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股青年思潮打破了從前那成熟的、優雅的、上位的經典舊容,服裝第一次呈現了年輕多變的、個性化的新鮮樣貌。不同於以往以“成熟夫人”為流行的根基,20世紀60年代的風尚充分體現了下位文化論(Bottom-up Theory)。嬉皮士、摩登派、搖滾派和朋克(Punk)成為引領時尚的風向指標,它們創造出許多新的款式與時尚。此時最紅的模特崔姬的形象可以幫助我們管窺當時風尚之一斑:孩童般未發育的細長身材,平胸,窄肩;長長的頸子,梳著維達·沙宣(Vidal Sassoon)設計的在視覺上使頭部比例放大的幾何狀發式;沒有焦距的迷茫的大眼睛,描著粗重的黑眼線,戴假睫毛,弱化唇色。
多樣化是此時期流行的特點。服裝舞台上既有對東方文化崇拜而衍生的寬鬆佛袍、看似保守而實則激進的“祖母風貌”(Granny Look)、故作天真的孩童款式,又有大膽到極致的比基尼(Bikini)泳裝和無上裝設計。對材料的運用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如把塑料和橡膠作為服裝的原料。此外,“未來主義”風格也表現了這一時期的流行趨勢:皮爾·卡丹的“宇宙服風格”和伊夫·聖洛朗的“蒙德裏安風格”都是當時非常前衛的典範。從1962至1968年也是街頭風格風靡的時代。街頭風格是下位文化的代表,但它卻能動搖上層社會的時尚流行。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新奇,挑戰並最終顛覆了高級時尚的領導地位。街頭風格也是一種反秩序的風格:它打亂了世代——從女兒到母親,從兒子到父親。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性風格在時尚界形成一股熱潮。這種風格的服裝沒有顯著的性別特征,男女都能穿著。這個時期的一些次文化現象對中性服裝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嬉皮風貌”的一個典型的著裝特色就是緊窄的襯衫和緊身喇叭褲的組合,穿著這身衣服的人無論男女都留著長長的頭發。緊身的襯衫塑造出細細的腰肢,褲子上緊下鬆形成喇叭形,每個人的造型都如此,隻有從正麵才能看出男女,從背影是無從分辨的。牛仔褲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性服裝,T恤本來也隻是男人的內衣,後來成為外衣,再後來也被女性穿著,男女著裝的界線被逐漸打破了。
時裝設計師哈代·艾米斯在這一時期提出“孔雀革命”(Pcacock Revolution)的口號,認為男性可以像開屏的雄孔雀一樣充滿魅力,男裝也可以像女裝一樣繽紛。它使男裝具有了更豐富內容:牛仔褲、燈芯絨褲、T恤、套頭毛衣、單排扣雙開衩西服外套、高級襯衫、風衣;花朵、星星和螺旋狀花樣的領帶;鹿皮鞋和運動鞋等。服裝的色彩也更加多樣、鮮明。
瑪麗·昆特是此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師,她的設計以年輕化為特征,代表款式有超短裙、高筒靴、燈籠褲、聚氯乙烯材料的上衣以及動物圖案的夾克等。她以街頭風格為靈感,首先推出了裙擺至膝上數公分的短裙,使迷你裙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超短裙充滿青春朝氣,能夠使腿顯得修長,所以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少女的喜愛,甚至使成年女性不考慮自己可能已經發胖的體形而趨之若鶩。超短裙最盛時期甚至有膝上25厘米的驚人款式。隨後,設計師安德烈·庫雷熱(Andre Courreges)把它引人巴黎高級女裝的設計中,成為街頭服裝被高級時裝(Haute Couter)引用的經典。庫雷熱把迷你裙與連褲襪、靴子並用,把它提升到一個藝術的高度,打破了街頭服裝與高級時裝的界線。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超短裙已經成為普通的款式了。昆特帶動了年輕風格的流行,她曾經振臂高呼:“剪短你的頭發!”這種短發以維達儒沙宣的“楔形頭”為代表,昆特本人就是這種發式。
