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似乎每五年就發生一次大的變革,這好像和人類社會所具有的持續力有關……大概人們也一定是每隔五年就要求時代有一種什麼變化。而巧妙地記錄這些變化的時裝流行就以各種新的樣式表現出來。可見,流行與時代息息相關。
——日本服飾評論家大內順子
在服裝史上,20世紀的這個一百年非比尋常,它體現了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時代的進步,體現了人們觀念的改變。它是社會曆史的注腳,精神生活的詮釋,它蘊藏著人類對美的執著追求,對生活的無限向往。服裝的流行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加快,流行周期為10年甚至5年,並且開始了由設計師主宰流行的時代。服裝從古典邁向了現代,從人為性走向了功能性,風格化的時尚時代到來了。20世紀是西方服裝發展的分水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服裝的特性方麵、變化的頻率方麵,以及流行的推動力方麵。
從服裝的特性方麵看,20世紀之前,服裝不僅僅是其本身,它還承載著許多其他的內容。如在之前不遠的18世紀,華麗繁複的昂貴服飾是女性展示其父或其夫財富的道具。上流社會的女性往往在緊身胸衣之外還穿有數條襯裙,這些衣服的重量超過七公斤,這還僅僅是衣服,帽子、手筒、手袋和遮陽傘並不算在內。20世紀之前的女裝還充滿了人工性和裝飾性——緊身胸衣塑造了收緊的腰部和飽滿的胸部,帶有裙撐或臀墊的長裙塑造出迷人的曲線,拖地的裙擺,雖說具有一種搖曳的風姿,但絕談不上行動方便。而進入20世紀以後,服裝的特性改變了,從裝飾性走向了功能性。
從服裝的變化頻率看,20世紀之前服裝的變化基本上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其變化在於細節,在於一點一滴的精微之處,積少成多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這樣的變化是以幾十年、上百年為階段的,而徹底的改變需要的時間更加漫長,甚至以幾百年計。但20世紀則完全不同,在這個萬花筒式的時代裏,文化、藝術、思潮等等都像映照出五彩圖案的棱鏡,每一片棱鏡都折射出變化的光芒,變化如此頻繁又如此明顯。
20世紀的服裝變化主要受流行主導。服裝的流行與人類兩種常見的心理有關:一是求變心理,二是求同心理。對事物抱有求變心理的人,對新事物非常敏感,是新流行的創造者和追隨者;當一種新的流行隨著人們的求變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大範圍的強勢力後,對新事物抱有求同心理的人往往不願被這股強大的勢力拋棄,也加入其中,加速新事物的普及。當一種新的流行趨勢普及後,時裝就變成了一種製服,失去了它“時”的意味,一種新的流行就會作為一種需要,再次被抱有求變心理的人創造出來,於是新一輪的流行周期又開始了。
除了人類喜新厭舊的本能之外,新技術和新發明的運用對服裝風格的變化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如將工業用的拉鏈運用到服裝上,從而改變了服裝的係結方式;新型PVC材料在服裝上的運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服裝材料的定義,帶給服裝全新的感覺,等等。
1.影響西方20世紀時尚史的三股力量
在20世紀的時尚舞台上,設計師是最有“話語權”的人,他們決定了流行的風格和方向;亞文化和藝術思潮也對服飾的變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三者共同成為影響服裝發展史的重要力量。
(一)設計師
在20世紀這一百年間,設計師引導服裝的流行,成為服裝風格變化的標簽。
現代的服裝設計師是以平麵(繪製效果圖)或立體(用服裝麵料進行立體裁剪)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服裝創意或構想的人。他們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是使創意與實際穿著需要完美結合的人。服裝設計師的前身是貴族名流的裁縫,他們的地位與工匠相似,以手工的方式將主顧所要的衣服裁剪和縫製出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沃斯1時代到來之前。因為麵料與樣式一般都是由主顧來挑選,所以其參與設計的成分相對較少。到20世紀初期,一些設計服裝者不再剪裁,而隻畫服裝效果圖,服裝設計師這個概念於是產生了,從以動手為主轉向動手與動腦相結合。
