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對於女性,是一種永遠的牽掛。張愛玲旅居美國後,和密友的通信中談到請朋友幫忙訂製的“有強烈清晰大花的花布旗袍”,信中說:
鮮明的草綠色,隨便用什麼布料,做出來的旗袍都好看。
要淺灰滾裏邊,要一道的周身滾。左邊也一路滾上去。
香港那邊旗袍袖子的長短,有什麼變化的話一定要告訴我,讓我酌量改動。因為我不讚成像此地的華僑那樣的款式。
這就是女人對於旗袍的態度,也是她們對待美的態度。
2.小黑禮服璀璨的80年
小黑禮服的處女秀是在1926年,它一出現就豔驚四座,被稱為“時裝中的福特汽車”(黑色的福特汽車是當時最時髦的代步工具),它的簡約洗練的風格代表了一種真正現代化的風貌,而從它幾十年間的變化中我們也可以管窺近代女裝的發展曆程。
(一)中性嫵媚——20年代的小黑禮服
20世紀20年代是女裝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曆史時期,女裝在經曆了周而複始的突出女性特征的時尚輪回後,終於在此時期開始了吸收男裝元素的嶄新嚐試。這可以看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必然結果:戰爭使女性肩負起男人的工作,同時也使她們的著裝適應工作的需要。小黑禮服正是在這個女裝急遽變革的時期出現在公眾麵前的:1926年的美國版《流行》中,可可·夏奈爾發表了一款直腰身長袖過膝的黑色紗質禮服,被譽為“有品位的女子的製服”。這款禮服沒有突出女性的性征,還露出小腿,具有一種低調的髙雅韻味。
(二)典雅複歸——30年代的小黑禮服
20世紀30年代,在經曆了“一戰”的傷痛和20年代末期的經濟危機後,人們想用醉生夢死的奢華生活來逃避現實的殘酷。20年代的女人那種近乎中性的裝扮已不符合此時所追求的高雅、華貴的品位。整個30年代是一個向典雅風格複歸的年代,此時盛行苗條而有女人味的服裝,收緊的腰部、抬高的臀位和美好的胸部曲線是女裝造型的主流。無論維奧內夫人著名的斜裁或夏帕瑞麗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無不體現這一造型特點。
這一時期的小黑禮服摒棄了中性特征,而加入了一些女人特有的優雅元素。夏奈爾在1935年有一幅身穿自己設計的小黑禮服的照片,她穿的小黑禮服雖然還是簡潔的造型和瘦長的袖子,但收緊了腰部,並在領口加上了緞帶的蝴蝶裝飾,這代表了此時期小黑禮服的普遍風格和女裝的高雅特征。
(三)女性魅力——50年代的小黑禮服
20世紀50年代,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人們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無論男人女人都希望女性回複她們嬌柔的本性,女裝也相應地回複了夢幻般的性感特質。此時的小黑禮服已經成為女影星和貴婦們的摯愛,朝著成熟的女人味更邁進了一步,它不再囿於具體的設計細節和麵料質地:高領的,袒胸的,及膝的,及踝的,絲綢的,薄呢的——改變的隻是形式,而雍容的女人味是它不變的本質。影星瑪麗蓮·夢露攝於50年代的一張劇照代表了此時期小黑禮服的經典麵貌:袒胸的設計,過膝的長度,誇張的胸腰臀的曲線,配上白色的珍珠項鏈和手鐲,雍榮而典雅。
(四)簡潔即美——60年代小黑禮服
20世紀60年代,在治愈了戰爭的傷痛之後,歐美各國的經濟都得到了高速增長,但同時一股反潮流、反體製的青年思潮在西方世界興起。此時的小黑禮服摒棄了20年來延續的濃濃的女人味,向20年代初始的簡潔品位複歸。
影星奧黛麗·赫本在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所穿的一款由紀梵希設計的小黑禮服,帶動了新一輪簡潔風尚的流行。片中的女主角荷莉梳著高髻,戴著寬邊墨鏡,身穿圓領無袖的及膝黑裙,戴過肘的同料長手套,這身服飾摒棄了繁複華麗的元素,在洗練與簡潔中見優雅,也使此類風格的小黑禮服成為高雅的代名詞。
(五)大膽出位——90年代的小黑禮服
經過二十多年的歲月,到了世紀末,小黑禮服在或簡潔高雅或性感雍容的兩個主題之外,又被加人了多變和大膽的時代精神元素,它在具體款式上的限製越來越少,有著大眾化和平民化的趨勢。1994年,在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首映式上,伊麗莎白,赫麗穿了一件範思哲設計的小黑禮服:性感十足的吊帶長裙,隻用金屬別針來連接前片和後片,顯露出赫麗優美的側身曲線,大膽而又性感。結果這件晚裝使赫麗一鳴驚人,穿它之前,赫麗隻被人稱做著名男星休·格蘭特的女友;在穿它之後,全世界都記住了伊麗莎白·赫麗,廣告、片約紛至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