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盛裝與西方高級時裝是中西服裝領域的兩個重要的門類。雖然從淵源到演變、從外觀到細節都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間卻有一定的可比性:都是高規格的禮服,都是設計者和製作者花費大量精力和工時製成的服裝,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與觀賞價值。從比較中可以看到東方與西方、傳統與時尚的巨大差異。
1.一生隻此一件——中國傳統盛裝
盛裝是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們的服裝中最為精致、莊重的一種,可以理解為我們現在的禮服,一般在節日、婚禮等重要的喜慶場合穿著。大部分盛裝都選用上好的麵料,使用刺繡、挑花、貼花、鑲嵌、緄邊等複雜的工藝手段,所花費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都非比尋常,因此很多人一生隻有一件。
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千差萬別,現僅從貴州省台江縣的苗族女裝來看民族傳統的盛裝服飾。苗族女性的主體服裝分為上衣和裙子,上衣為大領或大襟,以編織的花飾和挑花、平繡、堆花、打子繡、貼花等工藝手段進行裝飾。裙子一般用藏青色土布製成,每條需用布達18米左右,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腳麵,有的短至膝蓋,裝飾手段主要為壓褶和挑花等。在腰間圍有圍裙帕,以刺繡、挑花或編織為手段,製成一幅約20厘米的布幅,另外將一幅鍛子或土布分為兩段,將其縫在主題布幅的兩端。頭上戴頭帕,一般采用木機編織,長80厘米、寬20厘米,繡有裝飾圖案。裹腿以自織的土布製成,一般染成藏青色,長3米,有些裝飾以絲線。鞋一般以青色緞子或青絲緘製成,繡有美麗的花紋。配飾包括全身上下的銀質首飾和衣服上裝飾的銀片、銀鏈等。
中國的民族傳統盛裝是民族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新娘的嫁時衣,或過節時或在喜慶時所著盛裝衣服,大袂及前後擺多繡花卉人物,功夫甚巨。苗女終身大都隻做一件,在未嫁數年前即做起,做成為嫁時衣,嫁後偶逢時節喜慶穿著一次,死後尚須用做檢衣。”有些民族的盛裝是世代相傳的,幾代人來完善一套盛裝,家裏一有餘錢就添置盛裝上的裝飾物或配套的首飾。
許多民族盛裝的配飾組成有一定之規,對飾物的種類、重量等規定得十分詳細,這些規定經過一代一代口口相傳而成為一種規範。“例如台江施洞一帶製作一套頭等盛裝銀飾用銀達225.85兩之多,其中各件用銀標準為:
銀角10兩,花銀梳5兩,簪子0.7兩,馬帕5兩,銀雀4兩,‘桑裏’2兩,‘都幹’3.5兩,‘向後’7兩,小插頭針1兩,耳柱5兩,銀梳1.5兩,‘加板’4兩,後圍0.4兩,猴鏈16兩,小泡5兩,六方項圈18兩,雕龍項圈6兩,響鈴項圈12兩,花壓領15兩,無花壓領10兩,六方手鐲10兩,絲手鐲6兩,竹節手鐲1.5兩,扁手鐲5兩,扭轉手鐲7兩,蜈鬆手鐲7兩,‘送過尼’7兩,‘送泡’2兩,龍頭手鐲4兩,‘送邊行加生’7兩,四方戒指0.15兩……”其鄭重與華貴由此可見一斑。
2.奢侈即美——西方高級時裝
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指出:“……同任何其他消費類型比較,在月碟上為了魏而進行的花費,情況總是格外顯著,風氣也總是格外魏。一切階級在服裝上的消費,大部分總是為了外表的體麵,而不是為了禦寒保暖,這種極其平凡的情況是沒有人會否認的。如果我們在服裝上沒有能達到社會習慣所決定的標準,就會感到局促不安,這種感覺的敏銳程度,大概是沒有別的方麵的感覺可以比得上的。”西方服裝的近現代發展史印證了凡勃倫的這一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