20世紀中後期以來,服裝設計師的分類更為細化,有高級時裝設計師、成衣設計師、款式設計師、服裝麵料設計師、服裝配色設計師、櫥窗展示設計師等等。在所有這些分類之外,還有一類特殊的設計師,就是導向冊師。導向設計師不同於一般的設計師,他們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其所處時代的潮流所向的人。比如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的查爾斯·弗雷德裏克·沃斯,20世紀初的保羅·波烈,20年代的可可·夏奈爾,30年代的艾爾薩·夏帕瑞麗,40年代的克裏斯汀·迪奧,60年代的皮爾·卡丹(Pierre Gardin)、伊夫·聖洛朗和瑪麗·昆特,70年代的維維恩·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80年代的克裏斯汀·拉誇(Christian Lacroix)、詹妮·範思哲(Gianni Versace)、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90年代的約翰·加裏亞諾等等。他們對風格的影響時間有長有短,有的隻匆匆數載,有的卻影響至今。但無論時間的長短,他們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對時尚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藝術思潮
在20世紀,藝術與時尚如同一體兩麵,經常以雙生子的麵目出現在人們的麵前。服裝是介於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特殊的門類,它一方麵是社會的物質基礎的產物,另一方麵也受藝術、文化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它像一麵鏡子,折射出當時的藝術思潮的變化。一般而言,先興起的藝術思潮對服裝設計師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會體現到他們的設計中,於是與藝術思潮相呼應的服裝風格產生了:有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風起雲湧才有超現實主義服裝的問世,而波普藝術(Pop Art)與批量生產的成衣流行相得益彰。以視覺迷幻效果著稱的歐普藝術(Op Art)在20世紀60年代因紡織技術和印花水平的提高而被大量應用在時裝設計中(60年代以前,布料上的織紋圖案僅限於蘇格蘭格紋、千鳥紋和人字紋等傳統織紋、使繽紛亮麗的歐普風格服飾正式問世。
藝術思潮對服裝的影響是正負兩方麵的:一方麵藝術思潮為服裝帶來了特有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氣質,使服裝向藝術的方向靠近,而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形態的範疇之內,如30年代的著名設計師夏帕瑞麗與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等交厚,深受超現實主義思潮的影響,設計了極具獨創性的龍奸禮服、剪報圖案上衣、抽屜口袋套裝等偉大的作品;另一方麵,藝術思潮的過多介入也使服裝有脫離它本來發展軌道的傾向,一些對當時的藝術風格生搬硬套的做法也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浮華的設計。
(三)亞文化
亞文化是民族的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各種社會和自然因素——如階級、階層、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環境等——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具有地區或群體自身的文化特征的一種次文化。亞文化一經形成便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單位,對所屬的全體成員具有約束力。
