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夫差為了穩當霸主,又聯合魯國討伐齊國。勾踐派去使臣祝賀,並願意助吳三千兵卒,為的是通過戰爭削弱吳國。伍子胥反對伐齊,而主張滅越。他向吳王諫諍道:“我聽說,勾踐進餐隻用兩種菜肴,和百姓同甘共苦,這家夥不死,肯定會使越國強大,成為吳國的對頭。麵對越國這樣的心腹之患應先討伐它,暫時放下齊國。對吳國來說,齊國隻是疥癬小疾罷了。”吳王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發兵攻齊,在艾陵擊敗齊軍,回國之後就責備伍子胥以後不要亂加幹涉,伍子胥則忠貞抗言:“您用不著高興,即使攻破齊國,得到的也是一塊石阪之田,連莊稼也不能種植。而越國位居吳國之南,利害相關,吳不滅越,則越必滅吳。”
伯嚭得悉這番話,便到吳王麵前毀謗伍子胥:“伍員這人貌似忠心而實質上是殘刻之人,他連父親兄長都不憐惜,父召不往,坐觀父斃,怎麼能顧惜大王呢?大王上次要攻打齊國,伍員堅決反對。後來取得了勝利,他反而因此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嚴加防範,他肯定會密謀動亂。”夫差雖然沒有完全相信伯嚭的話,但是伍子胥頻繁的反對和強顏進諫,也使他感到厭煩、不滿。他要擺脫伍子胥的糾纏,使身邊能夠清靜一些。
這時,伯嚭給夫差出謀劃策,讓夫差派遣伍子胥出使齊國。伯嚭暗中打的算盤是兩國交惡,發生爭戰,使者常會被殺。於是他替吳王寫了一封信,叫伍子胥送往齊國。信中全是侮謾之語,責備之詞,列舉齊國欺魯慢吳之罪。目的是激怒齊侯,借他人之手,誅殺自己的對頭。
伍子胥已料到吳國必被越國所滅亡,因為看到夫差聽信讒言,寵幸好佞,又自恃國強,飛揚跋扈,忠良之士遭受排擠,陰謀邪惡之人聚攏左右。所以趁出使齊國之機,將兒子伍封帶到齊國。托付給自己的朋友齊國大夫鮑氏。齊侯知道伍子胥不主張伐齊,伍子胥在齊國也不以強國的使臣自居,而且提議齊國想法與吳修好,以免交戰。所以齊侯對伍子胥以禮相待,送他歸吳,讓他加意防備奸詐之徒伯嚭的攻訐。
伯嚭看到伍子胥平安歸來,他的借刀殺人之計沒有得逞,相國的位置撈不到手,就在夫差麵前進行公開的陷害:“大王您可要小心,莫中了伍員的暗算,據我看其罪有三:出使齊國,寄子於齊,必是外結諸侯,圖謀不軌,此其一;伍員自以為是先王的謀臣,以功臣自居,常恃功犯上,此其二;大王伐齊得勝,伍員恥其計謀不用,必怨恨大王,此其三。三者有其一,則罪不容赦。望大王深思熟慮。”夫差聽說伍子胥把兒子寄托齊國,頓時大怒:“伍員果真是欺弄我!”於是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屬鏤”之劍,命他自殺。
伍子胥手擎寶劍,哈哈大笑,麵向吳宮高聲說道:“夫差呀,夫差!我幫你父親成為霸主,又把你立為國君,你當初要把吳國分一半給我,我都堅拒不受。現在你反而聽信奸讒命我死。可歎呀,可歎,一個孤忠之人當然是不能單獨存身的。”伍子胥灑下一片哀傷之淚,他痛惜吳國將要覆滅,也惱恨夫差一意孤行殘害忠良,他對吳王派來的使者說道:“我死之後,一定要把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東門,讓我看著越兵就從這裏攻進城來。”
伍子胥自刎身亡之後,夫差把吳國大政交給了伯嚭。伯嚭這個宵小之徒,從一個喪家犬到爬上太宰的高位,靠的忘恩負義,造謠中傷。當然也怨伍子胥當初沒有認清這個包藏禍心的奸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