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傳統到現代——20世紀西方服飾(2 / 3)

在這個時期,男裝不再那麼貴族化,人們更注重服裝的舒適性和輕鬆性。外套的衣長變短了,與此相適應的是後中的開衩被取消了。男人的身形不再需要挺拔,服裝的材質漸漸變得柔軟,西裝的顏色也相應地轉為深色,肩部的造型更加方正,雙排扣的西裝搭配更寬褲管的西褲,整體看起來更加厚重。在外出時,男士通常會在西服套裝外穿一件長度過膝的長外衣,腳穿帶厚塑膠鞋底的粗革皮鞋布羅格(Brogues)。此時的領子基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堅挺的、和襯衫分離的,一種是柔軟的、連著襯衫的。褲管流行比較窄的式樣。

此時在倫敦流行雙排扣禮服,不過最初多是花花公子、紈絝子弟穿著。由後來成為溫莎公爵的英國皇太子所倡導的無背式燕尾服背心開始流行。到了20年代中期,流行一種叫Oxford bags的褲子,這種褲腿肥大的褲子相傳是因牛津大學的學生首先穿著而得名。美國式的休閑西服、針織套頭衫和法蘭絨褲子是這個時期的典型裝束。

20年代流行自由女性形象,這種形象代表現代性、對舊生活的反抗以及對新生活的信心。時尚女性的生活由旅行、購物、飲茶、吃晚餐、看戲、跳舞等一連串豐富的內容組成。舞廳和夜總會成為年輕女性的聚集地,她們一般描著細細的眉毛,塗著豔豔的口紅,手上還塗著指甲油。在著裝上,人們一反以往對曲線分明的成熟女子形象的推崇,而以男孩樣的、尚未充分發育的少女形象為時尚。流行的女裝風格為壓平胸部、放鬆腰部、束緊臀部的“管子狀”造型,搭配以曬黑的皮膚、消瘦的身材和剪短的頭發。裙裝取消了用捆綁的方式塑造體型的緊身胸衣和裙撐,裙長縮短,露出小腿和雙腳;衣服呈直線的造型,腰節線下移至臀圍的位置,各種繁複的裝飾物被去掉;穿著具有彈力的針織內衣。總的來說,這是一種減弱女子第二性征的著裝風格,也是考慮服裝功能性的必然結果。日裝的整體特征是實用和舒適,針織麵料被廣泛采用;禮服和晚裝的色彩較為明亮,並裝飾有亮片、流蘇等。與此搭配的是珍珠項鏈。

女裝的這種改變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集中體現了對千古不變的傳統理念的挑戰:女性終於改變了她們隻是作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的著裝法則,開始了為自己而穿著的時代。這種混合著叛逆與探索、放縱與奢華的基調構成了20年代的流行風貌,它是男女平等思想在著裝上的體現,也可以看做戰爭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

這個時期的導向設計師是敢於標新立異的可可·夏奈爾。夏奈爾曾驕傲地宣布說:“我是第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紀裏的人!”她還說:“我之所以讓時尚進步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是因為我知道如何解釋我所處的這個時代。”正如她所言,她的服裝、她的言行、她的氣質對此時的女性影響至深,是促使女裝從古典邁向現代的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夏奈爾對時尚的理解也相當獨特:“時尚並不僅僅停留在衣服上,時尚是空氣中的,是一種思考方式、生活方式,是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這個精辟的論斷影響了幾代設計師。

夏奈爾認為人與衣的關係應該是衣為人服務,因此她的設計充分考慮到衣服的實用性,同時,考慮到女性自身的需要,把婦女從突出S形曲線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她作出了一係列大膽的嚐試:把男人內衣所用的針織麵料拿來做直身的女性套裝;以男性化的水手裝和水手褲來代替女裙。在1926年的美國版《流行》中,夏奈爾發表了一款直腰身、長袖過膝的黑色紗質禮服,腰線降低,下擺提升,款式很簡單。這款幾乎沒突出什麼女性特征的設計一經推出就迅速風靡世界,被譽為“有品位的女子的‘製服’”,這就是服裝史上著名的小黑禮服(little black dress)。整個20年代的女子都穿著這種新式的服裝。夏奈爾提出首飾的作用不在於彰顯其價值而在於其裝飾性,並將真正的珠寶和人造珠寶混合使用,還創造出直到今天都非常經典的三串重疊的珍珠項鏈戴法。夏奈爾在1921年推出了第一瓶以設計師命名的、瓶子造型非常男性化的香水——夏奈爾5號。夏奈爾給女性們灌輸了這樣一種思想:“隻有那些整天關在房間中的婦女皮膚才會蒼白,而有閑階級的女性有時間和財力,可以自由地去海邊度假,因此可以把皮膚曬得黝黑。”從此,健康的小麥色皮膚成為時尚的指標之一。