作為一種非主流的文化,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亞文化在興起之初都是處於從屬地位的,也正是如此,它受到的束縛較少,能夠反對權威所定義的一切並發展、密壯起來,甚至最終擺脫主流文化的控製並取而代之。在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文化、摩登派和搖滾派曾對服裝的流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嬉皮士文化在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美國的舊金山。“嬉皮士”一詞源於反叛文學家諾曼·梅勒1957年發表的小說《白色的黑人》,書中的主人公嬉皮史特是一個對當時的社會充滿憎惡的年輕人,後來人們就將“嬉皮士”作為這一代充滿反叛情緒的青年的代名詞。這是一群因對社會不滿而表現得消極頹廢的年輕人,他們公開蔑視主流文化,反對一切正統的事物,宣告對主流社會和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的不滿,以嘲弄和打碎社會道德與價值觀為樂。他們推崇非暴力和詩歌,迷戀搖滾樂、迷幻藥和群居。他們留著長發,說著粗話,崇拜神秘主義的東方宗教。嬉皮士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提倡和平與仁愛,他們甚至向鎮壓他們的警察獻上鮮花,並為自己取“花童”這樣甜蜜的名字。他們把服裝當做向外界宣戰的一個武器,並因此而開創一種獨特的服裝風格。他們穿有洞的、破爛的、怪異的服裝,並顛覆了傳統男性服裝所必需的陽剛之氣的概念,帶動了中性服裝和通俗服裝的流行。嬉皮士風貌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牛仔褲,他們所穿的牛仔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臀部緊繃、腰身較低、襠部較短等等,膝蓋以上非常緊身合體,而從膝蓋以下就開始放鬆如扇形,長及腳麵,走起路來拖拖遝遝,有一種頹廢的美感。
摩登派是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崛起的一個次文化團體,也是當時最盛行的幾種青年文化之一。這是由一群對時尚流行極度熱愛的年輕人組成的團體,他們偏好新奇的事物、爵士樂和“Scooters”兩輪摩托車,並且非常注重儀表:認真地打理頭發、穿歐洲流行的和意大利款式的服裝。摩登派的服裝不強調男女的區別,線條較為簡潔、流暢,身型較為瘦小,代表性服裝有短夾克和窄身夾克、白色或米色風衣、尖頭皮鞋和長筒靴。女裝一般為便服短裙和合體的長夾克,配以垂至臉頰的短發和蒼白的化妝。
搖滾派也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於西方的青年文化團體,他們將摩托車和音樂糅合起來創作出搖滾音樂,並且拒絕接受他們看到的一切東西。皮夾克、皮流蘇和金屬鏈子是他們著裝的標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服裝是綴滿紐扣的黑色皮夾克,上麵畫著骷髏和刀子,搭配褲腳收緊的藍色牛仔褲和深色的尖頭皮鞋。美國明星馬龍·白蘭度在電影《飛車黨》中的裝束——穿著繡滿主人公名字的黑色鉚釘皮夾克、緊腿的深藍色牛仔褲、黑色靴子、斜戴的鴨舌帽,代表了搖滾派最經典的形象。
2.異彩紛呈——百年時尚
回顧20世紀這一百年服裝的發展史,我們會清晰地看到,時代造就時尚,時代造就風格。幾乎每個10年都有自己的風格,這就是時代賦予服裝的深深烙印。除了時代的風格外,不同的設計師所設計的服裝也有著各自的風格特點,雖然在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變化,但大體的風格特征都會被貫徹始終。
(一)世紀之交至1910年
把女性從緊身胸衣的獨裁壟斷中解脫出來。
——保羅·波烈
世紀之交至1910年的這十多年,對於西方服裝的發展來說意義非凡。服裝朝著現代化的道路邁開了最初的腳步。其動因既有社會的巨大變革和技術的飛速進步,也有文化和藝術的影響。
20世紀初以來,男裝的基本款式是西裝三件套,包括西服上衣、馬甲、西褲。襯衣和領帶非常講究,襯衣的用料為亞麻布或棉布,領子分為立領和翻領兩種。大衣的長度有在膝上、及膝和長長的披風式等幾種。帽子有便帽、氈帽、草帽和正裝用的高筒絲織大禮帽等。鞋子的長度縮短,鞋跟比以前為低,運動鞋的樣式開始流行,長筒靴基本退出了日常生活。那些較亮麗的和不那麼濃烈的顏色占據了主導的位置,像白色、乳白色、黃褐色等等。
