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古埃及到19世紀(1 / 3)

為了與中國的傳統服飾有一個對比,先將20世紀之前的西方服飾發展作一個簡單的梳理。內容主要是每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飾。

1.古代服飾

此時期指的是公元前32世紀至5世紀的這一漫長歲月。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古埃及服飾、古代西亞服飾、克裏特島服飾、古希臘服飾,以及古羅馬服飾。

(一)神秘的風情——古埃及服飾

古埃及的男子服飾主要有四種:首先是纏腰布(lion cloth),這種纏在腰間的服裝不分階層與貧富,唯一的差別在於麵料與麵料上人為壓出的皺褶。可能與當地的炎熱氣候有關,纏腰布是既能遮住關鍵部位又最通風的款式。其次是筒形衣丘尼克(tunic),長度有從膝蓋到腳踝的各種長度。此外還有叫做卡拉西瑞斯(kalasiris)的柔軟貫頭衣和叫做多瑞帕裏(drapery)的卷衣。

女子的服飾有十分緊窄的裹在身體上的筒形衣丘尼克、貫頭衣、卷衣、半截裙以及披肩。從現存的雕塑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古埃及女裝褶襇細密、質地輕盈、緊貼身體,顯現了女人體的美好曲線。而一些彩繪作品也再現了她們風格濃鬱的甚至有些誇張的妝容,具有一種神秘的風情。古埃及人不分男女都非常重視化妝,最有特點的是眼部的化妝,他們用孔雀石粉做材料塗在眼睛周圍,一是為了美觀,二是為了防止蚊蟲叮咬。他們還有戴假發的習俗,在戴假發之前將頭發全部剃光,這可能與他們重視衛生以及天熱排汗有關。埃及人的配飾非常華美,材料有瑪瑙、玉石、水晶、石榴石、金、銀、玻璃等,顏色非常漂亮。她們的項飾很寬,是從領口到前胸的一個環形。

(二)簡單即美——古代西亞服飾

古代西亞的服飾主要包括蘇美爾服飾、巴比倫服飾、亞述服飾和波斯服飾。

蘇美爾人的服飾非常簡單,是裹在腰間的纏腰布。這種裝束不分性別與貴賤,但一般貴族的衣服用料更多,有更多的褶襇。纏腰布是用一種叫卡烏納凱斯(kaunakes)的麵料製成的,這種衣服也以此得名。從出土的此時期蘇美爾人的石雕像上,人們隱約感到這種麵料較為厚重,可能是毛織物或將羊毛固定在毛織物和皮革上。

巴比倫人是蘇美爾人之後的兩河流域統治者。因為有了棉和麻,巴比倫的服飾較蘇美爾的服飾更為高級,織物也更為講究。巴比倫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裝是一種長長的卷衣。這種卷衣是一個長方形的毛織物,其長度是寬度的二至三倍,用它將身體包裹起來。巴比倫男女都穿這種服裝,但在纏裹方式上不同,男子一般將一個肩膀露在外麵,而女子則全包裹起來。

亞述人的服飾比前兩類更為華美,更具有裝飾性,其特點是衣服上有流蘇狀緣邊,還有精美的刺繡,圖案多為花卉。亞述人的衣服分內衣和外衣,內衣一般是套頭的筒形衣,多為亞麻織物,男子的外衣是卷衣或者披風式的套頭衣,女子外麵一般隻著卷衣。與男子相比,女子的卷衣更長,更注重裝飾細節。從考古實物看,亞述女子已有眼部和眉毛的化妝,還佩戴金、銀和各種寶石的手鐲、項鏈和耳環。

與前三者相比,波斯服飾的款式更為複雜也更加合體。他們上穿套頭的筒形衣,下著較為緊身的長褲。此外,他們還有一種寬鬆的長衣亢迪斯(candys)。這種衣服製作簡單:將兩塊長方形的布在兩肩上部及兩側腋下縫合,留出頭部的口和大大的袖口,最後在腰處係一條帶子。穿著時,寬寬的袖子垂下時自然形成許多褶皺。因為掌握了鞣製皮革的技術,他們的足服是皮靴。波斯的男子與女子都很注重裝飾,戴各種首飾。

