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士良,生於781年,卒於843年,唐宦官,字匡美,循州興寧(今廣東興寧)人。曆任內外五坊使、左神策軍中尉等職。他橫暴貪殘,濫殺無辜,唐文宗亦受其控製。他把持朝政20多年,前後殺二王、一妃、四宰相。
仇士良在順宗時侍奉東宮。憲宗即位,遷內給事,後長時間為內外五坊使,常在畿內諸縣以供奉為名,行勒索之實,“所至邀吏供餉,暴甚寇盜。”
唐朝自德宗以來,屢屢發生宦官弑君廢立之事。寶曆二年(826年),敬宗被害。宦官王守澄立江王為帝,是為文宗。文宗雖為宦官所立,但對宦官的專橫卻十分忌恨,時刻都想排除權傾天下的宦官王守澄。然而,朝內朋黨爭權,兩個宰相李德裕和李宗閣,各領一派,互相排擠,顯然無助於文宗排除宦官而樹立皇權。所以,文宗急於尋找足可信賴亦可助他擺脫宦官控製的人。
不久,有兩個人物引起了文宗的注意。一個是鄭注,另一個是李訓。鄭注善醫術,深得王守澄寵信,遷為右神策判官,後又拜為太仆卿兼禦史大夫。李訓是被流放在外遇赦而歸的,與鄭注一樣同屬陰險狡詐之徒。李訓通過賄賂鄭注,也拜在了王守澄門下,文宗授其國子監《周易》博士、韓林侍講學士。李訓、鄭注有王守澄為後台,又日侍於文宗左右,幹政竊權的野心便日益膨脹。他們先聯絡李宗閣驅逐了李德裕,爾後又貶逐了李宗閣。一時間,李訓、鄭注成了朝中舉足輕重之人。文宗考慮到,李訓、鄭注乃王守澄所薦,不會引起宦官的懷疑,便決心依靠這二人清除宦黨。
然而,宦官以王守澄、陳弘誌為首,盤根錯節,勢力強大,如若處理不慎定會反遭其害。文宗與李訓經過謀劃,決定利用仇士良與王守澄一向不和為突破口,借宦官之力打擊宦官之勢,以毒攻毒,鏟除宦官。仇士良一向受到王守澄的壓製,自然對其頗為不滿,加之他也想成為控製皇帝之人,所以,他急於除去王守澄,以取而代之。
仇士良與李訓、鄭注合謀,以謀殺陷害之罪,先杖殺了陳弘誌。爾後,又將王守澄拜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此及明升暗降,實奪其權之策。王守澄失去了禁軍兵權,也就隻好坐以待斃了。不久,便被毒死。於是,仇士良取而代之,掌握了禁軍兵權,形成了一個新的以他為首的宦官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