夏奈爾曾經驕傲又有點兒傷感地說:“隻有女人才真正了解女人。”她改變了以男性眼光來判定美的設計立場,以女性自身的舒適和美麗作為設計的出發點,而將女性的性別特征置於次要的地位,這是對傳統的設計理念的顛覆。

在這個“摩登女郎”時代,流行的妝容特點是色澤鮮紅的嘴唇,唇部邊緣清晰;配之以較重的眼影和細細的眉毛;兩頰塗上胭脂,並在臉的某一部位點美人痣(一般在嘴角邊)。頭發剪得很短,具有光滑的曲線。

(四)20世紀30年代:好萊鳴的情結·女士的時代

所有的外形都差不多……其實在用緊身胸衣把腰勒細這一點上全都一樣,整個巴黎找不到一件不收腰的女裝。

——《流行》

20世紀30年代是一個多舛的年代,以經濟危機開始又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喘息期,在經曆了“一戰”的傷痛和20年代末期的經濟危機後,人們想用醉生夢死的奢華生活來逃避現實的殘酷。1932年,奧爾德斯.赫克斯利出版了他的小說《勇敢的新世界》,書中描繪了一個缺乏感情的、標準化的、冷酷的世界,正是這個時代的寫照。而引領流行的服裝是它所存在的社會的物質和精神雙重生活的產物。

20世紀30年代的男裝是完美成熟的紳士風格,剪裁變得非常重要。經濟的大蕭條使男子的著裝向簡單的風格複歸,美國式的輕便取代了英國式的古典而成為時尚的最佳注腳。從20年代起一直到30年代,男子的褲子都比較肥大,有些人將褲腿膝蓋以下緊緊地紮在襪子裏。美國男人的著裝風格通過好萊塢電影傳播開來。

20世紀30年代的女裝具有一種成熟、優雅的女性美。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間的這個時期,女裝又開始注重突出女性的特質,如倒三角形的露背裝就是這個時期的典型禮服款式。相傳由夏奈爾首創的大白禮服(big white dress)能夠代表此時的服裝,充滿光澤的、懸垂的白色緞子麵料,柔柔地搭在身上,將女性的美好曲線暴露無遺。30年代後期,隨著新型緊身胸衣1的出現,人為塑造得飽滿的胸部又成為女裝中的亮點。精良的裁剪使得麵料能夠緊貼胸、腰、臀三個關鍵部位。在這一時期的女裝中,褲子占有了一席之地。夏奈爾等時尚女性穿起了褲子,與此搭配的有印度式包頭巾(將整個頭發包起在額頭上打結)和三串珍珠項鏈。夏帕瑞麗也設計出黑色羊毛針織連衣褲,上半身無領無袖,下半身是肥肥的褲子。這兩種褲裝都使女性具有一種瀟灑的美。此外,寬肩的上衣開始出現。此時的女裝風格是建立在典雅基調上的凹凸有致,建立在華麗外觀基礎上的女性特質,這種浪漫主義的華美風格充滿了整個30年代。

這一時期開始流行女性在不同的場合穿著不同的服裝,她們的衣櫥裏掛著在正式晚宴、非正式宴會、野外踏青、體育運動等不同場合所穿的衣服。晚裝裙一般采用懸垂的麵料,多為U形或V形領,長度在小腿中部,腰線上提到腰節位置,臀部較為緊窄而下擺大大地散開。

