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與小黑禮服是20世紀中西服裝史上重要的兩種款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脫胎於滿族旗女之袍的旗袍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它的一個英文譯名就是China dress。旗袍代表了中國女性的形象,它端莊素雅、婀娜娟秀,體現了東方女子含蓄而雅致的神韻。現代旗袍還是將中國傳統服裝款式與西方的立體裁剪方式相結合的成功典範,作為中西合璧的範例,幾十年來為東西方的女性共同喜愛。在20世紀西方服裝史上,小黑禮服(little black dress)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甚至它的英文縮寫成為了一個固定的詞彙LBD,“時尚中人沒有不知道LBD的”。因為小黑禮服是“不會出錯的衣服”,所以是每個女性衣櫥裏的必備品,不同的是具體的細節,相同的是優雅的品位。
1.旗袍的前世今生
每個女人都應該有一件旗袍。
——無名氏
(一)旗袍的起源
滿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在曆史上先後用過“挹婁”、“勿吉”、“鞋鞸”、“女真”等名稱。天聰九年(1635年)改族名為“滿洲”,辛亥革命後改稱“滿族”。1583年,努爾哈赤開始進行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在戰爭中為了加強對軍權的控製,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黃、紅、白、藍四旗,1615年,擴大為八旗,原四旗名稱冠以“正”,另四旗名稱以黃、紅、白、藍冠以“鑲”。八旗製度從此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製度。與此相應,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被稱為旗裝,即滿語的“衣介”。滿族常服一般為袍服,其形式世代相傳,一直是以簡約的直身為基本樣式,外族稱之為旗袍。
(二)旗袍的演變
滿族的旗袍屬於袍服的一種。袍服這種服裝形式早在商代就已經形成,並作為一種基本的服裝款式一直沿用下來,它屬於漢族服裝古製,《中華古今注》稱:“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袍服的基本特點是上下連屬,連裁連製,大襟,有袖子的構成,但長短肥瘦不一;衣襟有長有短;質料有麻有棉有絲有綢。每個朝代的袍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肥瘦、長短、係結方式、領部袖部等處變化繁多。袍服可作為內衣也可作為外衣,可單可夾可蓄裏。2旗袍具有袍服的基本特點,但與前朝相比有較大的變化。明代以前的袍形多較為肥大,而滿族的旗袍初期較漢族的袍服瘦,中期逐漸寬博起來,到了後期又向緊窄的方向發展。從紋飾上看,滿族旗袍尤其是貴族所穿的旗袍紋飾繁複,風格華貴。清代初年滿族男子旗袍的基本樣式為大襟,左衽,側身開衩,袖口有馬蹄狀翻折結構,這是為了在寒冷的季節外出打獵時暖手之用。
滿族人不分男女皆著旗袍,這種服飾也沒有年齡的限製,但隻有旗女之袍才與後世的改良旗袍存在淵緣關係。“旗女平時穿袍、衫,初期寬大後窄如直筒。在袍衫之外加著坎肩,一般與腰齊平,也有長與衫齊的。有時也著馬褂,但不用馬蹄袖。”2008年,故宮博物院舉辦名為《天朝衣冠》的清代服飾專題展,所展示的清代後期皇族女子旗袍的造型較為細瘦,麵料頗為華美,紋飾相當繁複。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流行改良旗袍,這是一種脫胎於清代滿族旗女之袍,吸收西洋服裝元素對之進行改良的中西合璧的女裝。中國的傳統服裝一直以來都是以寬衣博帶的造型為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改良旗袍的出現。“現在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裝束卻反之,人屬次要,單隻注重詩意的線條,於是女人的體格公式化,不脫衣服不知道她與她有什麼不同。”改良旗袍是將中國滿族旗袍的外觀形式與西方的立體裁剪相結合的典範,也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服飾理念相融合的案例。
改良旗袍與旗女之袍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麵:一是造型不同,旗女之袍是平麵裁剪,二維造型,不顯露體形,特別是在旗袍演變的中期,寬大平直;改良旗袍是立體裁剪,三維造型,開省收腰,表現體態。二是搭配不同,旗女之袍內著長褲,有時袍下露出繡花的褲腳;改良旗袍內穿短褲或三角褲,著絲襪,開衩處露腿。此外,改良旗袍還可以搭配西式大衣、毛線短外套等衣服,民國時期上海的一些時髦女士還搭配以頭巾,斜斜地係於腦側,別有一番風情。三是麵料和花色不同,清後期旗女之袍裝飾繁複,其圖案一般為梅、蘭、竹、菊等具象的傳統花色;改良旗袍麵料較輕薄,多印花,裝飾簡約,除了傳統的寫實花卉圖案外,還有很多抽象的幾何圖案,具有現代感和特殊的視覺效果。
現代旗袍多以禮服的形式出現,主要源自改良旗袍,而與袍服、滿族旗袍和旗女之袍相去甚遠。現代旗袍與改良旗袍的傳承關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意蘊上相似;二是對改良旗袍的一些特殊元素——造型特點、立領、盤扣等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