(三)古代巴黎的姑娘——克裏特島服飾

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之間的克裏特島非常著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9世紀在那裏挖掘出來的一尊持蛇女神雕像。女神表情莊重,兩隻手臂張開,雙手各拿著一條小蛇。她之所以知名是由於她的服裝——上衣為立領,袖長及肘,領口在雙乳下係合,整個胸部裸露在外;腰部很細,下麵是五層的鍾形塔裙,有五層褶邊,每一層都壓出很多褶襇,在裙子的最外麵罩著一個裝飾感極強的罩裙。胸部裸露並不稀奇,古埃及女子的一些服裝也如此,但奇就奇在這種露胸的上衣與款式繁複、工藝複雜、完整度如此之高的下裙出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這代表了克裏特島女子的服飾特點,因其大膽與時髦,被稱為“古代巴黎的姑娘”。克裏特男子的服裝很簡單,一般裸體或穿纏腰布,但他們很重視腰帶的裝飾性。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克裏特人無論男女,都以細腰為美,腰帶是他們將腰束細的工具。

(四)自由與飄逸——古希臘服飾

古希臘民族是一個天性豪放、開朗,熱愛運動、崇尚美和力量的民族,他們的服飾也表達出一種人體與衣服的和諧關係,具有一種隨意的優雅。古希臘人的服裝僅僅是將布料在身體上進行圍裹,用別針固定,依其麵料、翻折量、別針的數量和有無袖子等構成不同的款式。其款式分為多利安式(Doric chiton)和愛奧尼亞式(Ionic chiton)兩種。非常寬鬆的希同(chiton)一般作為內衣,外衣有希瑪純(himation)和鬥篷克拉米斯(chlamys)。

(五)莊嚴與高貴——古羅馬服飾

古羅馬男子的服裝有筒形衣丘尼克和一種以兩塊長方形的布縫合的、在頭部和手臂處留有開口的長衣。古羅馬男子的服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托加(切薩在羅馬帝國時期,原來並不大的托加演變成一塊長六米、寬二米左右的橢圓形織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衣服。托加一般為毛織物,因麵料足夠寬鬆,所以繞在身上後會產生許多褶襇,厚重而高貴。女子服裝是模仿古希臘女服款式的長外衣、披肩和鬥篷。到公元前4世紀,出現了模仿愛奧尼亞式希同的斯托拉(stola)和模仿希瑪純的帕拉(palla)。

2.中世紀服飾

中世紀一般指從5至15世紀。服裝史上分為拜占庭服飾和西歐中世紀服飾,後者由三個階段構成:歐洲文化黑暗時期(5至10世紀)、羅馬式時期(11至12世紀)和哥特式時期(13至15世紀)。

(一)宗教與嚴正——拜占庭服飾

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拜占庭帝國,是當時西方世界的經濟、文化以及服裝流行的中心。曆史學家對這個時期的描述是富裕、優雅、傑出,這在服裝上也有所體現。拜占庭的服裝在西方服裝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的一些服裝風格和樣式,汲取了同時代的東方元素,對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服裝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體來講,影響拜占庭的服裝風格的主要是三個因素:一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服裝的繼承,二是宗教信仰對服裝款式的影響,三是東方風格元素的運用。

首先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服裝的繼承。受希臘和羅馬人的影響,拜占庭人的服裝樣式也比較簡單,最主要的服裝就是T形的貫頭衣(dalmatica)其款式與古羅馬的貫頭衣(tunica)一脈相承。這種貫頭衣沒有性別的區分,製作也非常簡單,就是把布料裁成十字形,在正中交叉的地方挖一個洞作為領口,然後把側縫和袖縫縫合。此外,拜占庭的官員們也穿古羅馬式的托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