年輕的男人們不再使用高的硬領,上衣變短,肩部的襯墊變薄。使人顯得年輕的高腰褲出現了,各種款式的運動衫也開始流行。套頭毛衣、西褲和鴨舌帽是男人們普遍的休閑穿著。在這個時期,工業迅速發展,男裝也開始了它現代化的進程:黑色或深色的外套、簡單的白襯衫、富於變化的領子——商業西裝開始流行。這10年間,英國式西服領導著男裝的流行,厚厚的墊肩把肩墊得又寬又平,衣身非常合體,收腰的感覺非常明顯,分單排扣和雙排扣兩種,紐扣為三至四粒。駁頭窄而寬,有平駁頭和槍駁頭之分,前擺下角的弧度較大,褲腿細瘦。
女裝“從1890年到1910年間的年代,被人稱為內衣和便服的年代”,這同時也是“最僵硬、最令人難受的緊身胸衣的時代”。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波浪式、纏繞式、S形的造型充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也影響到人們的穿著。
“吉布森女孩”是20世紀初(1902—1908年)在美國年輕女性中非常流行的一種女性著裝形象,創造這種形象的不是一位設計師而是一位名叫查爾斯·達納·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的畫家。其實,從19世紀末開始,西方就出現了吉布森女孩的雛形,那時的一部分女性已經有了較為積極的社會意識,並不滿足於像附屬品或金絲雀一樣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她們渴望像男人一樣去工作,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服裝就成為她們改變自身的第一步:繁複、多層的長裙和緊緊束縛身體的緊身胸衣首先要去掉,更方便、更舒適的穿著和美麗一樣重要。此時畫家吉布森的作品適時地誕生了,他為名媛蘭霍恩姐妹畫的一幅肖像是最早的“吉布森女孩”形象。人們被“吉布森女孩”與眾不同的形象所打動:她們有飽滿的胸部、纖細的腰肢和豐滿的臀部,整體呈美麗的S形,突出了女性的性征。“吉布森女孩”不僅僅是一個時尚的偶像,她還代表了一種價值觀和一種生活方式:20世紀初的年輕女性渴望與男子平起平坐,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甚至是政治理想,渴望擁有根據自己的意誌改變社會的力量。
此時的巴黎是時尚的中心,歐洲和美國的婦女都非常慷慨地購買巴黎時裝,並參照《時尚》、《哈潑市場》等時尚雜誌來調整自己的著裝。沃斯、帕昆、杜塞等時裝屋是時尚的集散地。
1909年,俄羅斯芭蕾舞團在巴黎的演出對於時尚意義非凡。雖然隻演出了兩個劇目,但其現代的藝術氣息以及神秘而濃鬱的東方色彩給整個巴黎帶來一股清新的風,其影響波及從居室、家裝到服裝的整個設計界。保羅·波烈是深受此次演出影響的服裝設計師。可以說保羅·波烈是20世紀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大師,他認為時裝需要一個獨裁者,而自己就是那個人。1906年,這個20世紀的“設計革命家”針對體麵的淑女需要背負連同緊身胸衣在內一二十鎊衣物的境況,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時代呼聲——“把女性從緊身胸衣的獨裁壟斷中解脫出來”。他的設計擯棄了束縛女性幾百年的緊身胸衣,讓女性從“美麗盔甲”中解脫出來,借鑒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服裝款式,突出女性身體的自然美。1910年,他又推出了具有東方民族特色的蹣跚裙。這款裙子在膝蓋的部位收緊而在前中打開一個大大的開衩,下配絲襪,將女性包裹在衣服中數百年的雙腿解放了出來,這在20世紀初無疑是非常大膽的。
這個時期的妝容風格是突出白晳的膚色,白皮膚被認為是迷人而高貴的,因此各種美白的產品非常流行,女性通過使用化妝品讓自己看起來更白。此外,彎曲的秀發被認為是溫柔與美麗的象征,因此使用還很簡單的燙發器和燙發夾塑造或大或小的波浪成為時尚。
(二)20世紀10年代:貴族的風度·現代的開端
當女士笑的時候,她的服裝也應該和她一起笑。
——維奧內夫人