這個時代的導向設計師是艾爾薩·夏帕瑞麗。也許是同行相輕,也許是這兩個女性都太過出色,夏帕瑞麗和夏奈爾的生活沒有任何交集,後者甚至一生都沒有提過夏帕瑞麗的名字,說到她時就用“那個意大利女人”來指代。而這個意大利女人確實不簡單,她熱衷於超現實主義運動,並將其運用於服裝,被稱為“時裝界的超現實主義者”,夏帕瑞麗是最早把合成纖維和拉鏈應用到服裝上的設計師。她的設計前衛、豔麗、新奇,流露出意大利式的幽默:以骸骨做圖案的毛衫,有抽屜式口袋的套裝,印著鮮紅的龍蝦和綠色歐芹的白色夜禮服(因被《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的女主角辛普森夫人穿著而聞名,龍蝦的造型出自達利的手筆)一直能戴到肩頭的羊腿形的長手套,充滿視幻效果的晚禮服(由兩個女孩的側麵像組成高腳杯圖案),把文身圖樣、抽象畫、骷髏頭骨圖案、非洲黑人圖騰和報紙上有關她的介紹文字作為圖案的服裝等。她曾經設計過一條項鏈,是在有蝴蝶結裝飾的環形硬紗上點綴各種顏色的昆蟲標本狀裝飾物,如蝴蝶和蜻蜓,顛覆了我們對首飾的認識。還有一款金黃色的套裝上衣,整個右前片的圖案是一個少女的側影,右邊整隻袖子的圖案則是少女濃密、卷曲、糾纏在一起的金色長發,非常具有創意。她還把高跟鞋倒過來,將布用多種方式折疊、扭搭,做出各種造型的帽子。但有趣的是,無論造型多麼離譜,高雅的品位卻絲毫不受影響。因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近乎荒誕的設計風格,夏帕瑞麗被稱為“駭人聽聞的艾爾薩”(Shocking Elsa)。

夏帕瑞麗和達利等藝術家交往密切,這些藝術家甚至為她設計衣服的配件。她非常善於從他們那裏汲取藝術的養分,設計出一個個有趣的服裝係列,名稱也很具有想象力,如“馬戲”、“蝴蝶”、“藝術喜劇”、“星象”、“錢”等等。夏帕瑞麗的意大利式的熱情也體現在她對顏色的獨特品味上,她的服裝作品的標誌和包裝都用一種鮮豔的粉色,被稱為“震撼的粉紅”、“印加人的粉紅”,在大俗中達到大雅的效果。

此時期,維奧內夫人的斜裁裙子使得女性的曲線更加動人,她還用毛皮裝飾大衣。其服裝剪裁精巧、考究、別致,代表了30年代的著裝品位。

這一年代的性感女星珍·哈露的化妝代表了這個時期典型的妝容風格:她的淡金色頭發在銀幕上看起來幾乎是白色的,眉毛非常細,戴著濃密的假睫毛,嘴唇鮮紅。還有葛麗泰·嘉寶,具有深深的眼窩、薄薄的嘴唇和尖尖的唇尖,化妝更為自然。

(五)20世紀40年代:新式的風格·軍服的時代

沒有人能改變時尚,時尚變革的力量來自於它的自身,女性想要更女性化,所以新樣式被接受,其根本原因在於全球性的審美觀和世界觀發生了變化。

——克裏斯汀·迪奧

20世紀40年代的10年中,男裝的變化很少,從款式到色彩都保持著傳統風格。當時流行的男西服為雙排扣,突出了男性寬厚的體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物資受到限製,服裝當然也受到影響。戰時麵料緊缺使得服裝短而合身,同時它也催生了那些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款式:T恤衫、羊毛衫、防水外衣、飛行夾克和斜紋棉布褲……好萊塢銀幕硬漢亨弗利·鮑嘉在《北非諜影》中就穿著一件有腰帶和肩帶的雙排扣防水外衣,非常現代,即使在今天也不過時。

“二戰”期間,人們崇尚威武的軍人風度,無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流行類似軍服的款式。自1940年開始,男裝流行“粗曠風貌”(Bold Look),“bold”在英文中是大膽的意思,這種服裝的特點是用厚而寬的墊肩大膽地誇張和強調男性寬闊、強壯的肩部,與之相呼應,領子、駁頭以及領帶也都變寬,前擺下角的弧線變得方硬;褲子的上襠很長,比較寬鬆肥大。

