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以怨報德,詆毀子胥(1 / 1)

越王勾踐在文種、範蠡的輔佐之下,把越國治理得逐漸強盛起業。由於伯嚭的暗中庇護,吳王逐漸放鬆了對越國的戒備之心。

越國在加強本國實力的同時,還實施了削弱吳國國力的策略。吳王夫差打敗了楚、越,當上了霸主,認為自己所向無敵,十分驕傲,貪圖起享樂來,越王勾踐乘勢順其所好,源源不斷地送去美女,玩好了以弱其君臣之誌。

這時候,吳王夫差要修建一座姑蘇台,供其享樂。越王勾踐聽說之後,連忙派人到會稽山采伐最高最粗的樹木,派文種送去。夫差見到如此粗大的木料,高興萬分,認為大材不可小用,當即命令修改原來的設計,加高加長加寬。吳國還派來能工巧匠,怎樣華美、怎樣費工就怎樣做。這就擴大了工程,延長了工期,吳國的百姓都要前來做工,弄得民怨沸騰,怨聲載道。

伍子胥時刻注意著越國的動向,這些弱吳之策哪能不被他識破呢,於是他立即向吳王提出諫阻:“勾踐是個有宏圖遠略之人,絕非一般庸人可比,他不會不雪會稽之恥。他雖表麵伏首稱臣,實際上步步暗中圖吳。他所納貢品,皆是鷹犬玩物,恣我君臣遊樂,弱我意誌,削我國力,使我放鬆警惕,大王萬不可掉以輕心。”吳王對伍子胥的進諫毫不介意,他說:“越國人口已傷亡大半,越國物資已多為我所有,越王已向我稱臣,哪有臣伐君之理?”伍子胥看夫差如此固執,很為吳國擔憂,就用曆史上的故事啟發他:“從前夏桀囚商湯而不殺,商紂拘文王而不誅,後來夏桀被商湯放逐,殷商被周朝滅亡。當年大王同意與越國媾和而不滅之,已經犯了一次錯誤;後來囚禁勾踐而不殺,反而放其回國,是又犯了一次錯誤。現在越國整修軍備而不驚,時時弱吳而不疑,恐怕夏殷之患將及於吳。”

夫差一聽,似覺有理,心有所悟,正要詢問伍子胥取何對策,伯嚭在一旁早就準備好了惑王的應答之詞:“越國送木材出工匠正是臣服的表現,於吳有利無損。所貢珍奇玩好,所獻越國美女,使大王開心取樂,並不能助長越國強盛。倒是伍相國把大王比作夏桀、商紂,即使不是惡意中傷,是否也太過分了一點呢?”夫差一向喜歡奉承,所以伯嚭才逐漸得寵,對於伯嚭的話是言聽計從。伍子胥為了吳國的利益,犯顏直諫,卻得不到吳王的采納,甚是不平,對伯嚭的得勢更加憂慮。

伯嚭寧肯禍國誤君,也要抬高自己的地位,不使個人利益受損。他想:若是吳王製裁越國,那他就斷絕了從越國得到美女和財物的路子;若是吳王采納伍子胥的意見,那就顯不出自己的高明,不利於鞏固自己的權勢。這種勢利小人為了發展自己,對有恩於己的人也不放過詆毀、中傷、挑撥離間的機會。伯嚭在逃難之時,伍子胥收留了他並舉薦了他,他兵敗受法之時,伍子胥勸吳王赦免了他。對於患難相助、救過性命的大恩人,他不知感激,反而在吳王麵前,搬弄是非。好在吳王念子胥輔國功大,未加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