在20世紀10年代,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對服裝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就是戰爭的爆發。戰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穿衣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男士們的穿著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式,穿什麼和怎麼穿在當時的男士中有著精確而不成文的規定。上班時他們通常穿條紋褲子和日禮服,在更為正式的場合,則外套由禮服代替。禮帽不再是筆直的煙囪形,而是向內的弧形,帽簷微微向上卷曲。在晚間的正式場合,燕尾服、漿過的襯衫、白色的馬甲和手套都是必備的服飾。一般來說,男裝的上衣通過使用墊肩來強調橫向的造型,褲子在臀部較寬大,而褲口處收緊,呈一個倒立的錐子形。
盡管一些資產階級的新貴們漸漸在時尚舞台上嶄露頭角,但穿衣的法則無疑還是由貴族來製定的,男裝的流行風尚亦是由那些貴族子弟來領導。其中對人們的穿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威爾士王子,他即是後來轟動全球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相傳王子在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時,裁縫們都爭相記錄下王子的穿著,這是對時尚的權威檢釋。威爾士王子非常注重細節的搭配,其經典裝束為:緞麵的禮帽、三件套西服套裝、褲線筆挺的長褲、長度在膝部以下的呢子大衣和手工製作的皮鞋。
很多學者認為20世紀20年代才是現代服裝的真正開端,但其根源與誘因卻是發生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使人們的服裝理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服裝風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女裝上。戰爭使得男子參軍,而以往“養在深閨”、隻作為家庭主婦的女性們不得不走上社會,從事之前隻有男性才從事的職業。這一角色的轉換使得她們的服裝從裝飾性走向功能性,從而使服裝的合用性成為考慮的一個重要指標,於是,服裝的形態改變了。此時的女裝裙由長變短,而多餘的裝飾物也去掉了。
馬德琳·維奧內(Madeleine Vionnet)是這個時期的導向設計師。她對於這個時期服裝的風格——尤其是禮服的風格——影響深遠。維奧內夫人的設計改變了禮服的外觀,露肩、單肩以及交叉肩帶都是她的創新。與其他設計師不同,維奧內夫人在設計時從不借助於紙筆畫草圖,而是在一個60公分的小型人體模型上通過纏繞、裁剪和縫製,直接得到她想要的衣服。這種做法改變了她之前的設計師“以人適衣”的設計理念,而是“以衣適人”,因而意義重大。她對於服裝風格的最大貢獻更側重於技術方麵——她發明了斜裁。伴隨著這種裁剪方式的誕生,女裝尤其是禮服以一種更為優雅、飄逸的風貌出現,塑造了女性高貴的穿衣風格。布料的纏繞、蕩領與手帕式的衣擺以及露背的形式構成了她的設計要點,這些手法一直到今天都被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所應用。維奧內夫人還非常注重服裝材質的選擇。她非常偏愛絲綢,中國的絲綢、縐紗、緞子都是她常用的麵料。在她看來,這些輕柔而懸垂的材料更能突出女性身體的曲線及其嬌美的特質。事實上,對上述麵料的純熟運用塑造了維奧內夫人獨特的禮服風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維奧內夫人的設計還受到東方藝術的影響,被認為是20世紀初中西服飾文化結合的典範。
20世紀10年代的前半期,妝容以樸素的基調為主,清純和淡雅是女士們所追求的;但到了後半期,粉色的腿紅和猩紅色的口紅非常流行,女性的妝容具有一種妖燒的撫媚。凡士林油膏在此時出現,女性們用它來點染眼簾與雙唇等部位。
(三)20世紀20年代:戰爭的影響·咆哮的時代
我是第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紀裏的人!
——可可·夏奈爾
這是一個混亂、奢華的年代,“一戰”結束了,在恐懼和痛苦中掙紮的人們急於擺脫心中的不安,紙醉金迷的年代——“咆哮的20年代”到來了。這也是爵士樂大行其道的年代,人們似乎希望在這種跳躍又迷離的音樂中讓自己的靈魂獲得安寧,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爵士樂的年代”。此時,生產力的提高使大批量的生產成為可能,社會進人消費開始的階段,各種各樣的新產品進人了人們的生活,汽車的普及使生活節奏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