20世紀40年代,合成纖維使得男裝更為輕便。初期因為戰爭的原因,服裝較為緊窄,後期隨著經濟的好轉,寬肩及翻領的雙排扣套裝又開始流行。這個時代的男性還穿著一種樸素但剪裁講究的灰色法蘭絨西裝,一些英國男士更加前衛,穿著一種模仿他們祖父輩的新愛德華風貌(New-Edwardian Look)的西裝。勞動階級的年輕男子的穿著更加誇張了:高挺的窄領子,貼緊身體的褲子,高跟的尖頭鞋(Winkle-pickers)或靴子,這種裝扮被俗稱為阿飛款式(Teddy Boys),屬於那個時代的摩登裝扮。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女裝的影響很大,因為戰時物資短缺,與其他很多日用品一樣,服裝材料也是限量供應的。皮草、皮革、刺繡、蕾絲等材料和裝飾物都受到禁止或限製。女裝中裙子的變化最大——裙長、裙擺的幅度、褶襇的數量都要受到限製。而上衣的領子、袖子等也有相應的規定。這個時期,女性像男人一樣穿起了製服,一些女裝的墊肩設計顯示了戰爭對服裝的影響。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時裝的風格,但有的設計師是以詼諧的態度來展現這種改變的: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曾設計了一款帶防毒麵具的晚禮服,既諷刺了戰爭,也提醒女性即使在戰爭年代也要保持優雅的態度,可謂別具匠心。

這個10年中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不能忘記的是“新樣式”誕生了。“新樣式”是設計師克裏斯汀·迪奧於1947年在巴黎推出的一個女裝係列,得名於時裝發布會上一名記者不經意的驚呼:“這真是新樣式啊!”“新樣式”女裝凸顯優雅的女性特質——圓潤自然的肩部、纖細的腰部和像半開的花朵一樣打開的裙擺。它有撐架的胸衣、小巧的臀墊,整個造型優雅、纖弱,具有濃濃的女人味。“新樣式”驅走了戰爭的陰霾,使高雅和華麗又回到了女裝上。值得一提的是,雖被稱為“新樣式”,這個係列的設計思路卻重新走回塑造女性胸腰臀曲線的老路,這其實並沒有什麼新意。但不管新或舊,其美麗與優雅不容置疑。

“新樣式”的成功使迪奧深受鼓舞,設計熱情空前高漲,從1947年開始的10年間,每年春秋兩季都推出一個係列時裝,分別以A形、Y形、H形、8形、鬱金香型等命名,開創了一個形的時代。

克裏斯托巴爾·巴倫夏加是20世紀40年代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師。巴倫夏加在服裝技術上有很深的造詣,他的設計風格更為內斂,服裝的造型也更為輕鬆,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優雅。其設計風格對時尚的影響一直持續到60年代,並對此後的設計師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伊曼紐爾·思加羅(Emanuel Ungaro)有很大的影響。此時期與迪奧和巴倫夏加齊名的設計師還有皮爾·巴爾曼(Pierre Balmain)。他堅持塑造女性的高雅、溫婉的形象,所設計的日裝款式非常經典。

這一年代的妝容風格是強調唇部的化妝,眉毛呈自然的狀態或在眉骨的位置挑高,頭發齊肩或梳成髻。從這個時期一直到50年代,女孩流行幾何形狀的“沙宣發型”(Sassoon Haircut)。

(六)20世紀50年代:激越的思想·偶像的時代

在本世紀下半葉,顛覆性的服裝模式始於鄉村勞動者穿的T恤和藍色牛仔褲,後者被反叛的城市青年所接受。白蘭度表現出丁恤是男性內衣的意識,這種展現同他的表情或肌肉一樣性感。

——《性別與服飾》

20世紀50年代,戰爭雖然結束了,但國際形勢依然動蕩,飽受兩次大戰摧殘的人們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在藝術領域,印象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派、先鋒派、超現實派、新古典廣義派等等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裝的流行周期越來越短,款式日新月異,服飾進入了國際化的時代。民族服飾與國際性服飾接軌,與現代工業相適應的國際通用化服飾,如歐式製服、長褲、工作帽、手套、套袖、膠靴、胸針、戒指、眼鏡、手表等,已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開來。

