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裝的差異很大,其中方方麵麵的不同很難道盡,下麵從造型和結構差異、剪裁和縫製差異、外觀差異幾個方麵進行簡單的分析。
1.造型和結構差異
從整體來講,中西服裝的造型差異主要體現在平麵和立體維度的不同。這在上一節已經有了詳細的分析,這裏不再贅言。造型的差異決定了其結構的差異。
了解中西服裝結構上的不同,先看看二者在衣片上的差異:西方服裝因為要塑造立體的型,所以衣片一般較多,一件上衣有前片、後片、側片等等,其中前開的衣服前片是由左右兩片組成,後中破縫的衣服也分為左右兩片,這四片隻是基本衣片。如果前麵有公主線,後麵有刀背縫,就要八片了,再加上領子片、袖子片等等,要十幾個衣片才能做成一件衣服。如果是結構線多的合體的禮服,則衣片更多。再如袖子,西方在幾百年之前就將衣身與袖子分離,將袖子作為一個個體進行製作,有了泡泡袖、羊腿袖等立體感十足的袖子。而中國傳統服裝的袖子和衣身是連裁連製的,袖子是衣片的一部分。
西方的服裝為什麼有這麼多衣片?原因在於他們突出人體的設計理念——要讓衣服盡可能貼合凹凸有致的、曲線複雜的人體。衣片多,做出來的衣服也就更加立體並貼合身體。具有厚重的麵料和完整的裏料襯料的男西服,甚至可以不借助任何支撐物直立在地上。
與西方以較多的衣片來分裁分製不同,中國傳統上一般以較少的衣片製作服裝,衣服的整體結構較為簡單。如清朝宮廷貴婦的氅衣,花團錦簇,美麗非常,但它的結構並不複雜,讓我們產生複雜的錯覺的,是它紋繡華麗的麵料以及一層層的緄邊裝飾。再如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地區的苗族盛裝,就是以前後四個“?”或“「”形的衣片組成,這其中也包括了袖子的構成。我們看起來會覺得其非常複雜,這是因為它的裝飾手段非常繁複。如果將這兩種傳統的服裝放在桌麵上,都是可以平貼在桌麵上的。
2.剪裁和縫製差異
在剪裁環節上,中國傳統服裝采用的是建立在量體基礎上的平麵裁剪方式,主要是在布料上直接進行裁剪。在西方,整體的衣服被分解成一個一個衣片,20世紀以後,“樣板”概念的產生使分解的衣片被用硬紙殼做成的裁片固定下來,作為裁剪時的模板。除了平麵的裁剪方式以外,立體裁剪法也是西式服裝裁剪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縫製環節上,一直到19世紀中期以前,中西在服裝工藝上都是以手工縫製為主。但發生在18世紀的產業革命對服裝的影響也極其深遠,縫紉機作為一種便捷的機器使得快速縫紉成為可能。到了19世紀,家用小型縫紉機成為較為普遍的縫紉工具,這個改變是一個質的飛躍。自此,中西在服裝工藝上分道揚鑣,中國仍以手工縫製為主,西方則主要用縫紉機縫製。
3.外觀差異
中國的傳統服裝在結構上變化不多,人們更注重的是如何在“麵”上拓展,在平麵上體現更多的思想與文化,體現他們對衣服的設計思想。於是染、織、繡、綴、嵌、鑲、繩等手段繁多,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繡滿十二章圖案的冕服,產生了清代袞服上在前胸、後背、肩頭等處刺繡的栩栩如生的團龍。在用色上也很豐富,例如明末世人服裝用色有水紅、金紅、荔枝紅、橘皮紅、東方色紅、水綠、豆綠、藍色綠、天藍、玉色、月色、淺藍、墨色、米色等。在清代,揚州稱得上是中國的時尚之都,“著衣尚為新樣,十數年前(乾隆初)鍛用八團,後變為大洋蓮、拱壁藍,顏色在前尚三藍、朱墨、庫灰、泥金黃,近尚高粱紅、櫻桃紅,謂之福色”。嘉慶時,又流行香色、淺灰色,夏天則流行棕色。至鹹同中,流行藍、駝、醬、油綠、米等色。至清末光宣時,則流行寶藍、天青、庫灰色,顏色至為豐富。
西方服裝更注意在結構和造型上進行變化,與此相應,外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款式的變化上。如腰部是收是放,褲子是緊身還是鬆身,裙子有三層還是五層、是加長還是縮短,領口造型是方是圓、是開大還是開小,等等。西方洛可可時期,中國處於清代,其女子的服裝都非常繁複,裝飾性很強,但二者在裝飾的思路上有很大差異。清代的女裝利用刺繡和緄邊在平麵上做文章來加強裝飾性,而洛可可的女裝除了在麵料上印製精美的花丼圖案外,還利用絲帶、蝴蝶結來做立體的裝飾,同樣帶給人們目不暇接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