被“年輕風暴”影響的60年代的服裝具有年輕化的現代風貌,簡潔與多樣化是它流行的主題。年輕人更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時尚標準來穿著,藍色的牛仔褲、皮夾克、穿襯衣不係領帶等是他們特有的裝扮,甚至將二手店裏淘來的舊衣與時新的款式進行混搭。60年代風頭最勁的搖滾歌星披頭士(Beatles)們蘑菇式的直發、立領的緊身上衣是中產階級男孩的標準著裝。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的化妝優雅而洗練,妝容更為自然,重點在眼部;眉毛不再崇尚曲線的造型而較為平直;嘴唇為較為適中的調子,不再那麼鮮豔;頭發或蓬鬆或梳成髻子。後半期眼睛是化妝的中心和靈魂,大麵積的濃重的眼影與長長的假睫毛是必不可少的,嘴唇為淺色甚至白色,使得一雙眼睛更加楚楚動人。
(八)20世紀70年代:街頭的風景·叛逆的時代
有創造力的人就應該與眾不同——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維維恩·韋斯特伍德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充滿叛逆的時代:同性戀解放運動、女性解放運動和環保運動風起雲湧,種族和性別等次文化引發了具有時代烙印的時尚革命。這是一個向街頭服裝學習的年代,貴族和上流社會對流行的主導19地位徹底被顛覆了。
二手衣、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ien)的設計師仔褲、搖滾風格的豔麗服裝和休閑風格的運動服充滿了人們的衣櫥。這個時代男人褲子的褲腳開始加寬,後來漸漸演變成膝蓋以上緊瘦、膝蓋以下呈金字塔形的喇叭褲。牛仔褲也進入了它最輝煌的時代,全世界無論男女、無論老幼都穿著這種青春、帥氣的服裝。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民族服飾成為流行的主導力量,甚至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在這個時期,迷你風貌、中型風貌和超大風貌並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踏人男裝的領域:日本設計師高田賢三在1975年春夏依照中國勞工與葡萄牙水手形象設計了地中海式條紋海濱襯衫;喬治·阿瑪尼的第一個男裝時裝發布於1974年,其特點是斜肩、窄領、大口袋,被人們稱為夾克衫之王。到70年代末,他的男裝加寬了領子,強調了倒三角形,最有特點的是一種無結構運動便裝,浪漫、瀟灑,頗為人稱道。20世紀60、70年代,很多設計師都從各種民族服飾中尋找設計靈感,如伊夫·聖洛朗推出了俄羅斯係列、印第安係列時裝和吉卜賽專場。
70年代末期,在英國的倫敦出現了“朋克風貌”(Punk Look)。朋克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最有影響的文化勢力之一,與之前出現的嬉皮士、搖滾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以著裝風格獨特怪異為特點。這個群體以學生、失業者和叛逆的年輕人為主,他們身上別著安全別針或刺上各種各樣的文身,理著很短的平頭,頭發染成黃、紅、綠、淺紫等奇怪的顏色,聽著刺耳激烈的音樂。這股風潮起始於勞工階級,而後流行於中產階級和上流階級。朋克一族幾乎是反時尚的代名詞,他們所崇尚的是一般人很難接受的,如惡俗文化、自虐、身體穿刺、戀物癖以及其他種種怪誕的事物。但無論如何,“朋克風貌”為設計師提供了靈感的來源,也使它的發源地倫敦成為前衛時裝的策源地之一。
