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堅持節約持家,從不肯輕易廢棄一根爛麻、一點兒布條。地上扔下的爛麻頭,她要撿起來,和好麻團在一起撚繩。工人把沿鞋底布剪完了,她再重剪,把剪下的布頭沿鞋鼻子。她常說:“可別小看一分布,一雙鞋節約一分,一百雙鞋就是一尺呢!”
陳敏還經常針對生產情況召開職工大會。對個別落後的同誌和難管理的小鬼采取不同方法教育。她給工人上課,教識字、講技術。關心職工生產,改善工人夥食。鞋廠的工人欽佩地說:“咱指導員真能幹,把廠子安排得井井有條。”
1942年4月1日晚,上級下達了一項新的任務:到6月中旬必須完成1200雙鞋子。兩個多月做1200雙鞋,這任務可不輕啊!從4月2日開始,全廠職工日夜奮戰,星期日也隻休息半天。陳敏和工人們一起糊鞋幫、縫鞋口,走路縫、談話縫,隻要能利用的空隙她都用上了。在她的帶領下,竟然提前半個月完成了任務,受到上級的表揚。
1943年秋,上級顧及她撫養兩個孩子,未再給她分配工作。陳敏卻不甘心退出生產。10月,在全旅婦女生產大會上,王震旅長號召婦女紡線,陳敏高興極了。回到團裏,帶頭買了架紡車,嗡嗡地紡起紗來。她還組織了婦紡小組,不會的她細心教,偷懶的她耐心勸,每天起早貪黑,除了做家務,還要擠出六個小時紡織。
為了減輕政府負擔,陳敏將自己織的布給孩子做衣服。當時她們母子三人全年需奶費3600元、肉240斤、寬麵布5丈、棉花17斤。陳敏節儉持家,積蓄棉花34斤、寬麵布13尺、大米3鬥、鋁鍋一口、雞16隻。她將20斤棉花加入合作社,一年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利息。剩餘14斤棉花紡成13斤紗,向合作社換了寬麵布,穿衣問題迎刃而解。她又把全年紡的60斤特等紗,除13斤換布外,其餘換得9.4萬元。剛孵的一窩小雞,也換了7500元。她還將給孩子補助的奶費節省下2萬元買了20斤棉花紡線。節儉的陳敏,夜裏紡線時把煤油燈撥得很小,木炭火盆舍不得用,找到幾塊舊磚當火盆。
1943年,陳敏光榮地出席了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代表大會,榮獲甲等獎,獎金2萬元。
1944年,為了免除供給,陳敏更是精打細算過日子,減輕公家負擔15.46萬元,全年收支相抵後還餘款13480元、布11尺。
同年,邊區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學陳敏運動”。楊家嶺、邊婦聯、中央民委等機關紛紛請她作報告、講生產。榮譽麵前,陳敏沒有止步,她有計劃地組織延屬分區300多名家屬參加生產,紡線兩萬多斤,做到大人孩子全部自給。
1945年1月14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授予她“特等模範家屬”稱號,並榮獲三五九旅獎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