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從自身的災難中已深深懂得:猛禽的出擊,一定掩蔽著它的形體。越國的富強一定要不露聲色,以免引起吳國的疑懼。對於吳國要顯得百般馴服,縱其高傲。吳國一趾高氣揚,目中無人,就會輕易地發動戰爭,使國力大為削弱。這時越國就可以利用它的弱點戰而勝之了。於是越國實行交結齊國,親睦楚國,聯絡晉國,尊崇吳國的外交策略。吳國以為威名蓋世,多次伐齊攻晉,充滿了驕矜之氣,實際上德行少而武功多,已經四麵樹敵。
大夫文種向越王建議道:“我觀察吳王行事已經很驕橫自滿了,讓我們向他借糧食來試探一下,一是可知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二是可使吳國糧食庫存減少,削減實力,然後再施用巧計,讓他們大鬧糧荒。”於是勾踐就派文種前往吳國請求借貸。
文種帶著豐厚的禮品先去拜見伯嚭求他鼎力相助,然後才去拜見吳王,提出借糧:“我們越國近年收成不好,發生了糧荒,百姓正衣饑餓之中中。請大王借給1萬石糧食,明年如數歸還於吳。”夫差認為越國已是吳國的臣屬之國,越國有困難,吳國應該給予幫助。就想答應借貸之事。
伍子胥在朝廷上諫阻吳王不要把糧食借給越國,他據理力爭,說道:“我早就派人做過實地調查,越國並沒有發生糧荒,亦無歉收之事,倒是糧倉裏堆滿了糧食,由於越王獎勵耕種,百姓也富庶起來。謊稱貸糧,實行的是釜底抽薪之計,想弄空吳國糧倉,以利他攻占吳國。借糧於越,是資敵助敵,自取滅亡。”伯嚭聽了這番話,連忙反駁:“借糧濟難,實屬有德之舉。幫助臣屬之國度過災荒之年,越國百姓將永會感恩戴德。此善行之事怎能拒絕?伍子胥阻止借糧,是想使大王留下刻薄之名,讓天下人都知道您不行仁義之事,何能取得天下之民心,霸主地位豈能久長?”
夫差聽了伯嚭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把糧食借給了越國。伍子胥見勸止無效,就長歎一聲說:“大王不聽我的忠告,再過3年吳國恐怕要滅亡了。”
文種把借到手的1萬石糧食,運回越國,勾踐讓文種全分給窮苦百姓,全國的人民都十分感激。第二年,從全國挑選了可以做種子的上好糧食1萬石,文種去送還吳國。夫差一見按時還來糧食,認為勾踐堅守信用,十分高興。再一看歸還的糧食,籽粒飽滿,顆粒成實,就讓伯嚭分給百姓做種子,想獲得更大的收獲。然而,播下的種子竟全都沒有發芽出苗。這一年吳國歉收,發生了嚴重的饑荒,鬧得全國一片怨聲。夫差隻認為越國的種子不適於吳國的水土,也未加深究。他哪裏知道,越國還給的1萬石糧食,竟於事先全都被蒸熟了。這就是文種設下的計策。一年歉收,三年難補,從此吳國的糧倉空虛,百姓也愈加貧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