“朋克風貌”的服裝基本上都是由廉價的麵料製成,因為他們喜歡人為地把衣服撕破再用大號安全別針別起,所以其服裝經常是開線、抽絲和破爛的,並綴滿亮片、大頭針、拉鏈等,把粗粗的鐵鏈作為裝飾品。黑色皮夾克、黑色緊身褲和有金屬飾扣及拉鏈的牛仔褲是具有代表性的朋克服裝。朋克群體的男士們穿著黑色的皮夾克、有金屬飾扣和諸多拉鏈的牛仔褲,女士們則穿緊身褲、撕裂的裙子和皮靴。他們還喜歡用粗粗的金屬鏈繞在頸項上作為裝飾。朋克一族試圖通過這種極端的裝束引起人們的注意,來呼喚愛與和平。“朋克風貌”的風行,對高級女裝的流行趨向產生了一些影響。
被譽為“朋克之母”的英國服裝設計師維維恩·韋斯特伍德在朋克服裝的流行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1971年開始,韋斯特伍德與她的合夥人馬爾科姆·麥克勞倫(Malcolm McLaren)開辦了位於倫敦皇後路的二手精品店Let it Rock,這個服裝店先後易名為了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Sex”和“Seditionaries”,成為倫敦朋克服裝的一個主要來源。
同時期,另一種非常具有特點的風格是發源於美國北部的“學院風貌”(Preppie Look)。這是一種可以稱得上異常循規蹈矩的風格:羊毛布雷澤外套、蘇格蘭格子裙、圓領毛衣、哢嘰布褲子、馬球衫、法蘭絨格子襯衫和寬鬆的大衣。基本的用色為原色調,外加紅、白、藍和褐色。
此時期的妝容呈現一種自然的麵貌,化妝更多在護膚上而不是在彩妝上,眼睛和嘴唇都很注重,臉頰為更接近膚色的肉色。
(九)20世紀80年代:民族的風格·品牌的時代
傳統並不是現代的對立麵,而是現代的源泉。
——三宅一生
1983年,英國的《太陽報》(The Sun)首次出現了一個新造的詞語“gender bender”,用來指在著裝、化妝和發型上打破男女之間的界線。從那時至今,中性化一直是時尚流行的一個重要方麵。
設計師維維恩·韋斯特伍德設計了一些男女界線模糊的服裝,如以攝政時代為靈感的華美的“海盜”係列。其他設計師,如讓一保羅·戈爾蒂埃、約翰·加裏亞諾、高田賢三等人,在設計男裝時都大膽借鑒了女性的時裝元素,如男式的裙子,男裝裝飾蕾絲的花邊等等。這股風潮甚至吹到了進行表演的T形台上,以往男性模特一律威猛彪悍的局麵一去不複返了,纖細、陰柔,甚至有比女人更精致的麵龐的男性成為時尚的標誌,中性當道的年代到來了。一本又一本男性時裝雜誌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設計師們也開始注意這個廣闊的市場。阿瑪尼為中性化的穿衣時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繆格勒(Thierry Mugler)在1980年、蒙塔那(Claude Montana)在1981年、川久保玲在1983年、讓一保羅·戈爾蒂埃在1984年都相繼推出了男性時裝。傳統的男套裝在這股潮流下有了很大的改進:肩部墊肩更薄,腰身略微收緊,翻領更窄,造型更為優雅。一些服飾配件及相關用品統統是品牌製造:從內衣、手表、剃須水到香水,不一而足。品牌不僅代表昂貴和時尚,也代表精致和適用,因此成為男士們的追求。
80年代又是一個複古的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的再度複蘇,西方傳統的構築式服飾又一次受到重視,傳統的英國式造型卷土重來,不同的是人們在這個傳統造型中更注重舒適感:胸部放鬆量較大,駁頭變大,扣位降低。在搭配方式上,比起古板而嚴謹的套裝,單件上衣與異色褲子的自由組合更受歡迎。人們在穩重的傳統造型中追求無拘無束的休閑氣氛,又在寬鬆舒適的休閑西服中尋找傳統的美感。於是,英國用粗花呢製作的“田園式”(Country Wear)非常時髦。80年代後期,一種麵料柔軟、款型寬鬆的柔性西服(Soft Suit)開始流行。
倫敦的朋克還保持著他們獨特的裝扮——染成亮紫色的頭發,全身別滿安全別針,酷酷的皮衣上裝飾著數條鏈子。
