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宗教對服裝款式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拜占庭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提倡正統端莊,這使得在我們後世看來,拜占庭的服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論男女都幾乎不袒露肌膚,女子甚至還要遮住臉和手,而男子在長袍中還要穿短褲。人們的身體基本上被層層疊疊的服裝包裹住了,男女的第二性征在這裏很不明顯。
最後是東方元素對拜占庭服裝的影響。11世紀晚期開始了十字軍東征,也開始了和東方文化的接觸。此時的服裝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碰撞。拜占庭的服裝麵料上有許多帶有東方色彩的圖案。波斯人把中國的蠶繭偷運到了西方,拜占庭人生產出了一種六股絲錦緞,這種麵料質地細密厚實,花紋一般都奢華高貴。
(二)平麵與立體的界限——西歐中世紀服飾
歐洲文化黑暗時期的男裝主要由上衣和褲子構成,上衣有襯衣和外衣兩種。腰間係皮帶,頭上一般戴無簷的圓帽。下裝除了褲子還有襪子和裹腿,襪筒一般到膝蓋以上,裹腿是在膝蓋以下用布一圈圈纏繞,利於勞作和打仗。女子一般穿裙,款式為筒形,從頸部至腳麵,為了保暖外麵還穿一條羊毛的外裙,此外還有以羊毛紡線織成的厚重圍巾。
羅馬式時期服裝男女基本同形同製,主要款式有內衣(chainse)、外衣(bliaut)和鬥篷(mantel)。內衣和外衣都是一種筒形衣,內衣的袖子緊窄,一般為白色的細亞麻織物。外衣較內衣為短,隻到膝蓋或腿肚處,袖子呈喇叭形放開,為了追求美感,一些袖子非常長,穿上後必須打結。衣服的領口、前門襟以及衣擺處裝飾有刺繡或繩邊。外衣與之前的筒形衣相比具有一大特點,那就是腰部開始收緊,但因其隻是從兩側收腰,所以還是二維的平麵裁剪理念。鬥篷為一塊橢圓形或長方形的布,在胸前或一側肩部固定,用料華美,有織錦、鍛子等,很多貴族的鬥篷還用金銀線刺繡緣邊。鬥篷還有帶帽子的套頭款式。除了以上男女共同的款式,男子還穿褲子。
哥特式時期是西方服飾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這個轉折改變了服裝的外形與結構,並促進了服裝風格的變化。
12世紀,哥特式建築開始流行,許多城市開始修建哥特式教堂。這種風格的建築有尖尖的頂子,以尖拱代替圓拱,兩側排列塔樓,有巨大的拱門和窗戶,窗子用彩色玻璃裝飾。這種造型特點直接影響到此時的服裝風格:修長、尖細的造型——上窄下寬的裙子、尖尖的帽子和尖尖的鞋。
此時的女子服裝主要有以下幾種:筒形衣科特(cotte),這是一種收腰的長外衣,袖子緊窄,自肘部開始以一排扣子固定。外出時在科特外麵套上一件貫頭式筒形外衣瑟考特(surcot),有半袖和中長袖等款式,裙擺較寬大。14世紀還有一種叫科塔爾迪(cotardi)的緊身鬆擺裙,其特點是從腰部到臀圍線的位置都非常合體,臀圍線以下的部位插入很多三角形的布,褶襇向四周撲散,像花盛開一樣,在前麵中間用扣子係合。與這種裙搭配的是外衣薩科特(surcote),這種衣服的袖口從肩頭直到臀圍線的位置,前片袖籠比後片挖得更深,露出裏麵的衣服。如果外出,還穿鬥篷曼透(mantel)。
