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的標題下麵什麼也沒寫,而其他的標題下麵寫得比較多,那一頁寫不完,就另找地方續寫。說明問題表合理地表達出牛頓不斷探索的精神。
牛頓這種探索的產物之一就是對永恒運動發生了興趣。機械哲學所描繪的世界處於不斷的流動之中。牛頓想到了各種設備如成形的風車與水車,以此來開發不可見物質的流動。
例如,他認為重力就是由一種不可捉摸的不可見物質下降而引起的,它作用於所有物體,使它們下落。“凡重力射線可通過反射或折射而製止的,就可通過這兩種方法之一得到永恒運動。”他還畫出了能使不可見物質流旋轉設備的草圖,在“磁學”的標題下,他也畫出了模擬設備。
牛頓的推論,從整體上反映出了他的功績,這也預示了他在科學生涯當中,將專注的課題以及他著手研討的這些課題的方法。他所列出的一組標題而且表達了它們的內容,這是牛頓的實驗探詢法的基礎。
在“天上的物質與天體”這一標題下,牛頓增加了幾個問題。他指出:“依據笛卡兒的理論,日食、月食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堅實的物體和天上的流體物質都可以在旋渦中傳遞壓力。在這些段落中,每一條意見都表示一個實驗,一個對一種臨界現象的觀察。如果這種理論成立的話,那麼這種現象就會出現的。”
在波義耳的著作當中,牛頓發現了試驗這種理論的一個建議:將潮汐與氣壓計的讀數聯係在一起,就會得出同樣的壓力。
牛頓對光和視覺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做這方麵的實驗時,不需要任何設備,隻需兩隻眼睛。當他全神投入進去時,從來不考慮任何後果。
在做一個幻覺實驗時,他用一隻眼睛長時間看太陽,直到眼睛看到的所有白色物體變成紅色,黑色物體成了藍色為止。“我眼中的精靈好像五彩斑讕的陽光迷住了”,物體慢慢恢複正常時,他就閉上眼睛,“增強自己看到太陽的幻覺”。
這時,他眼前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斑點,且顏色不一,他再次睜開眼後,白色的物體又變成紅色,黑色的物體又變成藍色,這就好像他一直在看著太陽,沒有離開過似的。他得出結論:他的幻覺能像太陽一樣充分激勵其光感神經。
牛頓這樣做實驗,差不多要把他雙眼都給毀了,他隻好停下來,接連下來的幾天都待在黑暗環境中,這才使色彩的幻覺消失。從那以後,牛頓不再把精力放在太陽上了,但是從來沒有讓自己的眼睛停下來。
過了一年後,他在研究顏色的理論時,拿出了一把錐子,並放在眼睛與下眼眶之間,慢慢壓近眼睛的底部,以此來改變視網膜的曲率,邊壓邊觀察出現的各種色圈。為了抓住機會去發現未知的東西,牛頓是從來不考慮後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