20世紀80年代的女裝既有經典優雅的女性化風格,也有男性化(或者稱為女強人式)的裝飾風格,主要由寬肩與短裙相結合,形成一種超大的著裝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大風貌”(Big Look)或“V形風貌”(V-look),起源於街頭的青年便服,後被高級女裝界所引用,主要特點是上裝寬大、下裝較為窄小。其組成要素之一是加上墊肩,形成寬寬的肩部,可以是蝙蝠袖或插肩袖;上衣的下擺往往垂至膝部,肩線甚至到達肘部,以T恤、大夾克和大襯衫為代表。女著“男裝”是超大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男裝”不是真正的男裝,而是將男裝的元素加以運用——男性的西裝背心、西裝、獵裝、運動服等都被略加修飾後用做女裝。超大風貌不僅能給穿著者平添一股英武之氣,還能為身材比男人嬌小的女性增添幾分別樣的新鮮感。但男性化風格不是女裝的全部,也有像奧斯卡·德拉倫塔這樣的設計師一如既往地設計那些華麗的晚裝和精致的日裝。
這個年代西方興起了“雅皮士風貌”(Yuppie Look)。雅皮士是一群年輕的都市專業人士,從事那些需要受過高等教育才能勝任的職業,如律師、醫生、建築師、計算機程序員、工商管理人員等。他們有較為優越的社會背景和較高的薪金,對生活品位要求嚴苛,對奢侈品有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嬉皮士不同,雅皮士沒有頹廢情緒,不關心政治和社會問題,隻追求舒適的生活。雅皮士的著裝基本上由頂級服裝品牌構成,從穿衣到佩飾都非常考究。
此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們的設計各有特點。喬治·阿瑪尼對男裝和女裝都有深遠的影響,其特點是流暢的剪裁和奢華閃亮麵料的使用;詹尼·範思哲設計的服飾性感大膽,體現女性自身的曲線美;瓦倫蒂諾(Valentino)的特色是V形輪廊,喜歡紅色的禮服,受東方文化影響很深;高田賢三善於運用絢爛的色彩以及花卉魚蟲等圖案進行設計;山本耀司擅長運用黑色等深色係,其作品具有張力,采用非對稱裁剪法;卡爾·拉克菲爾德主持三個品牌的設計,一年設計16個係列的服裝,作為夏奈爾的現任設計師,其作品延續了品牌的風格;克裏斯汀·拉誇的設計具有夢幻般的色彩,精致美麗;唐娜·卡倫(Donna Karan)的設計以時尚、優雅的休閑裝為主,較為簡潔;卡爾文·克萊恩以設計牛仔褲出名,其品牌的商業廣告性感迷人;伊曼紐爾·恩加羅的設計用色大膽微妙,被稱為印花的詩人;紀安弗蘭科·費雷(Gianfranco Ferre)設計的服裝具有建築風格;讓一保羅·戈爾蒂埃倡導破爛裝,其服裝時髦大膽而前衛。
20世紀80年代的化妝呈現兩級化的趨勢,一種是鮮明的五官和明媚的妝容,包括濃濃的眉毛、深色的眼影與用化妝手段塑造出的輪廓分明的臉頰;一種是朋克式的化妝——深紫或深藍色的眼影,剃掉一部分或全部頭發,用發膠和摩絲固定出奇形怪狀的發型,在鼻子、耳朵、嘴唇、眉骨等處釘上釘子或金屬環。
(十)20世紀90年代:豐富的簡潔·個性化的時代
我為人們製造夢想,吸引他們買漂亮的衣服並盡我所能設計令人驚歎的衣服,這是我的職責。
——約翰·加裏亞諾
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生活富足、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因而人們的心靈也隨之減少牽絆,達到一個相對自由的階段。人作為個體被最大程度地給予尊重和自由,個性化是這個時代的標簽。多元化是這個時代服裝流行的重要特征:簡潔的、華美的、樸素的、出位的……無論什麼風格,隻要你喜歡。
