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世代簪纓 末代帝師 陳寶琛(2)(3 / 3)

孩子們知道父親的脾氣,也不敢上前勸阻。還是妻子最後勸了勸他:“朝廷也是沒有辦法呀,好好的誰願意割地賠款啊,你再生氣也不頂用,這氣壞了身子可是你自己遭罪呀。”陳寶琛餘怒未消:“把土地割讓給日本,就是死也不能答應!李鴻章,你是大清的罪人呀!你這個賣國賊!”就這樣,陳寶琛每天在家裏又是罵又是歎息。後來,壞消息不斷傳來,什麼德國租借膠州灣,俄國強占旅順、大連,法國強占雲南邊地,義和團運動等等,他聽到這些消息,驚愕了,這還像個國家嘛。從那以後,他反而不再罵了。每當看到紅日西墜,他就歎息大清王朝氣數已盡。自己既然不能挽救時局,就幹脆在家裏吟詩作賦,不問世事。後來又修建了“還讀樓”、“滄趣樓”,或閉門讀書,或交友唱和。

還書樓意思是還我讀書,他把禦賜以外的書收入此樓。陳寶琛酷愛讀書,收集了大量的珍本、善本,數量遠遠超過賜書樓。當他心情煩悶的時候,總是到這裏散心。國家大事、功名利祿已經不能成為他心靈的寄托,他隻好到書中安撫自己頹喪的靈魂。不久以後,他又修建了“滄趣樓”。“滄趣”,取意於《莊子·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意思是說:時局好了,我可以大顯身手;時局動蕩,我就應該退隱。此時,讀孔孟之書,走科舉之路的陳寶琛也萌生了退隱之心。在家閑居的日子裏,他每天以寫字、讀書、賦詩打發時光。當然,作為當地名流,時常有人來拜訪,如:林紓、嚴複等人,也因此結交了不少朋友。

他們經常在一起,吟詩作賦。陳寶琛的《滄趣樓文集》中的作品,主要寫於這一時期。

1895年,陳寶琛去上海辦事。他知道好友張佩綸在上海閑居,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他。經曆了世事的滄桑,兩位好朋友見麵之後感慨萬千,想起當初在朝中彈劾大臣、抨擊朝政,意氣風發,是何等的氣概,如今,兩位的頭發已是花白,撫今追昔,怎能不生感慨。陳寶琛當場賦詩一首:“相看短發未全斑,十五年來一瞬間。可似東坡遇莘老,安排浮白對青山。”抒發了人生易老、盛年不在的感慨,也寄寓了政治上失意的情懷。吟罷之後,相視垂淚。回家以後,更是不問政事,隻是埋頭整理書稿,借此忘記心中的煩惱。

1898年,正當他沉湎於這種情緒的時候,京城傳來了一個消息讓他精神為之一振,光緒皇帝實行新政了。

他聽到以後興奮地說:“大清國有希望了,我又有用武之地了。”他把這一消息告訴給家人,告訴給朋友。朋友們來了以後,也不再談論詩詞歌賦了,主要談論新政和他們自己的打算。他們談論最多的還是文化教育。新政中對文教方麵的改革讓他們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新政規定:改革科舉製度,廢除八股考試,改試策論;設立學校,開辦京師大學堂等等。這時候,福建各地紛紛籌劃興建中小學堂。可當時具有新思想的教育人才、老師特別缺乏,閩浙總督久聞陳寶琛的大名,就親自到家裏拜訪,商議興辦新式學堂的各種事情。他想把東文學堂擴充為閩浙師範學堂,全力培養師資力量,以適應今後教育事業的發展。總督提出要讓他出任學堂監督,陳寶琛慨然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