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禍國殃民,身敗名裂(1 / 1)

公元前482年春天,吳王夫差又率兵打敗了齊國。把大軍開到衛國的黃池(河南封丘縣的西南),和諸侯會盟,自立為盟主。

越王勾踐看到吳國的精銳部隊全跟隨吳王遠征,隻有太子友帶領少量老弱兵卒留守國內,就詢問範蠡說:“伍子胥已死多年,吳王身邊盡是阿諛奉承之人,現在該是報仇的時機了吧?”範蠡說:“機會終於成熟了。”勾踐於是動員了訓練有素的兵士4萬人,近衛親兵6000人,熟悉機動戰術的兵士2000人,各級官佐1000人,猛攻吳國,直抵姑蘇城下。太子友派人飛速向夫差告急。伯嚭竟一刀將報信人殺死,說是吳王正與諸侯訂立盟約,怕天下人知道吳國戰敗動搖軍心,以此封鎖消息。

吳王夫差在黃池會盟結束,帶兵回國,吳國的太子友已被殺死,國家的糧食物資均已被越軍運回國內。士卒知國被襲,皆無鬥誌。夫差想與越軍一戰,但遠途跋涉之軍,已無力再戰,隻好求和安身。他對伯嚭說:“當年你力主媾和,我們才有如此下場,今日你要像越國的文種一樣,親自前往越國求和。我已準備下了珍寶作為禮物。”

伯嚭奉重禮到了越軍營帳,麵見勾踐,請求赦免夫差當年困會稽之罪。越王和範蠡經過研究,考慮到越國還不具備滅亡吳國的力量,便答應了夫差求和的要求,雙方達成了和議。此後吳國的軍事力量逐步衰弱了。

公元前475年,越國經過養精蓄銳,兵力已十分強大,於是再度進攻吳國。吳國的軍民疲勞衰敗,堅車銳卒都已在對齊、晉的戰役中犧牲了。於是越軍大破吳國。由於都城經過多年修建,一時難於攻下,勾踐就留軍吳境,加以圍困。

公元前473年,吳軍士卒軍心渙散,越軍看到時機已來,就猛烈進擊,攻入吳都,把吳王逼上姑蘇之山。伯嚭看到吳國大勢已去,先領頭投降了。吳王派公子孫雒裸衣匍伏前行,向越王乞和:“兵敗的臣屬夫差鬥膽向大王吐露衷腸,往年曾經在會稽山得罪大王。如今大王興兵討伐我的罪過,希望依照當年會稽山的舊例那樣赦免我這敗兵之臣吧。”勾踐想起當年,於心不忍,想允許求和。範蠡說:“當年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不取;如今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意嗎”大王忍辱負重22年,就輕易地這麼放手嗎?上天賜給而不拿,就要自食惡果。你難道忘了會稽山的災難了嗎?決不能接受吳國求和。”議和不成,吳王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說:“我還有什麼臉去見伍子胥呢?”於是自刎而死。

吳國的將士或死或逃,餘下的也都投降了。伯嚭在這班官員中顯得最為輕鬆得意,他以為勾踐定能念及昔日庇護關照之恩,等著加官進爵接受封賞。勾踐見伯嚭正眼巴巴地盯著自己,心想這個貪錢財、戀女色的小人,以怨報德,賣主求榮的家夥,我絕不能留在身邊,就對他說:“你是吳國太宰,我不敢收你做臣下,你還是追隨你的君王去吧。”伯嚭又羞又慚,退出堂外,勾踐立即命令身邊衛士殺死了他,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我國春秋末期,在吳、越爭霸的反複較量中,出現了許多至今仍廣為流傳的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的精神,誌行知恥、勵精圖治的行為,仍給人以教育。文種、範蠡忠誠愛國、忍辱負重的品質,精明幹練、共謀國政的作風,仍給人以啟迪。而太宰伯嚭貪財納賄、出賣國家的惡行,以怨報德、讒害恩人的醜事,仍受到人們無情的鞭撻和辛辣的嘲諷。今天,伯嚭已成了慣耍陰謀、嫉賢妒能的代名詞。

伯嚭,這個奴隸主貴族的後代,慣會玩弄陰謀,兩麵三刀。當他不得勢之時,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搖尾乞助,溫順恭謹。一旦得誌便猖狂,憑借手中的權力,貪財受賄,出賣國家的利益;利用花言巧語,誘惑君王,借以謀私。當別人建立功勞之時,他眼熱,他嫉妒,不論這人對他有多大的恩德,他都加以陷害,是一個十足的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勢利小人。他的大恩人伍子胥,由於他屢進讒言,終遭吳王殺害;吳王夫差,由於聽信他的鬼話,最後兵敗自殺;一度稱霸諸侯的吳國也被越國所滅,而他自己也死在勾踐手中。

縱觀伯嚭的一生,從害人始,以害己告終。一切耍陰謀詭計的人,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曆史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