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巴菲特第一次購買可口可樂股票的時候,人們問他:“可口可樂公司的價值在哪裏?”巴菲特的回答是可口可樂公司的價值是它有市場平均值15倍的盈餘和12倍的現金流量以及30%—50%的市場溢價。巴菲特為一個隻有6.6%淨盈餘報酬的企業,付出5倍於賬麵的價格,原因是有可口可樂的經濟商譽作保證,所以他非常樂意投資。當然,巴菲特曾經解釋價格與價值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猶如其他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的價值主要取決於企業生存期間現金流量的預估值,以適當的貼現率折算成現值。
1988年,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東盈餘(淨現金流量)為8.28億美元。30年期的美國政府公債(無風險利率)利率為大約是9%。如果在1988年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東盈餘,以9%的貼現率(我們要知道,巴菲特不會在貼現率中加入風險溢酬)折現,可口可樂公司的價值在當時是92億美元。當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的時候,公司的市場價值是148億美元,巴菲特可能花了太多錢買這家公司。但是92億美元是可口可樂公司目前股東盈餘的折現價值。因為市場上的其他人樂意付上比可口可樂公司(實值92億美元)實質價值更高的60%代價來購買它,顯示買主將它未來成長的機會也視為價值的一部分。
可口可樂公司不需要額外的資金就能增加股東盈餘,主要是利用無風險報酬率和股東盈餘增長率相減得出的差來增加利潤。分析可口可樂公司,我們可以發現1981—1988年,股東盈餘每年以17.8%的增長率增長——比無風險報酬率還要快。當這種情形發生時,分析師使用兩階段折現模型(two stage discount model)。當一家公司在某幾年有特殊的表現,並長期以較穩定的比例增長時,此模型就適合用來計算未來的盈餘。
我們使用二階段的流程,計算可口可口1988年的現值及其未來現金的流量。1988年,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東盈餘是8.28億美元。如果我們假設可口可樂公司在未來10年內能夠以每年度15%的比例增加股東盈餘(這是合理的假設,因為這個比例比公司前七年的平均值還低),第十年度股東盈餘將為33.49億美元。讓我們進一步假設在第十一年度剛開始時,增長率將會減少到每年5%,使用9%的貼現率(那時的長期債券利率),我們能計算可口可樂公司的實質價值在1988年為483.77億美元。
我們能假設不同的增長率重複這項計算。假設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東盈餘在未來10年的增長率為12%之後,則每年以5%增長,以9%的貼現率計算公司現值為381.63億美元。若在未來10年是以10%的比例增長,以後都以5%的比例增長,可口可樂的價值將為324.97億美元。而且如果我們假設所有的增長率皆為5%,公司至少仍值207億美元。
1988年6月,可口可樂公司的價格大約是每股10美元。之後的10個月內,巴菲特已取得9340萬股,總計投資10.23億美元,他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0.96美元,到1989年年底,可口可樂已占伯克希爾普通股投資組合的35%,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舉動。
從1980年葛蘇達控製可口可樂公司開始,公司的股價每年都在增加。在巴菲特購買他的第一張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的前五年中,可口可樂股票的股價每年上漲18%。該公司的經濟狀況非常好,所以巴菲特無法以較低的價格買到任何一張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在這期間,史坦普工業指數也在上揚。可口可樂公司及股票市場都沒有機會讓他以低廉的價格購得股票,但巴菲特仍然依市價購買。他再次說明股價與價值之間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在1988—1989年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期間,可口可樂在股票市場上的價值平均為151億美元。但是巴菲特估計,可口可樂公司的實值大約是從207億美元(假設股東盈餘以5%的比例增長)、324億美元(假設股東盈餘以10%的比例增長)、381億美元(假設股東盈餘以12%的比例增長)到483億美元。
巴菲特低價買進,這個“低價”是相比較於實質價值而言的。在價格遠遠低於其實質價值時,巴菲特就會毫不猶豫地買進。
如我們所知,巴菲特先發現要買什麼,再決定價格是否正確。巴菲特拿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事做類比,就像是“格雷厄姆到折價商店進行廉價采購,任何廉價的東西都好,隻要是廉價的。你一定知道這種感覺,當你走進一家商店,在你眼前的是個從259美元降到25美元的鏟雪機,即使你住在佛羅裏達,從來不會用到鏟雪機,但價格低到讓你舍不得放棄。那就是格雷厄姆選擇投資項目的方式。”巴菲特的方法是事先決定他所要購買的,等到它開始拍賣時才買。所以,唯一會在折價商店發現巴菲特的時候是他正在檢查他所需要的東西是否正在拍賣。巴菲特以同樣的方法在市場中進行安全運作。他已經知道想要擁有什麼樣的公司了,所等待的就是適當的價格。對巴菲特來說,買什麼和用什麼價格買是不同的問題。他會先決定買什麼,再決定它是否處於適當的價格。