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幾組概念(3 / 3)

西方服裝更注重立體的造型方式在塑造人體美方麵所起的作用。在現代的西方,服裝設計被看做“在麵料上的建築”。回顧西方服裝的發展,在不同的時期塑造出那個時代最時尚的“型”是它前行的無盡動力,這是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思路,也因此形成了兩種風格。而塑型的手段主要是省道、緊身胸衣、裙撐和填充物四種。

在西方的服裝史上,哥特時期出現了一個劃時代的重要現象,那就是服裝的立體造型。受建築風格的影響,13世紀歐洲服裝開始有了立體的裁剪方式,其關鍵就是對於省道的運用。這種與平麵裁剪完全不同的裁剪方式將服裝上胸腰之間的多餘部分剪掉、縫合,從腰身以下到裙擺處加人許多三角形的布,塑造像花朵一樣打開的下擺。運用省道的服裝具有上尖下寬的造型特點,像一個三角形,這和哥特時期的建築具有一脈相承的風格特征。從此以後,它和東方的平麵裁剪方式分道揚鑣,也為後世異常豐富的服裝款式打下了基礎。

除了立體的裁剪方式,緊身胸衣也是塑造立體式服裝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是為了塑造女性“完美”的胸腰臀比例而出現的。緊身胸衣的腰部相當於一個腰封,它收緊腰部,一方麵使纖細的腰部與豐滿的胸部形成對比,另一方麵也起到托起胸部的作用,從而塑造出S形曲線。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為了獲得當時人們認為最美的比例和最佳的穿著效果,女人們將胸部盡可能地托起,將腰部盡可能地收緊。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風流世紀》一書中,引用了一段《美的侍者》中的話來說明緊身胸衣存在的意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為了不讓女人采取其他任何姿勢,高跟鞋還得到了一個幫手,那就是胸褡即後來的緊身褡。女性人體就靠它來定型。女性人體的上部包裝在鯨魚骨架裏。鯨魚骨架無情地把雙肩和胳膊往後扳,從而使胸脯往前挺,於是胸部得以呈現人們愛看的狀態。”胸衣過緊使得胸部的血液流動受到阻礙,女人們常常被勒得透不過氣來,時時有暈倒的危險,不得不拚命地扇扇子調節空氣流動或者嗅嗅鹽來促進呼吸。

緊身胸衣最初隻和上層社會密切相關——歐洲王室的女性們喜歡用緊身胸衣束身,並認為13英寸(約33厘米)的腰圍是上流社會婦女優雅身姿的標準。於是緊身胸衣在漫長的幾百年間為歐洲的女裝造型定下了基調。16世紀以來,貴族婦女讓她們的孩子從小束緊身胸衣,我們今天在許多畫作中都能看到這樣的情形。漸漸地,社會各階層的女性都開始用緊身胸衣來塑造自己的身體曲線,這不僅禁錮了女性的身體還阻礙了她們的活動與生活,更阻礙了女性從事工作和勞動。

緊身胸衣在12世紀出現,四個世紀後,它變得更長而塑型性也加強了。16世紀至18世紀這300年間,緊身胸衣的款式、長短不斷有變化。到了19世紀末,它的普及程度到了讓人驚歎的地步,在美國知名百貨公司的郵購目錄裏,僅緊身胸衣的種類就有二十多種,其中暢銷的一款通過郵寄方式賣出的數量以百萬計。幾個世紀以來,緊身胸衣的材質有許多種:有全部金屬的、鯨須內襯的、硬布的、絲質的,也有緞子的。勞動階層女子和貴族女性的緊身胸衣的主要區別在於質地和尺寸,前者的質地主要為棉布或麻布,尺寸略大;後者的質地除了棉、麻等布料外還有絲綢和鯨魚骨。有為不同的場合設計製作的不同的緊身胸衣:有日常穿的普通緊身胸衣,有外出旅遊時穿的輕便型緊身胸衣,有專門配合輕薄的晚禮服而設計的絲質緊身胸衣,甚至有睡覺時穿的緊身胸衣(這是為24小時保持體形而設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利用裙撐是為了突出女性的裙部而誇大其外形。婦女們在襯裙之外穿上像鳥籠、輪胎圈或圓台似的裙撐,然後再在裙撐外套上一條或幾條裙子,塑造一個非常膨大的下半身。這與用緊身胸衣束緊的纖細腰部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審美到達極致的時候,裙子的橫寬竟然能達到四米,這就意味著,馬車需要改裝,門廊需要加寬,很多如劇院這樣的公共場所已經無法為那些穿著裙撐的貴婦提供服務了。19世紀的一幅漫畫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為了躲避突然歸家的丈夫,妻子將慌亂的情人藏在了她那碩大的裙子中。畫家以此來諷刺這種使女性不利於行的穿著。無論是緊身胸衣還是撐架裙,都在塑造身體曲線的同時形成對身體的禁錮。

在衣服上增加填充物的做法,也是為了得到理想的人體比例。肩頭、前胸、大腿和袖子是經常使用填充物的部位,出現了著名的三種袖型一泡泡袖(pulf sleeve)、羊腿袖(gigot sleeve)和糖葫蘆袖(virago sle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