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李瓊久已譽滿畫壇。後來我出川遊學大江南北方知,老一輩藝術家對李瓊久仍頗懷敬意。由於先生在世時低調無爭、大隱於市,去世二十多年來,又一直被學術界忽視,逐漸邊緣化,隱沒於曆史紅塵。對李瓊久如何評價,終成為一個難解的曆史謎題。
我退休後返鄉,先後在民間發現了大批從未謀麵的李瓊久遺作和相關文獻資料,越來越感到李瓊久的藝術和學術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近三十年來雖然拜於恩師門下,竟對他的人生、藝術了解過於膚淺,因此番發現,對何海霞先生當年所言:“美術界對李瓊久是不公平的。”這句話感同身受。憑著對藝術神聖的敬畏,也為了還原曆史的真實,掀開李瓊久神秘的麵紗,給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正名,不讓他與我們擦肩而過,因此,我認為迫切需要有一部學術專著係統研究、介紹李瓊久,打撈這段行將被湮沒的曆史。於是多方奔走呼籲,遍訪作家寫手一謀事功。奈何無人接招,其間也約請老友——著名藝術評論家林木先生來執筆,但其因公務纏身而婉拒並鼓勵由我執筆。在徐燕平、黃潮等諸多友人的鼓勵支持下,為了卻心中夙願,隻好勉為其難,越俎代庖,挺身而上了。
李瓊久先生是二十世紀一位富於開創性的藝術家。他的傑出才華不僅表現在中國畫——包括山水、人物、花鳥等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著成就,在書法上也另僻蹊徑,獨標新格,書畫雙絕。他從繼承傳統到師法造化,從理論到實踐,從不斷探索進取到創新無限,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體係,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新觀念和學術理論。更難得的是,他高視闊步、獨行天下,開辟出了一條非西方化道路,表明了中國畫可以自強自立,靠自我更新,不斷超越,自立於世界藝術之林;昭示了藝術家崇高的民族氣節,可以垂範當代,啟迪來者。
因他高風亮節,行天地之大道,雖九死而未悔,挺起了藝術神聖的脊梁。
因他自恃天才,不謀私利,傾滿腔熱血奉獻人民……
因為這一切,皆是時代最缺失,也是最值得被發掘、被珍惜和推崇的時代真精神。可以說,由於李瓊久的缺席,對當代美術史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故筆者貿然將這位可敬的藝術家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經四年麵壁寫作,數易其稿,以成此書,於先生離世二十一周年之際,敬獻於恩師在天之靈。
因為大道隱沒,需要拂去曆史塵埃;
因為真理蒙垢,需要擦亮世俗眼光。
郭誌全
2011年8月於嘉州蜀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