20世紀90年代初的服裝風格,是對80年代末複古風潮的一個反擊,其設計風格大膽詼諧,具有離經叛道和放蕩不羈的特性,這種前衛設計的一個不容忽視的代表作是“尖胸裝”。1990年,歌星麥當娜在全球巡回演唱會上穿了一套設計獨特的“尖胸裝”,它的特點是內衣外穿,將女性的胸衣作為演出服,並且特別突出了胸高點(BP點)這套服裝在當時可謂大膽,讓全世界記住了讓一保羅·戈爾蒂埃的名字,也領略了他前衛的設計風格。此後,他不斷從蒙古、西藏、摩洛哥、印度以及芝加哥黑幫、嬉皮、日本藝伎等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類別的人身上汲取靈感,設計出一件件驚世駭俗的作品。
90年代服裝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從20世紀這個百年的時尚中汲取靈感,如50年代“垮了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的龐克,80年代的雅皮士,都可以作為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90年代最“IN”的人群是“X一代”,與此相適應的服裝是與“高科技”,“外太空”,“互聯網”等概念緊密相連的。
90年代中後期以來,服裝風格的多元化與服裝受眾的兼容性都有很好的體現。阿瑪尼和範思哲這兩個風格迥異的意大利品牌在這個時期都達到了它們的又一個頂峰,這就是很好的例證。
對品牌的熱衷與推崇也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998至2004年熱播的美國電視劇《欲望都市》(Sex and City)中有一個片斷:女主角凱瑞在被劫匪打劫時,苦苦地哀求劫匪:“求求你別拿走我的莫羅!”隨著這部風靡全球的電視劇的熱播,鞋子品牌——莫羅·伯拉尼克(Manolo Blahnik)走在了時尚的最前端。這個品牌的鞋子有著窄窄的尖頭和細細的高跟,鞋麵、鞋帶和鞋跟上常常綴滿水晶、人造寶石、羽毛、珠子和絲緞。因其外形華美和穿著舒適,常常成為明星們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首選。有趣的是,凱瑞的飾演者薩拉·傑西卡·帕克平時也喜歡穿伯拉尼克的鞋。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越來越趨向於個性化的著裝風格,其原因一部分是客觀問題,如很多人因為款式、尺寸、麵料、顏色、做工等買不到合適的服裝,這帶動了個性化服裝市場的發展,人體掃描、量體裁衣,並通過數碼技術實現個性化服務,這成為今後服裝發展的一個方向。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內心的追求,個性化的著裝理念越來越受重視,人們渴望彰顯個性,渴望與眾不同。一部分人喜歡穿著能夠代表自己的性格與氣質、21體現自己的審美品味、最好是針對自己設計和製作的個性化服裝。
這個時代也有許多著名的設計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約翰·加裏亞諾,他是少數將時裝當做藝術,其次才是商品的設計師之一,總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全新的作品;多米尼克·多爾切(Domenico Dolce)和斯蒂芬諾·加巴納(Stefano Gabbana)這個設計師的組合的作品優雅、性感又不失簡潔,贏得了很多年輕人的青睞;亞曆山大·馬奎曾是紀梵希品牌的首席設計師,他的時裝設計作品以耀眼的創造力和完美的剪裁縫製技術而著稱;穆西亞·普拉達(Miuccia Prada)最重要的設計是以兒時衣櫥為靈感創造的品牌繆繆,這個時尚、動感、個性十足的品牌成為90時代年輕人時尚的風向標;安娜·蘇的作品時尚美麗,具有一種濃烈的異域色彩;維拉·王(Vera Wang)被稱為一代婚紗女王,其設計以婚紗禮服為主,也有晚裝等係列。
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妝容風格方麵,多種風格並行,但自然和健康的概念越來越重要,化妝品的門類更加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