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蓮
陳敏是河北深澤縣人,出身於一個守舊的封建家庭,但她卻是這個家庭的背叛者。11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便把姐弟三人送到保定讀書。
盧溝橋的炮聲點燃了抗日烽火。正在讀中學的陳敏積極參加了當地婦女救亡工作。1938年,考入抗戰學院。
1939年秋,陳敏由抗戰學院短訓班畢業,被分配到冀中經濟委員會當會計,後與八路軍某部團政委譚文邦同誌相識結婚,從此,她就成了軍隊的一分子。
部隊轉戰華北,陳敏在團政治處任組織幹事,和男同誌過著同樣的行軍作戰生活,無論多麼艱苦,她從不抱怨。
有一次,部隊駐紮雲邱時,譚政委帶著隊伍打仗去了,隻留下陳敏、教育股長和青年幹事等六人看管13名犯人和部隊的行李。半夜,突發敵情,六人中隻有陳敏帶著短槍。這個弱女子便擔起了掩護18人和大堆行李的重任,急行軍一天兩夜之後才脫離了險境,找到了主力部隊。
1940年,部隊由華北轉往邊區,每日行軍七八十裏甚至一百多裏,身懷有孕的陳敏從不掉隊。上級給她一匹馬,她卻拒絕說:“我不騎,前邊有的首長還在走,我怎麼能騎馬呢?”
1941年1月,陳敏去雁北工作,正遇上敵人大“掃蕩”,她跟隨部隊,日夜穿插在寧武敵據點之間。有一次,敵人四麵包圍,從山下直到山崖,敵眾我寡,情勢危急。可是我軍堅守陣地,頂到天黑。敵人無奈,撤了。我軍也開始轉移。漆黑的夜裏飄著鵝毛大雪,塞外的北風刺骨的冷,肚子也餓得直叫。陳敏不知道摔了多少跤。特別是在忻縣過封鎖線時,隊伍從下午二時起一連翻越了兩座大山,行了一百多裏地,直到第二天早上九時,未吃一口飯。當部隊攀爬在陡峭的山崖時,狂風呼嘯,把帽子都吹跑了。許多戰士連餓帶累走不動了,陳敏擔心戰士們掉隊,帶頭側著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移。戰士們感動地說:“團政委的妻子都能走,咱們一定要趕上啊!”年底,由雁北來到邊區的陳敏正遇上邊區軍民大生產,她又積極地投入了這場運動。
1942年3月,組織派陳敏到瓦窯堡鞋廠當指導員。剛到廠時,全廠隻有8000元現金(邊幣)、300斤布頭、200斤爛麻和一點兒小米,二十七八個工人除兩個技工外,都是剛從部隊調來的小鬼和家屬。
這年是陝甘寧邊區最困難的一年,鞋廠更是缺乏經費。有一次,陳敏帶著幹糧步行幾百裏到團供給處領取經費,卻隻領到400元(邊幣),剛剛夠回來的路費。後來上級要鞋廠自己籌措資金、原料,產品除供給公家,還可自由出售。麵對這些困難,陳敏沒有氣餒,她苦心經營,終於使鞋廠做到全部自給,供給邊區上千雙鞋子,年終贏利20萬元(邊幣)。
陳敏關心鞋廠就像關心自己的家。她親自做鞋,計算一雙鞋底需多少布頭、多少麻,一丈布能裁多少鞋麵。在她的指導下,鞋廠的產品又結實又好看,且每雙比市價便宜10元錢,因此,當地機關、部隊、老百姓爭先訂購,鞋廠生意興隆。不久,就新增了一架織布機和一架織毛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