、或藍、或綠,濃淡相宜,極盡美麗嬌豔。

黃龍有世界最大的鈣華瀑布、世界最大的鈣華灘流、世界最大的高原邊石壩彩池群……鈣質的沉積速度非常慢,地質學家測定,這條黃色的巨龍,是大自然經過了超過3萬年的精心醞釀,才一點一點積累出的奇觀。

野柳:海岸雕塑園

海浪也能成為雕刻家——當它來到野柳的時候。

野柳是台灣島北部的一個窄長海岬,這裏有一片神奇的雕塑園,各種形態奇異的石雕散布在海岸邊。

野柳長1600多米,是一片突出海麵的岩石海岬。

由於波浪侵蝕、岩石風化等作用的影響,野柳形成了豐富的海蝕地貌。這些奇特雕塑的形成過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萬年前,那時台灣島還在海麵以下,從中國大陸地區衝刷下來的泥沙在此沉積,逐漸成為砂岩層。有一種說法是,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使海底抬升,台灣島露出海麵,海水不斷侵蝕岩層,形成今天的景觀。

依照石頭的不同形狀,人們形象地為之命名,如蕈狀岩、薑石、豆腐岩,等等。蕈狀岩是野柳最有特色的岩石。這些石頭高度在1—4米之間,形似蘑菇,下細上粗,一根短粗的石柱上頂著笨重的“腦袋”。蕈狀岩中最有名的是“女王頭”,它下部的石頸很細,而上方石頭的形狀酷似挽著高高發髻的貴婦人,整體看起來極像西方古代貴族婦女的頭像。

蕈狀岩的“頭部”由貝類等古代海洋生物的遺體形成,它們外殼中的鈣質在岩石中聚集成團,膠結成堅硬的結核。在風化作用中,相對柔軟的砂岩被侵蝕掉,曾經包裹在砂岩內的結核逐漸裸露出來,形成形狀奇特的石雕。隨著海浪的侵蝕及地殼的抬升,蕈狀岩的“石頸”會繼續風化,越來越細,直到支撐不住“頭部”的重量而最終倒塌。

不同形狀的結核形成造型各異的石雕。燭台石是野柳另一種著名奇石,它們形如燭台,底部渾圓隆起,上方稍細,頂部略凹,凹處中間有的結合恰好成為“燭火”,惟妙惟肖。還有一些結合緊貼地麵,被擠壓得扭曲變形,又因被海浪衝刷出縱橫交錯的裂紋,外觀酷似老薑,“薑石”因而得名。

野柳海岸還有許多奇特的岩石:有些地方在平展的岩石麵上突然出現一個圓洞,口小內大,裏麵有圓圓的石頭,並灌有海水。這種石洞的成因是:海水偶然把石塊卷入海岸上原有的凹穴,海水湧動,帶動石塊旋轉,研磨石穴邊緣,把石穴越磨越大,逐漸形成了深井狀的石洞。

在這裏還可以見到很多遠古生物的遺跡,美麗的海膽、海星化石,爬行動物等活動痕跡的化石,都極具研究價值。生物的遺跡不但給野柳的奇特岩石增添了美麗而有趣的裝飾,還告訴我們這裏在遠古時代生機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