男裝在13世紀與女裝分別不大,也是穿筒形衣科特,與此相配的是襪筒長至臀部的襪子。在14世紀男裝開始了其性別定位——上衣下褲的二部式服裝。上衣為夾衣普爾波萬(pourpoint),是一種到臀部的短衣。其特點是:在兩層布間有填充物羊毛或麻屑,填充後衍縫;腰部收細,袖子為緊身長袖;前開,以扣子固定,一排達三十多顆;一般無領,後出現立領。下身是長筒襪霍茲(hose)。在15世紀男裝還出現了裝飾性外衣吾普朗多(houpplond)。這種外衣長及膝部,套頭或前開,係腰帶,下邊與褲襪結合;女子衣長及地,套頭穿,高腰身,裙子部分非常肥大,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此時圓錐形的尖頂女帽漢寧(hennin)非常流行,尖頭鞋波蘭那(poulaine)以長為貴,最長的可以達到腳長的2.5倍。但這麼長的鞋尖顯然不利於行,於是得在鞋尖處拴一個銀鏈子,另一端係在穿著者的身上。
3.近世紀服飾
(一)兩性分明,空間拓展——文藝複興時期
15至16世紀的文藝複興時期是西方服裝風格變化的重要時期,此時的服裝風格與中世紀有了明顯的差別,開始走向人性化並注重裝飾性。
此時的服裝有幾大特點,構成了特殊的時代風格:
一是切口(slash)的運用對服裝的外觀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其做法是把外麵一層衣服或麵料切出一道道有規律的口子,切口用鎖扣眼的方式鎖邊。其切口或是平行的一條條豎道,或是各種形狀。有的切口較大,有的切口很小,女裙上常常鋪天蓋地、密密地排列著小小的切口,形成一種具有立體感的裝飾效果。
二是拉夫領(ruff)的盛行。拉夫領是一種獨立製作、可拆卸的領部裝飾,呈環形,邊緣是8字形的連續的褶襇,製作工藝十分複雜。被漿過的領子又厚又硬不便於活動,就連吃飯都很困難,因此此時長柄的勺子非常盛行——據說是為了防止湯汁灑落在領子上。此外還有一種伊麗莎白領,前口敞開露出脖頸,後麵呈扇形打開,沒有皺褶。傳說這種領子的首創者是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這位“童貞女王”為了掩蓋早年被關在倫敦塔的歲月中所留下的疤痕而創造。
三是這個時期的服裝大量使用填充物來塑造“完美”的人體,並以此來突出男女的性別差異。在男子上裝的前胸、腹部和肩部塞進填充物使其膨大,來凸現男性的彪悍。在袖子中塞進填充物來塑造泡泡袖、羊腿袖和糖葫蘆袖的立體造型。在大腿部位塞上填充物,使之與穿著長筒襪的細瘦的下半部分形成對比。在男性的襠部位置還裝飾著一個包裹陰莖的袋子一“股袋”(codpiece),這本是中世紀的封建教會為了讓男人掩飾因穿緊身的褲襪明顯鼓起的生殖器而設計的。但在這個時期,一些大膽風流的男子炫耀地將股袋做得很突出,甚至在裏麵塞進填充物使其膨大,並在上麵刺繡上精美的花紋、鑲嵌珍珠寶石,有的還會用裂口來裝飾,與教會的本意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四是緊身胸衣和裙撐的使用,確立了此後近三個世紀女裝的造型特征。據傳緊身胸衣的出現是因為女性參加騎馬等戶外的劇烈活動,用繩帶勒緊衣服,後來人們發現這樣很美,於是形式戰勝功能,所用材料越來越硬,腰也越勒越細。伊麗莎白女王身材細瘦,極力倡導束腰,她自己曾經特製了腰圍13英寸(約33厘米)的緊身衣。她還規定:隻有腰圍在14英寸以下的婦女才許踏進宮廷。據說,法國亨利二世王妃的鐵製緊身胸衣腰圍40厘米,法王之妹的是37厘米。當時曾有人同情地談到這時的服裝:“身子被可怕地緊箍著,女士們就像烈士們為信仰而獻身一樣,處於虛榮而不得不忍受同樣的痛苦。”裙撐大體分為三種,一是吊鍾造型,二是上部較尖的圓錐造型,三是為了騎乘方便而出現的輪胎造型。
具體到男女服裝款式,在這個時期兩者之間的區別日益加大。男裝主要是上衣下褲的形式,上衣為加填充物的普爾波萬,塑造出倒三角的英武造型。下身是半截褲和長筒襪的組合。女性貼身穿細亞麻布的內衣,在內衣外穿緊身胸衣,下麵是裙撐,胸衣和裙撐的邊緣用鉤扣鉤上或用細帶係合,再罩上一兩條襯裙,最後在襯裙外穿上連衣裙羅布(r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