在這一時期,20世紀40年代“嬰兒潮”中出生的孩子已經長大,出現了一批花錢如流水的青少年,開始由青年人主導時尚。年輕人流行穿寬鬆的套頭毛衣、牛仔褲和百慕大短褲(Bermuda Shorts)。到了50年代末,英國的年輕人流行一種被稱為“洛克風貌”(Rocker Look)的摩登裝束:頭戴安全帽,身穿黑色皮夾克、緊身牛仔褲或窄筒褲,腳踏及膝長筒靴。此外,牛仔襯衫、柔軟麵料的淺色寬鬆套裝、條格外套、針織套衫、T恤,都是這個時代流行的服裝。

這是一個崇拜偶像的年代,詹姆士·迪恩、馬龍·白蘭度和“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等男明星吸引了無數眼球,也引領了男裝時尚的流行。詹姆士·迪恩在影片《無因的反叛》中飾演離經叛道的男主人公,有著憂鬱的雙眸、俊朗的外表和不羈的神情。他在影片中穿著牛仔褲的形象是年輕人心中永遠的摯愛。美國影星馬龍·白蘭度在影片《飛車黨》中扮演一個摩托黑幫的老大。他斜戴鴨舌帽,穿著翻領、收腰的黑色皮夾克,戴著同色的皮手套,下麵是深藍色的牛仔褲,這種裝扮成為搖滾派熱衷模仿的對象。與白蘭度在影片中的黑夾克不同的是,搖滾派的黑夾克有更多的裝飾細節:上麵裝飾著金屬鉚釘或金屬鏈,畫上或用刀刻上骷髏之類的圖案。搖滾歌星“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是那個年代青年男子追捧的偶像,他漂亮、性感、充滿個性化的著裝為無數青年人所模仿。他在台上台下都喜歡穿T恤、牛仔褲和皮夾克。

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女裝多為收腰的襯衫裙、寬鬆的罩衫以及合身的及膝裙。1957年巴倫夏加推出了直筒衫(又叫袋裝),其前後都從領部直直地垂墜下來,完全沒有腰線的概念,裙擺到膝蓋的位置。女性的身體曲線完全被掩沒在寬鬆的服裝中。雖然曲線全被遮蔽,但有趣的是更有一種女性的味道,因此也成為這個年代典型的著裝之一。

此時時裝與電影的關係十分密切,設計師紛紛在銀幕上打造經典的造型,如克裏斯汀·迪奧為《捉賊記》(1956年)的造型,紀梵希為《龍鳳配》(1954年)和《甜姐兒》(1957年)的造型。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和奧黛麗,赫本代表了這個時期女裝的審美取向和時尚風格。影片《七年之癢》有一個經典的瞬間:一頭金發的夢露在地鐵的通風口輕撫被冷氣吹起的白色禮服裙,這個片斷足以影響人們的穿衣方式。赫本在《龍鳳配》中的三套重要的服裝、在《蒂凡尼的早餐》中的小黑禮服等,都對時尚產生了持久的巨大影響。此外赫本還帶動了一種洗練而美麗的搭配風格——黑色的圓領長袖上衣配同色的錐形七分褲,與此搭配的是平跟的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ogamo)芭蕾舞鞋和燙後剪短的赫本頭。影片《捉賊記》中女主角身上那一套套美麗的“新樣式”時裝,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爭相訂購“新樣式”服裝。

此時流行的妝容風格是粗而直的眉毛;具有濃重眼線的鳳眼,在眼角處向上挑起;飽滿而輪廓分明的唇,以及被染成金色或紅色的頭發。

(七)20世紀60年代:孔雀的羽毛·年輕的時代

庫雷熱的迷你裙設計體現了一種純粹、精確、新鮮的年輕感。

——《流行》

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變幻的政治體製、對越戰爭的殘酷以及充斥歐洲的各種激進思潮使那些步入青春期的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一代充滿了反叛、不安的情緒。而急劇演變的社會價值觀、豐裕的物質文化又給這股年輕的思潮提供了發展的溫床。青年思潮主張政治、文化和心靈的自由。他們反對既成的社會規範,反對他們父輩的價值觀,也反對破壞一切的戰爭。年輕人們用集會遊行、怪異的裝束和跨越國界的音樂來發泄他們狂熱的情緒,來詮釋他們所認同的思想體係。逐漸地,這種初時隻為少數激進分子擁護的“年輕的文化”以薪新的、充滿活力的麵貌征服了世界各地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