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男性、富麗、華美——巴洛克時期
在服裝史上,巴洛克時期指17到18世紀初的曆史階段。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服飾風格是充滿雄性的特征,裝束奇異,裝飾豐富。這個時期分為巴洛克前期和巴洛克後期。
17世紀早期到中期為巴洛克前期,服飾風貌可以用三個L來概括,那就是longlook、lace和leather。longlook指的是這個時期的男子都喜歡留長發;lace指的是服裝上的蕾絲裝飾,最具代表性的是帶蕾絲的拉巴領(rabat)取代了文藝複興時期帶褶皺的拉夫領。leather指的是男子所穿的皮革鬥狀墜褶靴。
此時男子的上衣是普爾波萬,但衣長變長,蓋住臀部,肩線向兩側傾斜,傾度很大,不再使用填充物,拉夫領被拉巴領所取代。下裝是半截褲科尤羅特(culotte),後又出現長及小腿的長褲(trousers)。腳上穿鬥狀墜褶靴,這種靴子的口很大,有的開口處裝飾以蕾絲。此外,男子喜歡戴寬簷的大帽子,帽上插有鴕鳥等的羽毛進行裝飾。男裝整體上的裝飾不亞於甚至超過女裝。
女裝主要是長裙羅布。此時崇尚一種渾圓與溫和的母性形象,因為去掉了裙撐,為了塑造飽滿的感覺,女子一般在羅布之內穿三條襯裙。襯裙的顏色不一,撩起外麵的裙子就會露出裏麵顏色不同、明度更高的襯裙,這也可以看做一種設計手段。
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初為巴洛克後期,服裝的風格又有了一些變化。此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對服裝和時尚影響巨大,這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這個自號“太陽王”的君主修建了著名的凡爾賽宮,鼓勵藝術創作,在吃、穿、住方麵都非常講究。“黃金和寶石裝點著他的服裝;他的宮內侍役也穿著耀眼的繡金製服……他床上的帷帳和牆上的壁衣都是披金繡銀……每逢節慶,他的宮殿裏燃起成千上萬支蠟燭,照花了人們的眼睛;而四壁的鏡子反照得燈光更加輝煌。”從此時起,法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時裝中心。
此時男裝的總體特征是華美優雅。上衣普爾波萬又縮短了,長度及腰或更短;領子為立領;前門襟有一排密密的扣子。男子還有一種典型風格的外套鳩斯特科爾(justaucorpr),是一種緊身合體衣,衣長約至膝蓋部位;從側縫收腰,在側縫臀圍線部位插進打褶的鬆量使下擺張開;後背縫有開氣;口袋位置較低,一般僅做裝飾用;袖子呈喇叭形,袖口上有袖克夫;前門襟有一排作為裝飾的扣子。假發是此時期男人展示風度的重要道具,多為白色等淺色。
女子的主要服裝還是裙子羅布,在裙子裏麵穿緊身胸衣。裙子的領口開得非常大,以至於大半個乳房袓露在外;袖長變短及肘,為了防曬及保護肌膚,配戴到肘部的長手套。裙子至少兩條套著穿,外麵的裙擺一般掀起來別在腰圍處,打褶作為裝飾。女性的發式在此時非常講究,以蕾絲和緞帶裝飾,麵部點黑痣以為美,女性特質進一步深化。
(三)女性、雅致、裝飾——洛可可時期
洛可可時期指18世紀,這一時期起源於法國並流行於歐洲的洛可可風格主要表現在建築上,以細膩柔媚、紛繁精巧為特征。洛可可風格也反映到這一時期的服裝上,產生了西方服裝史上最為華麗、裝飾手段最為繁複、女性特質最為突出的女裝。
相對於男裝來說,這個時期的女裝更能表現出洛可可風格的繁縟富麗。洛可可風格的女裝起源於宮廷,它使服裝對女性的形體塑造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種女裝被一種纖巧、富麗的風格所主宰:寬大的皺褚,纖細的腰身和肥碩的裙子,在色彩上明麗輕快,在圖案上華美玲瑰,在細節上繁縟精細,大量的花朵和絲帶裝飾使得當時的女裝被稱為“行走的花園”。為了獲得當時人們認為的最美的比例和最佳的穿著效果,女人們用緊身胸衣和裙撐來束身,以至於女人們常常被勒得透不過氣來,時時有暈倒的危險。但男人們對這種嬌弱、嫵媚、隨時有可能昏倒的女性形象非常著迷,此時的服裝塑造了作為花瓶、處於附庸地位的女性的形象。
引領當時時尚流行的是法王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這是一位有美貌、有知識、有頭腦、有品位的女士,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對服裝興趣濃厚。蓬巴杜夫人留世的肖像畫,很多畫她手中握著一本打開的書,斜靠在躺椅上,其服飾無一不華美。
此時男子的服裝基本是由外套夫拉克(frock)、背心基萊(gilet)和褲子克尤羅特(culotte)組成的三件套式服裝,而現代的男西服裁剪與縫製技術在這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洛可可時期西歐的服裝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很深的影響:“17世紀末葉一18世紀,中國以及東南亞的服裝風格強烈衝擊著西歐,確是掀起一股‘中國熱’、‘東方熱’。”
4.19世紀服飾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西方的女裝一改其誇張的造型,變得簡單輕薄起來。女子穿著像襯裙一樣的薄棉布連衣裙。這種裙子腰節很高,到乳房的下圍;袖子很短,露出臂膀。為了禦寒,外披披肩(shawl)或穿一種叫斯潘塞的短外套。腳上穿一種平跟的係帶涼鞋桑達爾(sandal)。女性的陰柔在這個時期的服裝上有突出的體現,標誌著“薄衣時代”的來臨。這種樸素的衣服其實並不能禦寒,因此造成感冒等疾病的肆虐,但這依然不能阻礙這種被認為優雅和古典的服裝風格的流行。
到了19世紀中葉,女性重新穿起緊身胸衣,裙子的腰線也回複到腰部的正常位置。裙子內穿多條襯裙或加周長較小的裙撐,塑造膨大的感覺。袖型很多,較著名的是泡泡袖和羊腿袖。到19世紀下半葉,裙撐開始無限龐大化。這種叫克利諾林(crinoline)的龐然大物最大時達到橫寬四米,裙擺的周長可達到九米!在1880年前後,裙撐退出了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臀墊。穿上臀墊的女子,後部高高翹起,而前麵卻非常平坦,其造型與裙撐時期大為不同。這種造型也給了20世紀許多設計師以靈感。20世紀之前的最後10年,臀墊也退出了曆史舞台,女性推崇用緊身胸衣塑造飽滿的胸、細細的腰以及自然的臀形,呈現出與此時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一脈相承的S形曲線。
19世紀上半葉,男子的服裝在20世紀以前的漫長歲月中最後一次彰顯其誇張的造型,此後便歸於平淡與內斂。這種誇張的裝束具有貴族的色彩,造型有女性化的特征:外套長到大腿的位置,在腰部以下散開來;肩部上翅,腰身收得極細,領子為青果領。與之相搭配的是高高的圓筒形禮帽和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文明棍。19世紀下半葉的男裝更為硬挺和男性化,風格也更為內斂含蓄,有了常禮服、晨禮服、夜禮服和便服等諸多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