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率軍禦敵,秘密求和(1 / 1)

南宋自高宗趙構開國以來,代代向金國納幣稱臣,備受侵擾與欺淩,雖屢有報仇雪恥之念,但終因力量薄弱而隻得忍氣吞聲。到寧宗之世,西北的蒙古族興起,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以後,即向金朝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給金帶來嚴重威脅。金宣宗二年(公元1214年),被迫南遷汴京,以避其鋒。為了解決軍事上和財政上的困難,金朝決定“南窺江漢”,企圖彌補蒙古人給金造成的損失,從南宋方麵取得一些補償。金人甚而輕蔑揚言:南兵怯弱,不堪一擊,隻須勁旅三千,就可縱橫江南。金國這一行動,引起了南宋君臣的極大恐慌。正在手足無措之時,蒙古派使者來南宋計議夾攻金朝,並許諾事成之後,將河南歸還宋朝。南宋福臣喜不自勝,認為是樁便宜的交易,又可遂久蓄的複仇心願,就輕率地答應了,極少考慮到北宋與金“海上之盟”(1320年北宋與金訂立的盟約)、1127年金卻背盟攻入汴京滅掉北宋的前車之鑒。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孟珙出兵北上,與蒙古軍同圍金哀宗於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同年正月,城破金亡。這時,蒙古提出以陳州、蔡州為界。西北的土地盡歸蒙古管轄的無理要求,怯懦的南宋懾於蒙古的強大,隻得默認了。但等到蒙古退兵後,又懊悔自己的失誤。在沒有正確分析具體形勢的情況下,南宋貿然決定出兵占據山和函穀關,收複三京(開封、洛陽、歸德)。宋軍出師後,雖然輕易地占領了開封和洛陽,但由於孤軍深入,在離洛東30裏地休息時,遭到了蒙古伏兵的迎頭痛擊,使這支先遣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隻剩少數殘卒遁歸。開封等地的守兵,也因糧草不濟和蒙軍決黃河水以灌開封而南撤。南宋的複興大計最後以慘敗告終。蒙古本就對江南膏腴之地垂涎已久,乘此以南宋“背盟”為借口,大興“問罪之師”,縱兵攻入江淮、漢水之間。自此,兵端大起。

寶六年(公元1258年)初,蒙古大軍分三路南下侵掠。蒙哥汗親率主力軍侵入四川;皇弟忽必烈攻打鄂州;侵入雲南的兀良哈台北上奪取潭州,然後三軍會合,東向圍攻臨安。蒙軍來勢洶洶,南宋朝野上下莫不震動。在這緊要關頭,理宗急忙拜賈似道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命他出兵漢陽,聲援鄂州。怎奈賈似道本是文人出身,既不懂軍事謀略,又缺乏實踐經驗和膽識,因而在戰場上絲毫無用武之能。部將高達每見他督戰,就嘲弄地說:“書生有何能耐!”拒絕執行他不合實際的指令。士兵們遇事也不向他請示。賈似道對此十分惱火,但也無可奈何。鄂州的局勢一天天凶險,城池一度被攻破。幸而守將高達能征善戰,與曹世雄、向士壁等人竭力拒守,多次擊退了蒙軍的強攻。

賈似道此刻早已被戰爭的殘酷嚇破了膽,為了早日結束戰爭,返回安逸的臨安,他竟背著朝廷和諸將,秘密派遣心腹宋京到蒙古營中求和。忽必烈見鄂州指日可下,哪裏肯罷手,斷然拒絕,賈似道的投降陰謀落了空。恰巧這時,傳來了蒙哥汗在合州(今重慶合川)釣魚城身中飛矢而死的消息。在前線督師的主帥忽必烈聽說國中大臣阿藍答兒等人企圖謀立阿裏不哥為可汗,頓時慌了手腳,急欲班師回朝爭奪汗位。賈似道獲悉後,趕緊又遣宋京再次議和,表示願意納幣稱臣,劃長江為界,每年供奉銀20萬兩,絹20萬匹,對於這送上門的好處,忽必烈當然求之不得,立即應允。事情議定後,忽必烈命張傑、閻旺率少數軍隊留守,以等待兀良哈台的隊伍。自己則領著大隊人馬,匆匆拔寨北歸。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春,兀良哈台在潭州失利,遂奉忽必烈之令,引兵入湖北與張、閻二人會合,準備撤退到黃州新生磯作浮橋渡河北還。這樣的形勢,實為南宋提供了大舉反攻的極好條件。但賈似道坐失良機,隻采取了一個小小的軍事行動。他按照劉整的計策,命夏貴率領舟師攻斷浮橋,進兵白鹿磯(今湖北鄂城市西),殺傷殿後敵軍170人。這場勝利,在整個戰局中比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而賈似道卻借此大做文章,上書表功:“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宗社危而複安,實萬世無疆之休。”見《續資治通監鑒》卷176.至於他私自簽訂和約一事卻隻字不提。宋理宗受到蒙蔽,以為賈似道立下了不世之功,特下詔褒美,加封他為少傅、右丞相。賈似道還朝時,理宗又命文武百官到郊外恭候凱旋,並在朝中舉行盛大的典禮為他接風洗塵。賈似道對自己的“功績”也甚是得意,便指使他的門客廖瑩中等人編撰《福華編》,來頌揚他在鄂州一役中的出色表現。

是時,忽必烈已在開平(今多倫)繼承了汗位。由於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平息內部矛盾,一時無力再向南宋用兵。於是忽必烈派翰林侍讀學士郝經為使者前往南宋表示修好息戰,同進催督賈似道以前應允的歲幣銀捐。賈似道清楚,一旦郝經進入國門,他的彌天大謊就會被揭穿,到時候,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為了掩蓋投降的罪行,他密令淮東製置使李庭芝將郝經扣押在真州(今東蘇儀征),采取掩耳盜鈴之術,繼續蒙蔽朝廷。殊不知他今日之舉,竟成忽必烈後來再次大舉南侵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